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寧靜育兒觀爆火:不肯放手的媽媽,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寧靜育兒觀爆火:不肯放手的媽媽,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靜女夭夭?· 主播?| 應猶

來源 | 有書少年(ID:qzgongdu)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圈粉無數的「霸道女總裁」寧靜,無時無刻氣場兩米八,堪稱行走的大姐大。

48歲的寧靜,梳起魔丸頭來總有種讓人似曾相識的氣質。

大概很多人不曾意識到,她其實已經是個22歲大男孩的母親了。

1996年,寧靜在拍攝《紅河谷》時和美國演員保羅·克塞因戲生情,走到了一起,不久就有了兒子。

結婚不久,兩人因文化差異,就離婚了。

離婚之後,寧靜就帶著自己的兒子,回到了國內邊拍戲邊照顧孩子。

平時對兒子非常保護,很少在媒體前提及兒子的寧靜,有一次在金星的節目中,罕見地談起了自己的育兒觀。

金星問寧靜:

「兒子找的女朋友你不滿意,怎麼辦?」

寧靜回答:

「我滿意有什麼用?我不管,我不管。」

金星又問:

「你也不提醒一下?」

寧靜說:

「如果我真的看到,我認為不合適的,我可能會做一些提醒。

但我認為不應該去直接制止他,因為孩子就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的。」

寧靜還在節目中表達了對「不管」孩子的理解:

「我認為,不應該是去直接制止孩子做什麼。

那這個「火坑」是這麼個事兒,你如果不讓他跳,他下回還得跳。」

如今年紀,更是把兒子當成朋友,不會過度干預他的生活,而是給與一些建議。

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節目中提到:

「有些家長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人生是孩子自己的,家長應該是給與引導,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在寧靜看來,「不管孩子」不是不愛孩子。

相反,正是因為愛孩子,才要敢於放手,放手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才會擁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深以為然,教育路上,真正有遠見的媽媽,都懂得放手。

媽媽敢放手,孩子才敢試錯

前幾日,一張媽媽給孩子的留言火了:

語文:不會的自己查字典,不要喊「媽」!

數學:做完了自己去檢查,不要喊「媽」!

英語:新單詞自己用有道,不要喊「媽」!

總之,遇到困難,先自己解決,別動不動就想著喊「媽」!

這一宣言,網友們紛紛拍案叫絕,稱讚這位媽媽的「放手教育」太厲害了!

可太多父母,總是恨不得一手包辦孩子的一生。

曾經,伊能靜也像許多父母一樣,試圖用自己的經驗左右兒子的喜好和選擇,甚至是未來的發展。

在一檔節目中,伊能靜透露自己曾經和兒子大吵過一架。

當時,兒子哈利想學剪輯,但她卻覺得他學編劇會更好。

爭吵下,兒子大聲說道:

「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不管對錯,我總要自己試一試!」

伊能靜聽到兒子的話後沉默了許久,意識到孩子的路終究還是要自己走,她選擇了尊重和支持兒子,放手讓兒子追求自己的夢想。

對於父母而言,與其總是擔心孩子會走彎路,不如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大膽放手,讓孩子在試錯中學會成長。

父母終歸不能代替孩子去成長,更沒有能力去為他掃清所有的障礙。

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幫助孩子守住道德和安全底線的同時,讓孩子在試錯中吸取教訓,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獨自面對風雨時,走得更穩。

媽媽「狠心」放手,孩子才更獨立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最近,天津一位媽媽上傳了一段教5歲兒子獨自出行的視頻,讓很多網友淚目。

她的兒子因為視力障礙什麼也看不見。

為了讓兒子有一天能獨自行走在這個世界,她慢慢教兒子怎樣走盲道,如果感覺不出來,就要蹲下來摸一摸。

有網友評論說,看到孩子蹲下,用手去觸碰地面的時候,一陣陣鑽心的痛。

我想,那一刻,她的媽媽心中也許會更心痛和不舍吧!

然而,就像網友們所說,「自己的路要靠自己走」。

媽媽這根「拐杖」不可能一輩子都陪在他身邊。

今天,讓兒子多走一步,多摔一跤,不過是為了有一天,媽媽不能陪在身邊時,孩子能走得更遠一點,更順一些。

有遠見的父母,都帶一點「狠心」,放手的背後,是深沉的愛。

我們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總是要狠下心來讓他們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相反,「心軟」的父母,事無巨細替孩子包辦,則有可能把孩子一步步養成「巨嬰」。

曾經,《變形記》節目中有個16歲女孩,更是被父母「富養」成了生活不能自理。

在家時,姑姑幫她剪指甲,媽媽幫她穿衣服,連吃飯都要媽媽喂。

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父母並沒有認為有什麼不妥,他們認為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夠了,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喜歡包辦一切的家長,口口聲聲說是為孩子好,卻可能毀了孩子一生。

我們替孩子走的每一步,最後都可能成了坑。

媽媽不放手,孩子永遠長不大

培根曾說過:

「責任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種子,若早早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裡,將會收穫一生一世的幸福。」

孩子的責任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積累起來的。

如果父母習慣性給孩子「善後」,孩子的責任感也就無從談起。

有個30歲的小夥子,在路上開車追尾後,第一時間不是想著自己如何處理,而是打電話把媽媽叫來。

30歲的大小夥子,遇到問題就「找媽媽」,小細節里就可以看出,父母給了他怎樣的教育。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及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和回應。」

儘早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提高孩子的責任感,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

學會放手,做高段位的媽媽

「放手」並不是撒手不管甚至無條件地放縱,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有所「放」,有所「不放」,才能幫孩子走得更遠:

適當「示弱」,給孩子鍛煉獨立的機會

有時候,媽媽適當「示弱」,其實正是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在一期《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胡可把安吉和小魚兒叫到跟前,認真地對兄弟倆說:

「今天媽媽非常非常累,有些事情需要你們獨立來完成,可以嗎?」

安吉聽到後,主動承擔了照顧弟弟和買菜的重任,還帶著弟弟做家務,儼然一個有擔當的小男子漢。

胡可這樣說道:

「你乾的越多,他會幹的越少,有時候孩子的獨立,是需要家長給機會的。」

媽媽在孩子面前適當「示弱」,會讓孩子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孩子在自己處理事情的過程中也能親身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更加懂得獨立和感恩。

為孩子搭建「支架」,階段性放手

媽媽要「放手」,絕不是不管不顧地徹底放養,而是在前期為孩子打下堅實地基,把握分寸,階段性放手。

心理學家大衛·伍德說:

「父母應該充當孩子的「支架」,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然後引導孩子自已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他提出了「支架式育兒」的理念,意為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為他們搭建並撤去「支架」的過程,並且將這個過程分成三個步驟:

I do(我做你看);

We do(我們一起做);

You do(你做我看)。

這正對應了孩子個人能力的發展歷程:

在孩子能力不足時,媽媽示範給孩子看;

成長過程中,媽媽為孩子搭建的腳手架,為孩子起到引導作用;

等到孩子站穩腳跟後,再慢慢撤掉「支架」,由孩子獨立闖蕩。

規則內管教,規則外放手,給足安全感,關鍵時刻及時引導和保護孩子,才能確保在撤去「支架」的過程中,不會發生坍塌現象。

調整心態,第一時間給予孩子認同和鼓勵

放手教育不會立竿見影,它需要時間。

媽媽要調整心態,要知道我們的忍耐、接納、鼓勵,才能讓放手教育持續下去。

第一時間給予孩子認同和鼓勵,當孩子的信心被鼓勵,才會在獨立的路上越來越好。

我們要放下心中對孩子滿溢的情感,相信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行。

適時放手,儘早鍛煉孩子,豐滿他們的羽翼,才能讓孩子的未來走得更遠。

孩子的成長里永遠沒有「靜待花開」,懂得放手的媽媽,不過是在未雨綢繆。

點亮【在看】,願我們都能做一個高段位的媽媽。

有書君說

媽媽的三觀越正,格局越大,

教出來的孩子也會越出色

今天有書君給媽媽們推薦一個優質教育平台:

有書少年

這裡有育兒的科學乾貨

也分享養娃的歡笑苦惱

掃描文末二維碼,回復「繪本」

有書君帶您一起成長

? ????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領取育兒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一段婚姻最大的殺手:翻舊賬
慢性子的人,往往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