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來源:最愛歷史,作者:最愛君

最愛君前幾天發過關於唐朝天才詩人李賀的文章,這名27歲早逝的傳奇詩人,跟王勃一起,被公認為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唐朝才子。

論詩名之盛,李賀登上「大唐十大詩人」排行榜,應該問題不大。他被譽為「詩鬼」。在大唐詩人紛繁的別稱中,知名度恐怕僅次於「詩仙」「詩聖」和「詩佛」。

論經典之詩,李賀有不少傳誦不息的詩,比如《雁門太守行》《高軒過》《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等。他的一些「金句」,像「天荒地老無人識」「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等等,更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本 圖源/攝圖網

01. 最經典的唐詩讀本

《唐詩三百首》是目前最經典、傳播最廣泛的一個唐詩選本,甚至上升到中國文化的代表。有學者直接說,一個懂中文的人,只要認真讀一下《唐詩三百首》,就不可能不被中國化

不過,《唐詩三百首》的出現距今不到300年。

它的編者署名蘅塘退士。長期以來,人們並不知道蘅塘退士何許人也,對他的了解幾乎為零。這就像是天外飛仙,留下一部經典,然後了無蹤影。

直到最近幾十年,經過朱自清、金性堯等學者的考證,我們才知道蘅塘退士本名孫洙,康熙五十年(1711)生於江蘇無錫,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先後出任三地的知縣。孫洙為官清廉,很有同情心,每當卸任時,當地百姓都自發為他送行,傷心淚流。乾隆四十三年(1778),孫洙卒於無錫,終年68歲。

《唐詩三百首》成書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當年孫洙已54歲,是在他的繼室徐蘭英的協助下編成的。

孫洙在這本唐詩選集的序言中說,他之所以編這本書,是因為當時流行的兒童啟蒙詩選《千家詩》編得太粗糙了,「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他想精編一本真正的唐詩選本,作為私塾教材

可見,孫洙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他的想法很單純,就是編一本好的唐詩教材,並沒有想到在他身後,這本教材的流行程度遠遠超過了如今的黃岡密卷。

據統計,迄今為止的唐詩選本大約有600種,包括著名的《唐百家詩選》(王安石編)、《唐詩歸》(鍾惺、譚元春合編)、《唐詩別裁集》(沈德潛編)。這些選本的編者都大名鼎鼎,結果,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孫洙編的《唐詩三百首》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經久不衰。史載,《唐詩三百首》刊行後,「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

在五四以前,許多私塾均以《唐詩三百首》作為古詩教材。民國一些大學者在回憶童年時,都會提到學習《唐詩三百首》的經歷。錢鍾書曾回憶說,他童年時隨伯父、父親讀書,「經、史、古文而外,有《唐詩三百首》,心焉好之,獨索冥行,漸解聲律對偶」。

一些大人物也把《唐詩三百首》當作必讀經典。據賀子珍回憶,在井崗山鬥爭時期,毛澤東還能夠把《唐詩三百首》背下來。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藏書中,有5種不同版本的《唐詩三百首》。

因為《唐詩三百首》的流行,使得這本書具有了超越編者孫洙本人野心之外的權威性經典性,從而被賦予了多重解讀的意義。

比如入選其中的唐詩,會變得耳熟能詳,像李商隱的多首《無題》詩,詩意朦朧難解,但卻因入選《唐詩三百首》,化雅為俗,隨便一個人都能張嘴背幾句;

比如一個唐朝詩人是否入選其中,成為衡量其重要性的關鍵指標,杜甫、李白、王維穩坐唐朝三大詩人寶座,跟他們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詩歌總量排名前三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某個詩人會因為一首詩被選中,從此名垂千古,像《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金縷衣》,作者杜秋娘儘管是個女性,但國人卻永遠記住了她的名字……

與之相對應的,一個詩人如果沒有作品入選《唐詩三百首》,人們就會懷疑這個詩人的重要性和經典性,進而懷疑這個詩人的水平。

比如悲催的李賀

▲李賀是唐代最奇特的大詩人,一個怪才

02. 被嫌棄的「詩鬼」

為什麼李賀在《唐詩三百首》中沒有一席之地呢?

孫洙沒有解釋原因,我們只能作一些儘可能合理的推測。

都知道李賀的詩好,但他的詩大多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好,而是想像力爆棚、落筆奇詭的那種好。在講究門派的明清兩代,一個文人學詩總要問哪門哪派,你如果學李賀,基本只能說:對不起,在下無門無派!

從晚唐的李商隱開始,千餘年來,學李賀的詩人代有人出。到了元朝,更是達到極盛,無論大詩人還是小文人,都以學習李賀詩為榮。但明清以後,一般人已經不敢輕易去學李賀,除非是徐文長、龔自珍這樣的狂士大牛,才敢學,也才能學。

晚明人余颺說:「唐人詩品,以杜甫為聖,李白為仙,李賀為鬼,故唐詩無注可讀者,李、杜皆是;雖有注而終不可讀,惟賀為然。賀之詩,險仄奇詭,無一字可調俗言,無一言可入俚耳。」

這既是對李賀獨特詩風的肯定,但也是批評李賀詩「險仄奇詭」,即使有注釋,也很難讀懂,更不要說去學了。

另一個晚明人許學夷也說:「後人學(李)賀者,但能得其詭譎,於佳句十不得一,奇句百不得一也。」

這是勸告大家不要學李賀,沒有李賀那樣的才氣,去學了反而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元末詩人楊維楨以效仿李賀聞名,詩名盛極一時。但明朝中期以後,詩評家們都把楊維楨當作學李賀失敗的反面個案,告誡世人千萬別學。胡應麟說,楊維楨有才,可惜耽溺於李賀的瑰奇詩風,以致「大器小成」,淪為笑話,可惜呀。

這種觀念影響及於清代。跟孫洙同時期的鄭板橋說得更直白,他說,「長吉(李賀)鬼語,詩非不妙,吾不願子孫學之也」。不是李賀的詩不好,而是「鬼氣」太重,故不想讓子孫學。

就文學觀念而言,明清人比唐宋人保守、正統。所以,以「鬼氣」揚名的李賀在唐、宋、元的接受度頗高,在明清兩代反而變得難以接受。

大人都難以接受,自然不會把李賀推薦給下一代。就像我前面所說,孫洙編《唐詩三百首》的初衷,是給兒童啟蒙用的。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詩風特立獨行的李賀可能第一個就被排斥出局了。

▲相比李賀,「醇儒」杜甫的接受度就高得多 圖源/攝圖網

03. 時代不需要呈現痛苦

還有一個原因,李賀在詩中表現出來的蔑視君主與皇權的態度,也被認為挑戰了儒家正統觀念,所以不為孫洙所青睞。

《唐詩三百首》編成於乾隆時期,一個官方認定的盛世,但其實那個時期的文網挺密的,動輒觸犯禁區。孫洙本人也不是離經叛道之人,對帝國的思想規訓十分認同。

他的《唐詩三百首》,正統和尊君觀念極強,比如,他在「五律」詩這個類目中,第一首就選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魯迅就曾批判說,這首詩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又如,關於馬嵬坡兵變的唐詩很多,但孫洙偏偏選了鄭畋的七絕《馬嵬坡》,還在這首詩下面批註說:「唐人馬嵬詩極多,惟此首得溫柔敦厚之意,故錄之。」

我們來讀一下這首詩,看看是怎麼個「溫柔敦厚」法: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鄭畋《馬嵬坡》

詩的意思是說,唐玄宗返回長安時,楊貴妃早已死了,舊時恩愛難忘,而唐朝又重新振興了。在馬嵬坡處死楊貴妃,唐玄宗真是決策英明,不然的話,唐朝就會步陳後主亡國的後塵呀。

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這首詩完全違背了史實,是詩人為了回護唐玄宗的形象而編造的謊言。真實的歷史是,太子李亨在馬嵬坡發動兵變,誅殺了楊貴妃。但正因為鄭畋在詩中歪曲事實,突出了「天子聖明」,所以被孫洙認為「溫柔敦厚」,保全了「一代明君」的面子和聖名,遂入選《唐詩三百首》。這就是孫洙的皇權觀念。

再看看李賀是怎麼寫安史之亂中的唐玄宗的。

春月夜啼鴉,宮簾隔御花。

雲生朱絡暗,石斷紫錢斜。

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蜀王無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賀《過華清宮》

李賀寫他經過當年唐玄宗和楊貴妃尋歡作樂的華清宮,已經一片荒涼冷落,暗諷唐玄宗昏聵釀成安史之亂,禍國殃民。詩最後一聯甚至不稱唐玄宗為皇帝,直稱其為「蜀王」,只會逃難到四川,不顧帝國生死存亡。

▲西安華清宮,見證過大唐興衰 圖源/攝圖網

兩詩一對比,就知道李賀為什麼不受孫洙待見了。盛世中的文人,只需要塗飾皇權的夜鶯,不需要怪裡怪氣的烏鴉。

由此,我們也就知道了:

杜甫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詩歌數量名列第一(36首),但為什麼偏偏沒選他最經典的「三吏三別」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領袖,唐朝詩壇真正的流行天王,但為什麼他只入選了6首詩,而且他那些犀利的諷喻詩一首不選;

李紳諷刺時代的《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聶夷中直指皇帝的《傷田家》「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皮日休深刻揭露唐末極端黑暗社會面貌的《正樂府十篇》,所有這些經典的現實主義作品,為什麼一首未選……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需要,可惜的是,那個誕生《唐詩三百首》的康乾盛世並不需要這些刺痛的詩,也不需要刺痛他人的李賀。

▲這個馬背上的皇帝,管控思想文化很有一手

04. 被錯過的大詩人

我承認《唐詩三百首》很經典,它在唐詩讀物中的地位也無法挑戰,然而,經典和權威並不意味著無可挑剔。

也許孫洙的初心只是編一本教材,從沒想過它會上升為中國文化讀本,以及由此帶來的額外殊榮。但如同榮譽不請自來,質疑和批評也是理所應當。

很多人為孫洙辯護,說李賀落選《唐詩三百首》是李賀的詩有問題。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承認編選者本人的偏好與時代局限,比起鼓吹一個選本的完美無缺,更能讓我們保持一種開放的文化心態

因為,不管你如何解釋,我都很容易找到駁倒你的理由。反之,亦如是。

你說李賀詩「兒童不宜」,但他也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樣清爽的絕句呀;

你說李賀詩太難懂了,難道李商隱的詩就好懂嗎?為什麼同樣不好懂的李商隱,入選的詩卻能排到第四位(24首)呢;

你說李賀詩在各種類別都不是頂尖的,難道唐玄宗入選的詩就是頂尖的嗎?《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這麼平平無奇的詩都入選了,為什麼真正的詩人反而沒有一席之地……

你有一千個理由辯解,他人就有一千零一個理由反駁。千萬不要去做這種徒勞的工作。

不如直接承認《唐詩三百首》錯過了李賀,就是時代觀念導致的,是這本經典的瑕疵和缺憾,是塗抹不去的歷史烙印。

不僅錯過了李賀,它也錯過了羅隱,一個像李賀一樣的怪才,一個寫出「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等經典詩句的奇人;

不僅錯過了羅隱,它還錯過了張若虛,那首「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三百首》中同樣找不到蹤跡;

不僅錯過了張若虛,它還錯過了盧照鄰,那首七言歌行《長安古意》如此經典,影響全唐,卻不配佔有半頁紙……

▲羅隱與李商隱、溫庭筠並稱晚唐三才子

唐代確實是中國詩歌的巔峰,全民寫詩,催生了巨量的傑作,《唐詩三百首》怎麼選、選誰上都不會錯,但不選誰上,可能背後就有玄機了。

打個比方,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全民擅長玩這個,國家隊就算不出一線國手,只派三線隊員,也能在世界級比賽中奪冠。這個時候,選誰上,不選誰上,球技可能不是第一衡量要素了,那些無關個人水平的因素,比如政治面貌呀、忠誠度呀、人品呀、形象呀、跟教練的關係呀等等,就變成檯面下的風起雲湧了。

所以,對於李賀落選《唐詩三百首》,我們最後也只能歸之於李賀這個人不討喜、叛逆、反正統、政治立場有問題等無關寫詩水平的因素了。

沒有一個唐詩選集可以網羅所有的唐詩傑作,但一部遺漏了李賀、羅隱、張若虛、盧照鄰等諸多大咖的詩選,細究起來還是挺讓人遺憾的。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贊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唐]李賀撰,吳企明箋註:《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中華書局,2012年

[清]蘅塘退士編,陳婉俊補註:《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1998年

[清]沈德潛選註:《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李德輝:《為什麼未選李賀詩》,《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第3期

王水照:《永遠的》,《中國韻文學刊》,2005年第1期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最愛歷史】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人生專屬的定力和智慧,就是兩句話
愚人反陰陽,智者轉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