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揭示GPCR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和激活的獨特機制

研究揭示GPCR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和激活的獨特機制

膽汁酸是一類由肝細胞產生,並由膽管分泌到腸道的兩親性代謝產物,在消化過程中對人體攝入的脂肪有重要的乳化作用。肝臟生成的兩種初級膽酸可由腸道菌群進一步代謝為多種次級膽酸,對代謝和炎症相關的生理過程有重要調節作用。膽汁酸及其受體為核心構成的肝臟-膽汁酸-腸道菌群信號轉導軸,是近期生物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最近研究表明,許多天然膽汁酸及其衍生物對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BC)、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II型糖尿病等疾病有治療作用。

在生物體內,膽汁酸主要通過激活膜受體(GPBAR/TGR5)和核受體FXR發揮作用。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瘙癢等副作用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葯研發。因此,從分子層面解析GPBAR如何識別不同膽汁酸並偏向性激活下游通路的機制,對GPBAR生理功能的理解及靶向該受體的新葯研發具有重要意義。

7月22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系統醫學與精準診治浙江省實驗室)研究員張岩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謝欣團隊以及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於曉和孫金鵬團隊通力合作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中,科學家們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研究發現,GPBAR的配體結合口袋中由第五個螺旋及兩個胞外環來構成疏水側面,從而面對膽汁酸的疏水一面,而膽汁酸的另一個親水結合面則朝向螺旋6和7之間的親水氨基酸集團,形成特異性的相互作用。通過對內源性膽汁酸類似物INT-777與GPBAR的結合模式的分析,以及內源性配體CA、DCA、DCA、LCA、TCA、GCA、TDCA、UDCA和TUDCA的配體結合,並經過生化及藥理學分析,聯合團隊找到了GPBAR識別不同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這為深入理解膽汁酸的作用機理以及針對於GPBA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

科研團隊還鑒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通過電鏡結構解析,團隊發現GPBAR受體TM3-5附近存在配體第二個結合口袋。通過對內源性配體的結構及生化數據分析,科研人員發現10種膽汁酸中的5個具有12-OH的膽汁酸可以結合在該位點上,並別構調控膽汁酸受體激活的過程。這為理解膽汁酸如何作用於其膜受體的生理過程以及發展和開發別構位點的小分子藥物提供理論基礎。

此外,團隊還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游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擴展了人們對GPCR激活機制和對GPCR-G蛋白的偶聯的新機制的認識,為開發偏向性配體及藥物的開發提供了相關理論基礎。

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及重點基金的支持。

P395和INT-777激活的GPBAR-Gs複合物結構

受體識別內源性膽汁酸的結構指紋圖譜

GPBAR受體上的別構調控口袋

感知多樣膽汁酸的分子機制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多才多藝的「虛擬主播」,你了解多少?
獨腳金內酯信號轉導機制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