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4種常見行為,正在讓孩子慢慢變笨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錢志亮?·?主播?| 亞楠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我們都傾向於認為,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智商是不會變化的。

然而,很多科學研究證明,父母一些不正確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某些方面智商下降。

此外,如果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觀念、思維方式陷入誤區,也會限制孩子各方面發展,不能充分發揮潛能。

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下面這4種常見行為,容易讓孩子慢慢變笨,值得家長警惕。

父母愛大吼大叫

提到朝孩子吼叫,很多家長都充滿無奈。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是不大聲發脾氣,他根本不聽話。」

「每次吼完就後悔,但下次脾氣上來了還是控制不住。」

如果,吼叫會對孩子的智商造成影響,你還會這樣做嗎?

2009年,哈佛教授泰徹團隊對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年輕成年人的大腦進行分析:

發現他們的韋尼克區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這兩個區域的連接越少,人的語言理解能力就越差。

2011年,泰徹帶領他的團隊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對象是21個18-25歲曾經遭受過父母嚴重語言暴力的人的大腦;

發現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增加他們的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達到14%。

父母的語言暴力越多,這個區域越大,而左側顳上回與語言智商有關,所以,語言暴力能讓他們的語言智商下降。

2018年,泰徹又發現:

長期接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胝體體積縮減;

而海馬體是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胼胝體是連接左右腦的神經纖維束,起著連接左右半球的作用。

因此,長期吼叫還會讓孩子的記憶力下降,左右腦開發不完全,自然就影響到智商了。

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

當家長輔導孩子學習時,教半天也不會,如果朝孩子發脾氣、吼罵,孩子反而錯的更多,更不容易學會。

因為孩子內心是緊張、焦慮、恐懼的,不利於大腦的思考和認知。

長此以往,孩子注意力變差,反應變遲鈍,自然越來越「笨」。

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家長應盡量做到「低聲教育」,用平和的語言和孩子好好說話,這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當覺察到自己脾氣上來時,單獨待一會,平靜下來後再去面對孩子,自己多思考,學會控制情緒,不管對孩子對家長,都是有好處的。

限制過多、否定打擊,貼負面標籤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

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

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

最後,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就像那隻玻璃瓶,限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導致孩子產生「梭子魚心態」,陷入自我懷疑和無助中,喪失鬥志。

一是總否定、打擊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你幹什麼都不行」、「沒用的東西」、「你怎麼這麼笨?」、「膽小鬼」、「懶得要命」......

二是總限制孩子,這不能做、那不能做,犯錯了又是一頓批評。

孩子小的時候,來自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自我認知。

總批評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還不給孩子表現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會讓孩子自我否定;

覺得自己就是「笨」,就是「不行」,做事畏手畏腳,慢慢真的變成了父母所貼標籤的樣子。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不要總是限制孩子,多相信孩子,在安全和規則範圍內,允許並鼓勵孩子多嘗試、探索,犯錯也不要緊。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充分打開感官,去思考和學習,促進大腦發育和聽覺、視覺、觸覺等各方面的發展,從而變得耳聰目明、手腳靈活、反應快。

多給孩子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我能行」的感覺,增強自信心。

比如把地掃乾淨、拖乾淨了;通過自己的努力解開一道題;參加比賽獲得了名次......

比起批評孩子,多用正面的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做的事情:

「我希望你能把房間收拾整齊一點。」

「我相信你會更努力的,成績自然也會提高。」

這種積極暗示,會讓孩子朝著父母期待的樣子成長。

錯誤的表揚和歸因

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

1978年,一位美國教授做了一項實驗,他找來一群孩子玩拼圖,並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情緒。

拼圖一開始很容易,後面越來越難。

隨著拼圖難度的增加,有的孩子開始情緒起伏,甚至開始抗議,後來乾脆將拼圖都推到地上,徹底放棄。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表現卻截然相反,他們對有難度的拼圖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和興趣,甚至高興地說:「我喜歡這個挑戰!」「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

教授的研究更進一步地發現:這些孩子之間的根本差異在於思維模式,思維模式的差異會導致他們在智商出現分化。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變的,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而拒絕接受挑戰、面對困難,由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

他們對新事物和挑戰充滿熱情,在面對挫折時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大腦活動更加活躍。長久下去,變得越來越聰明。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不正確的表揚,對孩子犯錯和失敗的態度與評價,容易讓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維,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進步。

比如,總誇孩子「聰明」、籠統地稱讚孩子「棒」、「厲害」;

孩子犯錯、遇到挫折了,喜歡指責孩子,否定他整個人:「你就不是學習的料」、「笨死了」、「你有什麼用」......

誇獎孩子,父母應多稱讚孩子的努力、態度、品質方面,比如細心、認真、有耐心等,盡量用更具體詳細的語言去描述。

在犯錯和失敗時,不直接否定孩子整個人,而是幫助孩子正確歸因,不是「不行」,只是「還沒做好而已」,讓孩子把重心放在學習好的方法和技能上。

當孩子對失敗與挫折建立起正確的認知,相信自己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用成長型思維來考慮問題時,勇於挑戰和突破,他的成長空間會更加寬闊。

孩子沉迷「垃圾快樂」

信息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有益的地方,利用手機、電視、電腦快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拓寬了知識面和視野。

然而,與此同時帶來的負面效應,也讓我們很焦慮。

許多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玩遊戲、刷短視頻、看低質量小說,荒廢了學習。

網上有個問題:有哪些是年輕人千萬不能碰的東西?

有個高贊的答案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事物。也就是「垃圾快樂」。

對正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孩子來說,「垃圾快樂」的負面影響更甚。

尤其是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好習慣的時候,如果孩子的時間都浪費在這些不用動腦子的低質量娛樂上,注意力會減弱,難以集中精力在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學習活動中。

漸漸地,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自制力減弱、懶散厭學,思維得不到鍛煉,大腦也就慢慢「生鏽」。

在這個問題上,家長的作用非常關鍵,應從源頭治理、轉移興趣、培養孩子好習慣。

首先,家長要捨得花時間精力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做遊戲、共讀繪本、戶外運動、逛博物館圖書館等。

愛和陪伴,會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的日常活動,也會轉移孩子對電子產品的注意力。

其次,家長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多觀察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給他報一些興趣班,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有事可做,自然也不太會對電子產品產生多大的興趣。

最後,家長要注意抓住3-6歲,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的好習慣,如規律生活、物歸原位、運動、閱讀、字跡工整、預習複習、專註等。

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和好習慣,才會讓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靈活、能夠投入和堅持,整個人陽光而自信。

有書君說

父母的一言一行

都會對孩子未來造成影響

今天有書君推薦給大家一個育兒平台:

有書少年

每天20分鐘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掃描文末二維碼,回復「書單」

領取30本少兒必讀讀物!

作者

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有書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領取育兒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人這一生,自有因果
你能控制野心,才能控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