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這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這才是真正的靈魂伴侶!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有書郭去疾?·?主播?| 阿成

有書君說

張良,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他身為文臣謀士,進則為帝王師,可謀國興、立邦安;

退則為逍遙身,可保自身、延富貴。

是千百年來文人紛紛效仿、而望塵莫及的典範。

張良能有如此成就,一方面是因為自身才華,更重要的是劉邦的信任。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劉邦與張良的故事。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進行第三次東巡。

當東巡隊伍行走到博浪沙時,人群中有一位年輕人,帶著一名大力士,向秦始皇的車隊投去了一枚鐵椎。

鐵椎誤中始皇侍從的車輛,刺殺行動以失敗告終。

布局和謀劃此次刺殺行動的年輕人,便是張良。

這次失敗,讓原本充滿理想主義的張良學會了務實。

後來的歲月里,他一方面苦學兵法,一方面等待時機,直到等來了他生命中的「最佳拍檔」。

張良原本是韓國的貴族,祖上五代都在韓國做宰相。

如果一切順利,以祖上積攢起來的政治資本,張良成為韓國宰相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夾在六國正中間,領土最小,實力也最弱。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最先滅掉的就是韓國。

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還很年輕,沒有來得及做官,但他親眼見證韓國滅亡的全過程,內心仇恨的種子悄然生根發芽。

他發誓,不論以何種手段,都要向秦國報仇。

在後來的日子裡,他散盡家財,尋找刺客,協助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的第三次東巡,正好路過張良的家鄉。

這是最完美的機會了,但是,他失敗了,開啟了逃亡生涯。

因為這次失敗,他放棄了刺殺秦始皇的幻想,轉而尋找更加恰當的時機和方式。

與此同時,事業受挫、充滿困惑的他在橋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幾番刁難試探見他仍謙恭有禮,於是送給了他一本《太公兵法》。

老人說:

「讀完這本書,就能成為王者師,以後十年,你會成就一番事業。」

此後張良熟讀此書,成為了一代謀士。

命運似乎也是眷顧他的,因為他要以更光彩、更偉大的方式,正面擊潰秦始皇所創造的天下。

但是,他還要等一個重要的人出現。

這個人不僅要志向遠大,更要胸懷寬廣,具備虛心納諫的能力。

唯有如此,他才能傾盡畢生所學,在成就對方豐功偉績的同時,報亡國之仇。

(張良劇照)

公元前208年,是劉邦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在楚懷王的主導下,劉邦和項羽達成了一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按照約定,實力較強的項羽率軍北進,和秦軍主力正面碰撞。

實力偏弱,但厚重仁義的劉邦率軍一路向西,直驅咸陽。

項羽從來都是自信的,無所畏懼的,但劉邦心裡卻沒有底;

和項羽相比,他軍事上毫無才華可言,即便是和秦軍雜牌軍交鋒,他也打得十分吃力,一直吃敗仗,趑趄不前。

恰在此時,公元前207年,張良出現了。

史書上對劉邦和張良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並無描述,但是這次會面應該是相當愉快的。

這時的劉邦想攻打函谷關,張良制止了他,他說道:

「沛公您急著想進函谷關,但是別忘了,秦軍的主力還在,急功近利是非常危險的。

你不如先攻打南陽,然後再從南陽出發,從側面進攻函谷關。」

劉邦聽了他的建議,連夜改變了戰略,把派出去的軍隊叫了回來。

張良其實是有私心的,他是韓國人,南陽一帶正是韓國領土。

他勸說劉邦攻打南陽,顯然是在藉助劉邦的力量收復故土。

劉邦未必不知道張良的真實意圖,但並沒有介意。

相反,初次見面,他便展示了自己的胸襟,不僅不質疑張良,反而迅速地信任並執行了張良的策略。

這就是一種默契。

這時的張良也一定是充滿感激的,在他眼前的這個人,雖然實力尚小,但是卻從善如流。

這樣的人,不就是自己要等的那個人嗎?

於是,接下來的歲月里,他開始傾盡所有,輔佐劉邦。

不久後秦三世子嬰派人找到了劉邦,說要將關中地區一分為二,一人一半。

聽到這個消息,劉邦既高興又糾結。

正在劉邦內心掙扎的時候,張良為劉邦打破了兩難的局面。

張良說道:

「我們暫時不要輕視他們,先派人跟秦軍將領把利害關係講一講,看看他們什麼反應。

派去的人回來後說,秦軍願意和談。」

劉邦大喜,立馬說自己也同意和談。

但張良適時地站了出來,提醒劉邦要冷靜,不要被表面迷惑,他繼續說道:

「這只是秦軍將領想和談,我擔心士兵們不贊同,所以我們不如趁此時秦軍比較懈怠,趁機襲擊他們。」

對劉邦來說,和談對自己來說已經是天大的誘惑了。

他一個小小的「亭長」,今天能跟秦三世平分關中,何必再去冒風險打仗呢?

但劉邦再一次展現出了和張良的默契,完全地信任了他,併當即親自率軍,按照張良所說的方法偷襲秦軍。

果然,他輕鬆地擊敗了對手。

這一仗之後,劉邦進入咸陽的威脅蕩然無存。

劉邦有野心,可心不夠細,所以,在整個誅滅暴秦的過程中,劉邦「心有猛虎」,張良替他「細嗅薔薇」,一拍即合。

(劉邦劇照)

按照之前的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在張良的輔佐下,劉邦順利進入了咸陽。

但剛剛殲滅秦軍主力、意氣風發的項羽,卻要找劉邦問罪了。

於是,著名的「鴻門宴」應運而生。

劉邦這時候六神無主,但是張良沒有慌亂,他帶著劉邦去見了前來通風報信的項伯,讓劉邦先承諾不敢背叛項羽。

劉邦也很聰明,一點就通,立馬把項伯稱為「兄長」,並且約好做兒女親家。

項伯很感動,就回去了,然後把所見所聞全都告訴了項羽。

這就給了項羽一個心理暗示——劉邦不會反。

在鴻門宴上,殺機四伏,項羽的謀士范增多次提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很猶豫,於是范增派出項莊舞劍助興,伺機刺殺劉邦。

在劉邦生命垂危的千鈞一髮之際,張良又來了。

他先讓大將樊噲直接進軍營見項羽,分散項羽的注意力。

劉邦見樊噲進來了,立馬對張良的策略心領神會,於是利用這個契機,以上廁所的名義趁機逃了出來。

張良則留了下來,替劉邦斷後,說服項羽相信劉邦不會反叛。

這一次,張良再次完美地化解了危機。

在楚漢戰爭的高潮階段,劉邦率軍56萬正面硬鋼項羽,結果潰不成軍。

在漢軍即將被殲滅之際,又是張良站了出來,提出了著名的「下邑之謀」,主張分化項羽身邊的幾位諸侯,牽制項羽,給漢軍爭取到喘息的機會。

劉邦聽了他的陳述,當場決定完全執行。

果然,劉邦再次在張良的指導下化險為夷。

在秦末天下大亂的局面中,劉邦和張良的組合,無疑是諸侯當中的「最佳拍檔」。

劉邦沒有軍事才能,但卻能虛心接納張良的意見;張良沒有統帥才華,但卻總是一針見血地為劉邦指明道路。

張良幫劉邦謀取天下,劉邦幫張良報仇。

這種默契,塑造了一段傳奇的君臣佳話。

(張良真人畫像)

張良,他是韓國貴族,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他之所以起兵抗秦,就是為了恢復韓國故土。

但張良並不是一個自私的人。

劉邦身邊的謀士曾經對劉邦說:

「秦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沒有搞分封,如果陛下能繼續封六國的後代為王,那他們就會全心全意地幫你擊敗項羽。」

劉邦覺得很有道理,就跟張良提了此事。

這一刻,張良離自己的夢想是如此之近,只要他說一聲贊同,韓國或許就有可能會再次出現在歷史舞台上。

但是,在和劉邦相處了這麼久之後,在經歷了這麼長時間的戰亂之後,他對劉邦說了這麼一句話:

「現在已經不是搞分封的時代了,如果陛下把土地分封給六國的後人,那謀士和將領們都將各歸其主,到時候誰來輔佐你呢?

更何況,六國氣數已盡,即便現在復國了,你怎麼保證他們會為你賣命,而不是為更為強大的項羽賣命呢?」

劉邦恍然大悟。

也許這一刻劉邦的內心是充滿感動的,而張良的內心是充滿悲哀的。

在張良看來,他成全了天下,成全了劉邦,卻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和人民,他內心的痛苦和煎熬可想而知。

許多年以後,在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張良說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話:

「我家世代都是韓國的臣子,韓國滅亡之後,我不惜耗盡萬貫家財,替韓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

現如今我憑藉三寸之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侯,對我這樣一介布衣來說,已經非常滿足了。

現在我想去歸隱了。」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邦是如何回應的。

但從這一刻開始,他們之間可能已經不再是君臣,而是知己。

劉邦去世之後,白髮蒼蒼張良回來參加劉邦的葬禮,此時他因為歸隱修道,學習辟穀之術,不能吃東西。

劉邦的妻子呂后雖然心狠手辣,對開國功臣們趕盡殺絕,但對張良卻十分感激,勸他多少吃點東西。

見張良不肯,呂后語重心長地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是啊,如果不是遇到了劉邦這樣的明君和知己,張良這又是何必呢。

劉邦曾經謙遜地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則多次表達道:沛公殆天授。

這不是相互吹捧,也不是虛情假意,而是在亂世中磨合出來的默契,乃至是友誼。

參考內容:

1.《史記·留侯世家》

2.《史記·高祖本紀》

3.《漢書·張陳王周傳》

4.《漢書·高帝紀》

5.《資治通鑒·漢紀》

6.《留侯論》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君 點 贊 哦 !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系列

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一起走進

「苻堅與王猛」的故事

喜歡名著欄目

就在文末點個「在看」讓有書君知道哦~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領取「海量英語學習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三十而已》爆火:千萬不要惹一個媽媽,為了孩子她真的會拚命
為什麼我勸你別讀《資治通鑒》?聽完答案,90%的女人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