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忘掉做的壞事,我還是好人!「不道德健忘症」了解一下

忘掉做的壞事,我還是好人!「不道德健忘症」了解一下


  來源: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自己做過的錯事還能忘掉?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如果你也覺得這只是一個託詞,那你可就把人性想簡單了。你知道有一種心理現象叫「不道德健忘症」(unethical amnesia)嗎?


  不道德的事情忘得最快

  所謂「不道德健忘症」,就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於不道德行為的記憶會比其它記憶模糊得多。


  有一個關於不道德健忘症的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參與者們被安排玩一系列拋硬幣贏錢的遊戲,並被要求自覺地保持誠實,但其實他們也有機會「神不知鬼不覺」地說謊,而且說謊能令他們贏更多的錢。兩周之後,實驗人員請所有參與者回憶當天的遊戲和晚飯。結果發現,大家對晚飯的記憶程度都是差不多的,但那些在遊戲當中說過謊的人,對於遊戲的記憶卻不太清晰了,並且說謊次數越多的人,對遊戲的記憶就越模糊。可見,對於不道德的行為,人們的記憶力會變差,而與道德無關的其他行為則不受影響。


看似無意識的遺忘,實則是對道德形象的自我保護 | 表情包源自網路

看似無意識的遺忘,實則是對道德形象的自我保護 | 表情包源自網路

  心理學家的另一個實驗是請參與者們閱讀一則關於考試作弊或不作弊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參與者閱讀的是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而另一部分參與者閱讀的故事是以第三人稱講述的。4天後,參與者們被要求回憶自己讀過的故事,結果發現,以第一人稱閱讀考試作弊故事的參與者們,對故事的記憶清晰度要低於讀第一人稱不作弊故事的參與者,而以第三人稱閱讀的參與者們,道德故事和不道德故事的記憶之間沒有差異。這表明,人們只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有健忘症,而對別人的不道德行為並不會健忘。


  不道德的商品信息也記不住


  不道德行為的記憶模糊在我們的消費行為中也有體現。有論文指出,消費者不太記得住產品在道德屬性上的瑕疵。


  產品的道德屬性主要包括:原材料的獲取(比如是否砍伐珍貴林木、傷害珍稀動物)以及生產過程(比如是否僱傭童工、是否污染環境)。而產品的非道德屬性,則是樣式、顏色、價格等方面。


  在這項實驗中,參與者們首先要閱讀6張不同品牌桌子的描述,這些桌子在3個屬性上有所差異:木材來源、質量和價格——其中,木材來源是桌子的道德屬性,一些來自於瀕危的雨林,另一些則是來自可持續生產木材的林場。

被砍伐的亞馬遜雨林 | 圖源自網路

被砍伐的亞馬遜雨林 | 圖源自網路


  研究人員給參與者們一定的時間去記住並默寫其中兩張桌子的描述。20分鐘後,參與者們被要求再次默寫剛剛記憶的內容——也就是說,參與者總共默寫了兩次產品描述,第一次是記憶的過程,第二次是回憶的過程。


  在記憶任務中,參與者對非道德屬性的信息(質量和價格)記憶準確度並無差異;但對於木材來源這一道德屬性,參與者的記憶力一下子就顯出高下之分了——對可持續林場的記憶錯誤率只有2%,而對瀕危雨林的記憶錯誤率卻高達11%。


  在回憶任務中,結果也是類似的。參與者對價格和質量不同的桌子回憶正確率沒有差異。但在道德屬性上,相比於來自可持續林場的桌子(錯誤率40%),他們更難正確回憶起來自瀕危雨林的桌子(錯誤率55%)。

  種種實驗都證明,記憶無論是在被「存儲」還是被「讀取」的時候,人們似乎都會遺忘不道德的部分。這是為什麼呢?


  兩種自我之間的衝突


  為了維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心理學家這樣解釋道。


  人的心裡同時存在著兩種自我,分別是「想要自我」(want self)和「應該自我」(should self)。「想要自我」強調的是當下的享樂,而「應該自我」專註於長遠的目標。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在「想要自我」和「應該自我」產生衝突時,前者往往能夠居於上風。

  在道德方面,「應該自我」起著監督我們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作用,而「想要自我」負責消除我們當下的消極情緒。那麼,當我們由於面臨道德決策而陷入負面情緒的時候——比如很想買一個產品,但得知這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僱傭了童工——該如何處理「避免負面情緒」的當下願望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的長期理想之間的衝突呢?


 《貓和老鼠》中Tom也面臨想要自我和應該自我的衝突 | 新貓和老鼠動畫

 《貓和老鼠》中Tom也面臨想要自我和應該自我的衝突 | 新貓和老鼠動畫


  對此,「想要自我」會通過錯誤的記住或者故意忘記的方式,來緩解兩種自我的衝突,消除由道德困境產生的負面情緒,這就是「故意遺忘」效應的動機。


  而之所以這種策略會大行其道,是因為人們在潛意識當中普遍認為,比起「不小心忘記」,明知故犯才是更加惡劣的行為。


  對此,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虛構了一名消費者,他在網上看中了一條牛仔褲,但得知這條牛仔褲的生產過程僱傭了童工。一部分參與者讀到的故事是,「第二天,他忘記了牛仔褲是由童工生產的,於是他買了這條牛仔褲」;而另一部分參與者讀到的是,「第二天,他雖然記得牛仔褲是由童工生產的,卻並沒有考慮這個因素,仍然買了這條牛仔褲」。隨後,研究人員請大家對這位消費者的道德水平進行評價。


  結果發現,讀第二個故事的參與者對此人的道德評價要比讀第一個故事的低得多。也就是說,人們認為明知不道德卻毫不在意是更加惡劣的,而「遺忘」則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為什麼皮草、象牙這些不道德的產品消費屢禁不止?為什麼自詡道德的人遇到「機會」也會撒謊、偷竊?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腦海中有一塊橡皮擦,它會慢慢擦去我們不道德的記憶,好讓我們保持完好的道德形象。


通過遺忘,我們能保持完好的道德形象 | 圖蟲創意

通過遺忘,我們能保持完好的道德形象 | 圖蟲創意


  然而,「遺忘大法」雖然短期有效,卻會給人帶來長期的危害——遺忘了不道德的行為,迴避了良心的不安,也不用對行為的後果負責,我們就會陷入犯錯和遺忘的循環中,永遠無法成長為那個真正想要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公眾需要始終堅持的重點防控措施指引
憑形態辨毒性不可靠,不食用野蘑菇是避免中毒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