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究竟該弘揚什麼?

道教,究竟該弘揚什麼?

接觸道教認識道教,每個人有自己的緣法,對道術的好奇、對文化的興趣、家庭的影響、逃避社會、為了追求健康、為了修仙、為了長生等等;當然,進入道教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認識,在這種遭遇和認識中,我們不斷加深對道教的了解。

不僅僅了解道教的美好,還了解道教的醜惡;不可否認,任何宗教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選擇道教作為自己的信仰,並不是意味著道教就是完全正確的,道教是更適合我們了解認知真理的一種方式。

那道教究竟該弘揚什麼?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道教徒應該回應社會的一個問題,道教就是為了武術、健康、養生而存在嗎?道士就是為了自我修行而修道嗎?我們要把道教變成活文物嗎?

當然,這樣就會衍生了更多問題:

修道的目的是為了修建更多更大更宏偉的道觀嗎?

修道是為了自私的逃避社會追求自我成仙與世無爭嗎?

修道是毫無愧疚感的享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嗎?

憑什麼信眾要供養宗教徒?

在供養的同時,宗教應該回饋社會什麼?

隱居修行是自私還是清高?

究竟為什麼而修道?

怎麼樣弘道才能對得起信眾的供養?

一、道教應該弘揚什麼

這麼多問題,最基本的就是道教應該弘揚什麼?固守陳規嗎?修廟練武嗎?修真避世嗎?長生不老嗎?讓自己的道觀更華麗嗎?讓神像更莊嚴大氣嗎?

不可否認,在目前的社會狀態下,道教相對較多的保留了傳統文化的部分精華,比如服飾、禮儀、建築、音樂、典籍、傳承等等。出去旅遊,人們往往也嚮往去山清水秀、氣勢恢宏的道觀。

但是再美的景觀,都只是景觀而已,哪怕看遍天下道觀,最終印象最深刻的,除了景色之外,就是道士;那麼是遇到仙風道骨、一塵不染還是利欲熏心、求財騙色的道士?是趾高氣昂、清高冷漠還是污言穢語、乖張暴戾的道士?是白髮白須、神仙模樣還是兒童純真、稚心不改的道士?宗教徒是天然的正義者或者好人嗎?

不要認為你遇到的道士就是你認為的道士,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道士,任何團體都有好人和壞人,都有各種目的的人進入,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修道不是統一一個口徑,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的道路,如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哈姆雷特一樣,修道也不是都為了成仙。哪怕再宏偉的建築,再華麗的神像,都是表象,都是外殼。

每個道教徒對道教的認知也不同,道教也如同山巒被籠罩在霧中,不僅僅是江湖人士,道教中也有人利用各種玄奇去騙人,利用各種華麗的外衣去吸引人甚至蠱惑人。各種江湖騙術、各種修仙傳說、各種法術培訓就成了斂財的手段,我們不否認道門五術,道教的很多手段是傳統方式認識並祈求改變世界的一種方式,但是,道術被太多人用來謀財。

網路的發達,可以瞬間用各種虛假的資料包裝一個人,鑒於不可能每個人都去實地考證,造成了更多的騙術。層出不窮的高人大師、隱世門派、隔代傳承、神仙弟子等等,無不消費道教的術數,利用人們對道教的好感,以各種名目獲取利益,並在不斷損害道教的形象。

我個人認為,道教首先弘揚的應該是文化,是回歸道家的本質。道術雖然可以作為吸引人的手段,但是互聯網碎片化的情況下,更多人關注的是玄奇和負面信息。

玄奇手段固然可以吸引人,但更容易被人利用,道教存在很多優秀文化思想,承載著太多文明精髓,不能為了吸引人,過於宣揚玄奇。

如果我們選擇弘揚正信,註定要付出更多;這條路難走,註定引來更多人的非議。只不過道教現狀已經如此,我們向前走,說不定能走出一條新路。固步自封,只能慢慢被時代遺忘,讓誤解更大範圍的滋生。

如果我們選擇弘揚正信,註定要捨棄更多,註定要學習更多,註定要包容更多,眼界要放寬,腳步要踏實,格局要抬高,行為要謙恭。

二、選擇什麼樣的格局

披上宗教的外衣,更增加了玄奇和神秘,也便於恐嚇和迷信,騙財騙色或者達到其他目的更簡單。尤其是道門中人用略微正統的道術,相對於常人,名利更容易獲得,甚至對於有些人來說金錢、美女唾手可得。進入道門後,利用這身行頭吸引人真的很簡單,那我們究竟為什麼而修道?究竟為什麼而弘道?就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嗎?是為了名利而修行嗎?當然,如果格局不高,修道之士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喪失了自己的本心,沉迷在這些誘惑中,沉迷在酒色財氣中;各種誘惑如同魔考,你能不能經受這些考驗,你能不能過自己心中的關卡?

道教首先弘揚的是文化,那麼,最基本的點是對自我的要求,更基本的是對道教徒的要求,如同掌控國家、公司機密的人,品德上要靠得住,底線要堅定;作為為亡者超度、生者祈福的道士,如果底線不堅定,比道教居士犯的過錯和惡果更大。

金錢關、美色關、美食關、名利關等等關卡,能否度過?當然,過關的意義不是說看到金錢美色就視為醜惡,我們應該有欣賞美的眼睛,如果連美醜都不分還修道做什麼?連自己的本心都不敢面對,還修道做什麼?我見到美女、美景也希望多看兩眼吧?多看兩眼不代表就要娶回家,也不代表對美熟視無睹不辨美醜。過關,要學會正確的面對,有底線的堅守,而不是隔絕。針對各種誘惑,不存在天然正義或者天然堅定的底線,而是在經歷誘惑後,逐步提高我們的底線。

一個月連1000元都掙不到的人,你給他十萬他可能把命賣給你,對於李嘉誠,你給他一個億可能都無法說動他做違背他意願的事情。不在於我們的言語多高尚,而在於我們的內心多高貴,我們把道教作為迷信去弘揚,道教就是迷信,我們把道教作為正信去弘揚,道教就是正信。我們不能決定道教的現狀,但是,我們的格局最起碼會讓道教的未來變得更好一些,哪怕微薄,總勝過不去做或者隨波逐流。

很多人參觀道觀後,對道教失望,為什麼失望呢?他們不是對建築失望,不是對景色失望,是對人失望,是覺得在這裡,沒有感受到應有的文化氣息,再華麗的服飾、再輝煌的建築、再神奇的武術、再健康的養生,都抵不過人心,沒有道士的道觀如同沒有靈魂的植物人一樣。無論武術、養生、服飾、禮儀、建築、音樂、典籍、傳承、戒律等等,總歸要看人,要看這些表象下包裹的人心。道教本身,建再多的廟宇、說再多的神通、印再多的書籍、耍再帥的功夫,都抵不過對人的認可。

三、不要把道教做成活文物

對待傳統文化,很多人有種葉公好龍的心態,喜歡華麗的文物,喜歡放在博物館裡的珍藏,談到珍藏背後代表的文化,卻視為迷信。

對道教也存在這種心態,認為道教保存了文化、服飾、禮儀、建築,為了保存而保存,為了道教而道教,認為穿上道袍、練練功夫、談談養生、說說玄奇、拽拽古文、聊聊長生、侃侃神仙就是道教的全部了,活生生地把道教做成文物;動物放在動物園裡被參觀,道士放在道觀里被參觀,動物展示的是形態,道士展露的是功夫;道教的存在不是與時俱進的鮮活存在,而是在模仿古人,在當代社會不合時宜地效仿古人。

但是道教從來不應該是活文物,道教的發展在歷史上一直緊跟時代潮流;來源於生活,再反饋於生活,來源於當下,再回饋於當下,道教修行不是孤僻的自我修行,不是做清高的出世神仙。修道不是為了出世而出世,不是為了逃避而清高,如果清高到不問塵世的修道,與一隻落在山裡的拖鞋有什麼區別?哪怕是一隻香拖鞋,也沒有用處啊。追求全封閉的自我修行,尋求自我的超脫,還讓別人崇敬自己、供養、仰慕,憑什麼呢?憑什麼就要供養宗教徒?宗教徒憑什麼坐在台上接受信眾的頂禮膜拜,提供供養的信眾是宗教徒的衣食父母啊!

縱觀道教史,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能夠躲在山溝里成仙,從來沒有一個永遠逃避塵世的人成仙;道教文化來源於我們的生活,來源於紅塵,也必須回饋紅塵,生活中得來的智慧、十方善信的供養,不能供養一群自私自利的追求自我超脫的成仙者,不能供養一群為了自己成仙而修道的修行者,不能供養避世而不回饋社會的宗教徒。

修行,要拿得起放得下,既然打算修行,就必須放下自我,放下自我後,還必須拿得起自我,要學會謙恭,更要在謙恭之後,學會尋求自我。當把自我放在一個小的格局的情況下,簡單的為了清靜而修行,簡單的為了自我而修行,總歸是小道;老君常說清靜經,講的是清靜的心態,而不是隔絕世間的一切,一味的清靜。如果不能積極面對,不能真實的修行自我,要避世就避世,別清高的說自己無爭。無爭也是無爭的心態去看淡萬物,或者天下莫可與之爭,當達不到這種格局和境界的話,空談無爭,徒惹笑爾。如果清高的談無爭,自己在廟裡逍遙自在,恬然自得的享受十方信眾的供養和崇拜的目光,還高高在上看待來訪的信眾,一味的看輕別人抬高自己,還算修道嗎?只能算寄生蟲!

我們不能因為所謂的出世或者逍遙把道教做成活文物,難道唯一的區別只是死文物擺在博物館供人欣賞,活文物擺在道觀里做道士供人欣賞?我們應該讓道教散發新的活力,能夠真正詮釋道。我們不能一味重複前人,適合我們時代的道教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道教。

四、和尚道士就高人一等嗎?

目前宗教現狀中,缺乏對待信眾的公正心與回饋心,似乎和尚道士天然高人一等,很多宗教徒只知道收取信眾供養,甚至不屑於接受數額較少的供養,毫無愧疚心地享受十方供養而不傳播道義,毫無愧疚心地享受衣食而不坦然面對,接受別人供養還讓別人對自己頂禮膜拜,如此而已,何苦修道?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易,都要承擔社會責任,因為信仰而供養宗教徒,他們或許將自己的生活費、工資毫無怨言的拿出來,無論迷信還是真心,都是希望這個善款能夠真正用於弘道,能夠真正幫助到其他人,能夠真正達到宗教徒許諾的結果。一粒米重如山都有信眾的祈願,十方供養因果大俱為人間的信仰,宗教徒要配得起這個供養。某些經書中的說法更多是為了更好的獲取供養,利用功德、來生的幸福、往生極樂等等蠱惑信眾來獲取供養,宣傳供養宗教徒就是功德,供養宗教徒功德無邊;但是宗教徒何曾以公正心對待捐獻供養的信眾?為了獲取供養而獲取,回饋信眾不是念兩句經文就能回饋的,回饋信眾不是許下一個來生的承諾就能解決的。憑什麼非要供養宗教徒?憑什麼要供養和尚道士?

西方宗教之所以在目前的狀態下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是因為他們注重回饋和分享,注重信眾與宗教徒之間的平等地位;那我們的和尚道士除了念經和福報,能回饋信眾什麼?空口承諾還是死後的預期嗎?對於不聽不信的用所謂謗佛或者經文恐嚇嗎?

和尚道士就必須高人一等嗎?

不是的!

和尚道士都來源於紅塵,都要吃喝拉撒睡的,都是平凡人,不存在任何一個沒有毛病的和尚道士,如果存在一個完美的和尚道士,百分之百是經過包裝和美化的;不存在一個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宗教徒,如果存在,百分之百是別有用心的。

在我看來,如果要真正回饋供養,真正對得起信眾,必須平等對待;不是和尚道士因為念經或者修行給信眾帶來什麼,也不是供養和尚道士就帶來什麼好處,而是信眾因為希望和尚道士弘道和傳播正信而付出了金錢,是信眾養著和尚道士!和尚道士應該回饋信眾,通過弘揚正信、傳遞正念,幫信眾更好地面對生活,讓宗教服務於信眾,而不是用死後的承諾交換這種供養,對得起供養的最佳辦法就是弘揚正信,摒棄迷信,減少蠱惑、恐嚇、利誘的傳教方式,更多的是傳道而不是傳教。獲取供養不應該是目的,弘道正信才是目的,許下死後承諾或者來生的幸福永遠比不過今世的舉手之勞。不要把宗教做成謀取私利的工具,不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在江湖術士的地位上,不想做高僧的道士不是個好牧師,四海皆準的真理。

五、為什麼修行?為什麼隱居?

弘揚正信需要真正體悟道教的意義,了解什麼才是道士,非要避世才是道士嗎?不是生產逍遙自在?是為了隱居而隱居,還是為了修行而修行呢?

出世、隱居不代表就超脫了,反而可能因為更看不開,才選擇了這條路,對於誘惑或者挫折,可能還沒有普通人應對得更好。一定程度上,隱居修行的所謂高人,人情世故、社會貢獻、自我能力、道德觀念比不上一個優秀的社會工作者,他們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人品素質比不上一個謙恭有禮的正常人,對各種誘惑的抵抗力可能低於常人。

如果說要談他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那麼也是自私地追求自我而已,我們可以把隱居當成童話世界,但是,我們不能靠童話過日子,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安徒生。由人才產生了宗教,不能由宗教來掌控人,如果一個宗教不能更好的讓人明智,讓我們變得更積極更自在,存在也沒有多大意義,如果還存在,可能只是為了某些群體的利益而存在,只是另有目的而存在。

不是宗教就是萬惡的,不是宗教就是美好的,宗教本身沒對錯,錯在什麼人在用宗教,錯在究竟用宗教表達什麼。所謂弘道,所謂行道,歸根結底,是為了正信,在互聯網時代,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必須做到的就是對宗教理念的堅持。互聯網上的宗教,越簡約化越好,越明理化越好,越少迷信越好,越接近人越好,理解道教是多樣性的,修持自我也應該從真正的守德做起。就如同談戀愛一樣,第一眼的感覺非常重要,對待信眾,要真心對待,無功利化地對待,珍惜美好的感覺。但有些人把「跟談戀愛一樣的心態去對待信眾」搞成了「跟信眾去談戀愛」,就如同把無為理解成無所作為,把無爭理解成逃避和無原則的退讓,都是不可取的。

弘道,先讓自己做個明白人,傳播一些最簡單的道理,把華麗外殼去除,讓信眾覺得你是人,然後再覺得你是可以信賴的人,然後再了解宗教。

我們都是平凡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修行,也是為了在皈依後更坦然自在、生活得更好。

總之,我個人認為,我們崇拜的不是神佛,而是神佛所代表的真理、慈悲與智慧;大眾信任的不是道士、和尚的衣服、身份,而是宗教徒詮釋的文化、明智與信仰;坦然面對我們應該面對的一切,堅守底線詮釋符合我們時代的宗教,無畏無懼,無憎無惱,我心觀世界,世界即我心。

修道不必安什麼心,修行不在於我們多高尚,而是經歷後,怎麼提高我們的底線同時,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人,而是為了約束自我、完善自我;我們修道更多的應該是注重傳承與弘揚文化,讓道教在我們的時代以適合我們的方式綻放新的活力。

道教修行追求長生,但是,不能為了追求長生而長生,不僅僅要注重生命的長度,也要注重生命的寬度。把自己活成千年王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味的追求長生而不注重我們內心的修行,意義不大,一個人自私地活著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當不因道教的美好而喪失自己的判斷力,不因道教的醜惡而喪失對道教的興趣,因嚮往光明而主動摒棄黑暗,因嚮往美好而自我修正的時候,才真正走上了信仰之路。

方外不必深山尋,觀照內心道自聞,非因出世無情義,非因入世多俗氣。

稱心以為用,合理以為行,循禮以為道,重信以為德。

重情為君子,逍遙是神仙,隱居而聞天下事,居塵而有無爭心。

居士供養衣食母,勿因教義失正心,慈悲度世非口中,莫因玄奇失自身。

明智而躬行,品高而平易,修道足下始,足下即有道。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中國預言奇書,《推背圖》第四十四象,將在不久後應驗!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八字命理,從女命八字看夫妻關係好不好?
修行應如水一般,去做一個上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