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尹建莉:「有本事」的家長為何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尹建莉:「有本事」的家長為何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01-

「有本事」的家長為何培養出「沒出息」的孩子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奇怪的現象,有些父母能力非凡,事業成功,社會地位出色,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用心,可他們的孩子卻懦弱、笨拙、自卑、消沉,沒成為出色父母的「翻版」,卻幾乎是父母形象的「反面」。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正在於父母的強勢。

有位重點大學的教授,她自己當年從農村考大學進入城市,一直讀到博士。老公是她大學同學,也從農村考上大學,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總經理。他們有一個兒子,叫曉航,已上大學。

本來這該是一個多麼令人羨慕的家庭,但現在一家人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曉航雖說是上大學了,但學校很不起眼,這已經讓父母深感失望。更糟糕的是,從第一學期開始,他就有幾門課考試不及格,到第二學期有更多科目不及格,而且開始不去上課,整天打網遊,幾乎不和同學交往。到學期結束,不參加考試,以至於學校給他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再這樣下去,就要開除。

當這位母親先給我寫郵件陳述孩子的情況時,我就有強烈的直覺,他們對孩子的管理出了問題。待她專程來找我諮詢時,我幾乎看到了孩子的現狀和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全部的因果關係。

父母在學業上勤奮、工作上自律,踐行了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改變人生的箴言,於是,他們要把自己的行為全部推廣到孩子身上,錯誤也就從這裡開始了。

據媽媽說,她從曉航一出生,就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孩子稍懂事起,就為孩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行為規範,她認為這是一個男孩兒成長為男子漢必備的條件。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媽媽爸爸就會提出批評,生氣了也會打孩子。

學前階段,曉航都表現得非常好,顯得比同齡人出色。上小學後,她給孩子制定了詳細的作息時間,規定必須幾點鐘到幾點鐘寫作業,每天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個小時,閱讀不少於一個小時,必須幾點睡覺,考試錯誤率不許達到百分之幾以上。開始孩子還表現得不錯,但孩子的自覺性好像一直不能培養起來。日復一日,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催促和監督之下才能完成。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變得逆反,似乎凡父母的主張,他都要抗拒。

不管怎樣,曉航初中進入了一所不錯的中學。結果他不但各種好習慣沒養成,學習成績越來越平庸,還開始痴迷電腦遊戲,為此又沒少和父母發生衝突。

為了分散孩子對網遊的痴迷,他們建議曉航去參加一些其他活動,父親還在百忙中抽時間陪他一起去打籃球。很快曉航對電腦遊戲失去興趣,開始迷戀籃球,陷入玩起來就不管不顧的狀態中,除了周末兩天要打,寒暑假整個假期,幾乎天天要去打。

家長又開始焦慮,覺得他花在球場上的時間太多了。於是又給他規定,不管平時還是假期,每周只許打一次,每次只許打一個半小時,包括路上的時間。

孩子每次到球場前都答應按時回家,卻總不兌現承諾,媽媽就會生氣地跑到球場,強行把兒子叫回來。這弄得孩子非常不高興,說媽媽弄得他沒面子,同學們也都玩得不爽,他以後沒法和別人玩了。

說到這裡,媽媽沉默了一會兒,語氣有些痛悔地說,可能我當時做得有些過分了,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一直表現得膽怯,那本來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同伴交往機會,那段時間確實看到他和同學往來得很好,臉上似乎也有了自信,可我沒在意這事。後來,大家確實不再找我兒子打球了,我當時心裡還暗暗有些高興,認為如果他能在學習方面多用些功,上一所好大學,進了大學再打籃球、再交朋友也不晚。

聽到這裡,我也幾乎要跺腳嘆息,這是多麼好的一個轉機,可惜又被家長破壞了。不過,不需要我再說什麼,顯然媽媽已意識到自己的過失。

在媽媽接下來的陳述中我得知,高中幾年,曉航幾乎全部是在和父母的衝突中走過,學習成績每況愈下,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只上了二本線。

報考大學專業時,曉航想學計算機,但父母覺得將來不好找工作。於是硬說服兒子報考了父母上大學時所學的專業,因為父母現在研究的領域和從事的行業就是這個,將來好為他安排工作,媽媽還建議兒子將來報考她自己的碩士和博士。

為這事,他們又和孩子發生衝突。父親更是一著急說出這樣的話,「就你這樣子,將來能自己找到工作嗎?還不得我幫你的忙!」

最終孩子屈服,只提出一個條件,不在本地上大學,一定要到外地上大學,這一點父母原本也不同意,後來勉強同意了。

孩子進入大學後,父母以為接下來只是需要為他的工作鋪路了,卻沒料到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監督,完全失控。現在看來,學業基本上不可能完成,很難畢業。畢業不了,就找不到工作,將來怎麼辦呢?

說到這裡,這位好強而成功的教授流下了作為一個母親的傷心的眼淚,我知道她事實上已意識到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

-02-

孩子儘管物質優裕,但是卻一直帶著精神枷鎖成長

我說,天下沒有完美家長,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犯錯,你們當然也不例外。你們對孩子犯了很多錯誤,所有的錯誤概括起來,其實都是一個,就是家長太強勢,不給孩子自由,也不給他自信。你的孩子降生在一個物質優裕的家庭,卻一直戴著精神枷鎖成長。

當年你們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在精力或教育意識上的不到位,客觀上減少了對你們的控制,恰為你們的自由成長提供了空間。而一些學歷較高或事業很成功的家長,像你和你的先生,作為社會人,十分優秀,作為家長,太強權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們不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能量,就有可能對身邊的人形成超強的控制力。世間萬事,過猶不及。

你們以為這就是教育,其實你兒子一直生活在一種半窒息狀態中,他的自我管理能力一直沒有機會成長,只能慢慢萎縮。上大學前,只是因為父母的支撐,才能勉強應付學業。高考幾乎耗盡了他原本不多的能量,一旦離開家,遠離父母的操縱,又面對不喜歡的專業,他肯定無力管理自己,心理和意志出現崩潰,陷入半癱瘓狀態,這種情況其實並不意外。

教授突然對我說,你的分析確實有道理,讓我想到了我和我弟弟。我們倆的成長,可能正印證了這一點,小時候,我每天要幫父母幹家務活兒和農活兒,弟弟被父母寵愛,什麼也不幹,我心裡不平衡,覺得委屈。偶然一天,在村裡一家人的炕上發現一本書,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以至於忘了回家,結果被媽媽罵一頓。但那本破舊的書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我抑制不住地在第二天儘快做完家務活兒,又跑到那家人那裡去讀那本書。

儘管我一再注意按時回家,卻常因看得太入迷忘了時間,耽誤了幹活兒,為此也沒少挨父母的責罵。責罵聲中,我讀了幾十本中外名著。

小學畢業時,父母本不想讓我再上學,我哭著抗爭,一定要上。我成績非常出色,經常是年級第一名,所以到升高中時,父母就沒再阻攔,然後我順利地考上了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這是父母萬萬沒有想到的。

弟弟比我小5歲,從小顯得聰明伶俐,父母原本一心要把他培養成大學生,尤其我考上大學後,他們對弟弟更用心,什麼活兒也不讓他干,父母的口頭禪就是「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累死也心甘情願」。可弟弟一直不自覺,成績也不好,最終沒考上大學,且脾氣暴躁,好逸惡勞,什麼也幹不了,這讓父母大失所望。

現在看來,雖然生活在一個家庭,我和弟弟遭遇的教育卻是不一樣的。正是因為父母對弟弟管制太多,在學習上給弟弟壓力太大,動不動因為學習的事情打罵弟弟,弟弟才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不上進。

媽媽嘆息說,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認真負責的好家長,沒想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根本沒超過我的父母,甚至還不如他們。我不過是個拿鋤頭雕刻美玉的農夫,這20年,生硬把一塊璞玉一點點砸成小石頭。你說我以後怎麼辦呢,怎麼才能把我對兒子造成的傷害修復好呢?我兒子還有救嗎?

能想像出這位母親此時內心有多痛悔。我如實說,並不是所有的傷害都可以修復,有些傷害就是傷害,造成的陰影會綿延一生,無法痊癒。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人就完了,從現在開始,把自由還給他,讓他慢慢學會為自己做主。眼下你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他的學業問題,那麼,把這個重大選擇交給孩子吧,他已是成年人了,你要相信他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和能力。你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理解、欣賞和建議——請注意,一定僅僅是「建議」,不是披著建議外衣的說服。

-03-

翻越最艱難的心路雪山

這位媽媽後來和我一直保持著聯繫,後面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她回去後,跟孩子談了一次話,真誠地表達了作為父母的痛悔之意,她讓孩子不要著急,想想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她給孩子的建議是休學一年,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旅遊,同時讀些自己想看的書。

孩子同意休學一年,他把自己關在卧室,整天晝夜顛倒地上網玩遊戲,不洗頭髮不洗澡,也不出去和任何人交往,甚至不和父母說話。

這種情況才持續了10多天,教授夫婦就難以忍受,打電話向我求助。我告訴她不要急,孩子的心理從無序走向有序,必然要經歷一個混亂期,只要懷有信心,假以時間和合理安排,最後總會呈現出真正的有序。

教授在這半年中經歷了無數的心理煎熬,這個過程,與其說在等待孩子變化,不如說她自己翻越了最艱難的心路雪山。她不僅自己翻雪山,還攙著丈夫去翻!我很佩服她自我批判的勇氣和自我反思的能力,這個瞬間,我看到了一個學者的理性和智慧。

慢慢地,曉航不再抗拒她,開始和父母有了交流,半年後開始變得有笑容了。媽媽說,在孩子剛休學的第一個月,她其實心裡還是有些不能真正接受兒子不上學的現實。促使她徹底改變的一件事是,她有一次無意中看到兒子寫在電腦中的私密日記,驚出一身冷汗,兒子居然有自殺的打算,開始寫死亡倒計時日記。她萬萬沒有想到兒子活得這樣痛苦,連生命都打算放棄了,而自己以前卻只是簡單地在「上進心」問題上和孩子糾纏不休。

聯想到現在大學裡動不動就有學生跳樓自殺,她開始了真正的反思,什麼是教育,什麼是給孩子真正的幸福?所以孩子休學一年後,還是不想回學校,提出想退學,她對孩子說,媽媽相信你這個決定不是隨便作出來的,你肯定是想好了才提出來的。聽從你內心的召喚,選擇你願意選擇的,這肯定沒錯。

無疑,媽媽的話給了兒子巨大的安慰和信心。辦了退學手續後,她兒子又在家裡「墮落」了半年,然後有一天突然對她說,感覺在校園裡開個果蔬飲品店應該不錯,然後對媽媽講了他的分析和計劃。她沒想到兒子把事情講得頭頭是道,而且想法已比較成熟。當然,媽媽是全力支持,和孩子一起研發了幾種產品,又租了一個幾平方米的小店。

自己是大學教授,兒子是校園裡賣飲品的,這在以前是絕不可能想像的。媽媽說如果不轉變觀念,且不說考慮孩子的前途,單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她也受不了。但現在,她完全能接受這一切。兒子的變化至少讓她放心了,也看到他自立的希望。

媽媽後來寫郵件陸續告訴我,他兒子的飲品店開得很好,還在另一所大學開了分店,雇了小夥計。至於他將來是生意越做越大當老闆,還是一輩子就開小店過小日子,或是再回校園上學,重新開始一種選擇,這都順其自然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她相信孩子只要有正常的心態,總會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04-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

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我的答案是:想像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像力方面,我認為「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

「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製造更多家務,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不要急於給孩子立規矩,尤其在他們認識世界的初期。兒童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探索的慾望充滿體內的每個細胞,而且,他們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所以常常會做出格的事或闖禍。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期,家長要以正面心態面對孩子的種種「壞行為」,只要不危險,不妨礙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家長急於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範孩子,很容易壓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乃至萎縮;壓抑感還容易刺激出負面情緒,讓孩子出現逆反或是自我封閉癥狀。

近年來國人喜歡探討的一個話題是,為什麼中國本土沒有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人們總喜歡把板子打到中國的學校教育上。學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處處受限,不能做一點點反常規的事,不能有一點點出格行為,創造力和探索意識被處處壓抑,早早萎縮,如何能指望學校培養出愛因斯坦呢?有太多的家長或老師表現出行為與目標的分裂,這些分裂表現為:一邊讚美著創造力,一邊刻意培養謹小慎微的人;一邊欣賞著寬容,一邊對孩子苛求挑剔;一邊呼籲著要尊重孩子,一邊執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盧梭認為,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給孩子自由確實比管束更難,但理解透了,其實就會變得簡單。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家庭教育研究者、《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翻譯了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印在她新書《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的封面。在她看來,「這首詩值得每個母親(也泛指父母雙親)去傳誦和牢記」。

《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兒女

經由你生 與你相守

卻有自己獨立的軌跡

給他們愛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見地

給他一個棲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關閉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日世界

你無從闖入 夢中尋訪也將被拒

讓自己變得像個孩子

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的複製

昨天已經過去

生命向前奔涌

無法回頭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謙卑地彎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遠方

送往無際的未來

愛——是孩子的飛翔

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版權聲明:

本文轉自? 騰訊文化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路,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世界 的精彩文章:

2020推薦閱讀:8個放鬆心情的小故事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登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