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法華經:為什麼說此經難信難解,如何善行菩薩道(58)

最近評論區很熱鬧。同樣一篇文章,有人認為解讀殊勝,很受啟發,是菩薩再來;有人認為是歪門邪道,錯解佛法,為地獄之子。說殊勝也好,說錯解也好,都是各人自心取自心中的幻化。因著這個幻化,在他們自心國土中,要麼多了一個覺悟的菩薩,要麼多了一個地獄眾生。

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文章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境緣。從中得到啟發,就是凈化;從中勾起煩惱,就是濁化。無論凈化還是濁化,無關乎境緣,只取決於讀者的一念心。

因此,從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是法師,自己心中有什麼法,就會變現出什麼法。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發現度眾生其實很簡單,無非是轉念。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這時候,佛有告訴藥王菩薩摩訶薩(摩訶薩:大菩薩)說:「我所說的經典有無量千萬億種,在這些過去已說、如今正說、將來當說的經典中,這個法華經是最為難信難解。」

接著,佛陀說明了這個原因。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以以分別妄見傳布妄授給他人。此法得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往昔以來,沒有顯說過。而宣說此經的如來,在現在都遭到這麼多的怨嫉,更何況滅度之後呢?」

《法華經》之所以最為難信難解,是因為它是「諸佛秘要之藏」。這裡的秘要,不是世人所以為的因為珍貴而要珍藏的秘要,而是因為它無法言傳,不可思議,無法顯明,故稱秘要。

也正因為如此,只有已經證到這個境界的諸佛,才能真正地明白並守護此經。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我們所看到的法華經文,其實都是指月之說。它就好比是佛陀指月的手指,眾生應當順著這個手指,抬頭去看空中的月亮。而不應當著在佛陀的手指相上,妄圖從手指上研究出月亮。

前幾天在評論區中看到一位讀者的留言,他感嘆說:「嗚呼哀哉!妖言惑眾,鬼話連篇的地獄之子啊,認罪悔改吧!」當時我心裡想:「一篇文章而已,至於有這麼大的反應嗎?」

我完全了解這位讀者留言時的心情。他因為還不明白佛陀的指月之說,故而住在自己的是非相見中,攀緣出這樣的看法。看見他最後那句「認罪悔改吧」,我能從中感受到他留言時的真誠善意。只是可惜,由於他住相解讀,前提就已經背離了自性真覺。

由此忽然進一步明白了,為什麼在《法華經》的開篇,佛陀遲遲不肯開講《法華經》,原因就是因為悲憫這類修行者。

說起來,這類修行者未必心地不善良,只是因為他們不明正法,住在自己的相見中自以為是,在好心勸導別人時,就這樣不知不覺造下了誹謗正法業。說真的,這類修行人墮落惡道是最令人惋惜和不忍的。

為什麼說他們是誹謗正法呢?佛陀說不住相見,一切法有無量義處三昧,而他們卻住在是非相見中,執著在一個觀點中,於佛之正法背道而馳。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藥王,你應當知道,如來滅後,有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宣說《法華經》者,如來則為他以佛衣覆護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這個人具有大信力、志願力,和諸善根力,當知這個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的加持。」

「如來則為以衣覆之」。此衣可理解為不住相見的覺悟衣。

三、四年前剛寫邊讀邊聊系列文章時,面對懷疑和讚譽,心裡多少是有點妄動的。如今三、四年過去了,大概常常熏習不住相見的緣故,面對種種毀譽,漸漸的也就能夠不動心了。這大概就是「如來則為以衣覆之」的緣故。換個角度就是,披上了一件不住相見的覺悟衣,儘管我認為這件覺悟衣還很薄。

「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不覺悟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世間萬法都是與「我」無關的真實存在,無法見到一切法的真實頂相。由於這種覺悟與諸佛的無上覺悟不相應,故而無法得到他方現在諸佛的護念。

覺悟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幻相,其本質為空。由於這個覺悟與諸佛的無上覺悟相應,故而能得到他方現在諸佛的護念。

「他方」即是指眾生自他分別中的外界。

【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這個人有大信力以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由此當知這個人與如來共宿,是為如來手摩其頭的加持。」

受持法華經者,明了真心本性,於不住一切相見的真覺中,能夠生起對無上覺悟的大信力,生起對滅掉一切虛幻妄相的志願力,以及念念增長覺悟的諸善根力。

「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

「共宿」,夜晚才需要睡眠,睡眠是一種昏昧狀態。這裡是比喻,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即使自身還處在世間長夜的無明昏昧狀態,但他憑藉熏習法華經,就能常與如來在一起,遲早都會覺悟。

「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常常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就是以如來知見加持自己,就如同如來手摩其頭的加持一樣,能夠得到覺悟和安慰。

比如,有佛子曾經很怕死,受持法華經後,知道生死是幻相。雖然他現在還沒有證到生死解脫,但已經不畏懼生死了。

又比如,有佛子曾經很計較,以致於煩惱重重。受持法華經後,常在不住相見中熏習,漸漸的內心轉化了,心胸開闊後,煩惱減少了。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

「藥王,在在處處,或者宣說此經、或者讀此經、或者背誦此經、或者書寫此經,或者經卷所安住處,都應當起七寶塔,令塔高廣嚴飾,就不需要再安放了舍利。為什麼呢?」

【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此中已經有如來的全身,這個塔應當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等來供養,應當得到一切眾生的恭敬,尊重和讚歎。若是有人得見此塔,能夠禮拜、供養,就應當知道這樣的一類人,都已經接近了無上正等正覺。」

人們通常理解的塔,通常是金銀、木石建造的塔,而忘了自己這尊肉身塔。

能宣說、讀誦、書寫法華經的人,本身就是七寶肉身塔,自然無需安放佛的舍利,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如來全身。既然身是如來身,則心自然也就接近了如來正覺了。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藥王,有許多人,或者在家,或者出家,修行菩薩道,如果他們沒有見到、聽聞、讀誦、書寫、受持、供養法華經,就應當知道這個人沒有善行菩薩之道。若是有聽說這個經典的人,才能夠善行菩薩道。」

佛陀這裡很明確地說,於法華經沒有因緣者,是無法善行菩薩道的。只有懂得不住相見之法者,才能善行菩薩道。

比如,有的人不學佛還好,學佛後反而更難相處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太著相了,著相者以自己的相見對別人指手畫腳時,在相與相的碰撞中,就產生矛盾了。

善行菩薩道,是善行解結之道,不是製造矛盾對立的糾結道。

譬如提倡人吃素本來是一件大好事,但不懂法華要義,著在吃素相上的人沒有智慧,往往在贊自毀他的分別中,令食肉者產生很大的煩惱。

【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願意求佛道,若是見到或者聽說過這部法華經,聽聞之後即能信解受持的人,當知這個人已經接近無上正等正覺了。」

能見到或聽說法華經,說明往昔與法華經有因緣。

讀到法華經義理能夠信解受持者,說明其本身的覺悟是與法華經相應的,故而說「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接下來以鑿井為喻,說明了這個義理。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

「藥王,譬如有人饑渴疲乏需要飲水,在那高原穿洞鑿井來求水,見到干土的時候,知道離水還很遠。繼續穿鑿施功,轉而見到濕土,又遂漸見到稀泥,他的心此時決定知道,馬上就要挖到水了。菩薩也是這樣的。」

【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是一個人從來沒有聽聞過法華經、沒有解讀過法華經,沒有修習過法華經,當知道這個人離開無上正等正覺很遠。若是一個人聽聞、解讀、思維、修習法華經,必然知道已經接近了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菩薩的無上正等正覺,皆屬於此經。此經大開方便之門,指示眾生真實之相。這個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如今佛陀為了教化成就菩薩,故而為他們開示此經。」

法華經講的是不住一切相、不受一切法的無量義處三昧,講的是無法言喻,無可思議,深固幽遠的真心本性。如果一個人連這部經都不能接觸到,哪裡有無上覺悟的因緣呢?如果一個人連這部經都不能相信,如何能明心見性呢?

能夠聞解、思維、修習法華經者,已經接近了開悟的邊緣。他在如來知見中熏習修行,等待的不過是一個醒來的機緣。這個機緣是什麼很難講,從許多開悟故事中我們看到,有的行者是見到渠水中的倒影而開悟的,有的行者是聽到摔杯子的聲音而開悟的,有的行者則是見到桃花而開悟的。唐末五代的靈雲志勤禪師曾有一首開悟詩偈: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疑。

我現在想,能讀到法華楞嚴者,應當都是尋劍客吧,或許有的已經尋到劍了。

《法師品第十》(5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