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
① 三月七日:指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黃岡縣東南三十里處,又名螺師店。
③ 狼狽:形容處境困窘、難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嘯:吟詩、長嘯。
⑥芒鞋:草鞋。
⑦煙雨:煙波風雨。
⑧料峭:開容風力寒冷、尖利。
⑨ 蕭瑟:風雨穿林打葉聲。
【譯文】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輕捷的更勝過馬,有什麼可怕!我披著一身蓑衣,只管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的風雨蕭瑟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評點】
本篇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洒徐行之舉動,表現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樂觀情懷。
詞的上片以「莫聽穿林打葉聲」開篇,一方面寫出了風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寫出外物不足縈懷之意,即使雨再大,風再烈,都不會受影響;「何妨吟嘯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長嘯緩步徐行,突顯出詞人的情趣和興緻。「何妨」二字寫出一絲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戰的意味。前兩句是全詞的樞紐,以下詞句皆是由此發出。「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腳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輕勝馬」三字傳達出從容之意,「誰怕」二字詼諧可愛,值得玩味;「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進一步寫到整個人生,表達了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喜悅和豪邁。
下片寫雨停後的情景,「料峭春風吹酒醒」寫醉酒被春風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風吹雨停,詞人突然感覺有點冷,抬頭一看「山頭斜照卻相迎」,已雨過天晴;「回首向來蕭瑟處」,回頭看看那剛下過雨的地方,發出感慨:「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乃本篇的點睛之筆,道出詞人對天氣微妙變化的頓悟,表達了詞人寵辱不驚的超然情懷。「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是大自然的風雨,又暗喻了政治風雨和人生的榮辱得失。
全詞即景生情,語言幽默詼諧,值得一讀再讀。


[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感懷之作。「穿林打葉」指雨急風驟;「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嘯,徐行,指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騎「馬」是官宦氣派。「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風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風,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將全詞意境和情緒作一總收束。通過冒風雨前行的活動經歷,悟出人生哲理,表明處世態度。
這首詞作於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這首詞作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整整兩年了。蘇軾在黃州處境十分險惡,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舊很坦然樂觀。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從這首詞里,我們能看到他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