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名中醫話養生 | 早卧早起勿貪涼 滋陰潤肺少生氣

名中醫話養生 | 早卧早起勿貪涼 滋陰潤肺少生氣

今日,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但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立秋至處暑往往處在「三伏」期間。立秋後短期之內還處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的階段,很多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以及皮膚乾燥、便秘、腹瀉等不適癥狀。對此,河北省中醫院呼吸一科主任醫師耿立梅指出,秋時養生應早睡早起、調攝精神、心氣平和、養好肺氣,順應四時養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

飲食:滋陰潤肺、調理脾胃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易出現口乾、鼻干、咽乾等表現,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對此,耿立梅表示,秋令時節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養肝氣,禁冷飲及穿寒濕內衣,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荸薺、枇杷、菠蘿、乳品等潤肺食物,以益胃生津。

此外,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氣溫較高,空氣濕度較大。苦夏過後,一些人往往脾胃很虛。耿立梅說,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因此,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調理脾胃應該側重於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情志:心平氣和、少生閑氣

五臟與季節相應。秋內應於肺,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遇事應保持心平氣和,少生閑氣。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對此,耿立梅提醒,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泄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初秋容易出現「秋老虎」天氣,這種氣溫高、濕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不要意氣用事,切忌悲憂傷感。

起居:早卧早起、避免貪涼

立秋之際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做到「早卧早起」,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會讓人情緒飽滿。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有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注意適時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間睡覺時腰腹要蓋被子,以防受涼,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另外,耿立梅表示,夏秋之交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可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癥狀,因此要避免過度貪涼。

與此同時,耿立梅還提醒,秋季氣候乾燥,秋燥易傷陰;而早晚氣溫變化大,導致氣血不暢,易使人情緒悲憂傷神,導致失眠。出現這種情況,盡量不要吃安眠藥,而是以調整氣血為主。同時適當進行體育活動,鍛煉身體,讓心情變得愉悅起來。

運動:不宜激烈、舒展身心

立秋後天氣逐漸轉涼,十分適合戶外運動。耿立梅表示,散步、慢跑、爬山等運動都十分適合在秋天進行。

入秋後,身體的柔韌性和四肢的伸展度都不如夏季,秋季容易出現秋乏等現象。所以秋季運動不宜太激烈,宜選擇輕鬆平緩的項目,避免大量消耗氧氣,切忌大汗淋漓,最好的鍛煉效果就是感覺輕鬆舒服。同時注意安全、避免受涼、預防感冒、加強補水防秋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