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三水國學│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三水國學│二十四節氣之立秋

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日,暑去涼來,白露晨起

七月流火,秋風吹雨,一涼歡喜萬人心

立秋諺語

立秋之日涼風至

立秋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立了秋,扇子丟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雨豐,黍子返青

立秋由來

《孝經緯》曰:「大暑後十五日,斗指坤,為立秋。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七月節,禾穀成熟,梧桐葉始落,是謂落葉知秋。

初候,涼風至,西風凄清

二候,白露降,細雨廉纖

三候,寒蟬鳴,月寒如水

《武林舊事》記,宋時立秋日,宮中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時辰一到,太史官高聲奏道:「秋來了。」語畢,葉應聲而落,以寓報秋。

立秋氣象

氣象條件下,連續5日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入秋。中國地域遼闊,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入秋。

「立秋無雨是空秋」,若立秋無雨,隨之而來便是連續二十多天的炎日。南方仍處夏暑之時,中醫稱立秋至秋分為「長夏」。立秋後三日入末伏,即俗稱「秋老虎」。

立秋若有雨,雖是小雨,也算作「順秋」。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後,暑氣雖一時難消,卻是一日涼過一日,白晝炙炙,夜涼似水。

立秋習俗

立秋節

立秋節,七月節。周天子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祭祀少嗥。

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或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清代則懸秤稱人,與立夏日所秤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

曬秋

每到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季。安徽地勢複雜,村莊平地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之成篁嶺特殊民俗。

貼秋膘

夏日酷熱難耐,令人食不下咽。秋風起,食指大動,自然得用美味佳肴犒勞一番,彌補體重損失。故立秋這天,燉肉烤肉五花肉,家家吃肉,以肉貼膘。

啃秋

亦稱「咬秋」。天津人立秋吃西瓜 「咬秋」,寓意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亦有 「咬秋」之俗,說是可以不生秋痱子。浙人則於立秋日取西瓜,與燒酒同食,據稱可防瘧疾。

立秋茶事

立秋氣燥,暑熱未盡,唇燥溢干,皮膚干痛,頭痛身熱,心煩口渴實乃家常便飯,啜一杯徑山禪茶,茶味鮮爽,生津潤燥。

徑山禪茶,產自餘杭徑山,唐宋時已聞名海內外。條索纖細苗秀,芽鋒顯露,色澤綠翠,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香氣清幽,滋味鮮醇,經久耐泡,正是「天然味色留煙霞」。

立秋養生

立秋為秋季之初,秋屬西方,五行屬金,主肅殺,肺氣旺,味屬辛。金克木,木屬肝,因是立秋之際,養生應注重清肺氣,養肝氣。

食:宜減辛增酸

立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盡量少食蔥、姜,適當多食酸味果蔬。

立秋之後,天氣仍然炎熱,飲食還需注重祛暑清熱,滋陰潤燥,適當食用芝麻、百合、杏仁、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入秋後,大量生食性寒涼瓜果,諸如西瓜,黃瓜,易引發腸胃不適,脾胃虛寒者不宜多食。

住:應早起早卧

立秋應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貪取風涼,晝夜處於空調房中,夜露手足,易招致腹瀉傷風,腰肩酸痛,應勤開窗通風。

行:運動應適度

立秋後,濕熱仍未消退,運動切勿過量,中老年人尤應注意。鍛煉時間以早晚為宜,不宜於太陽下暴晒,灼傷皮膚,鍛煉前務必熱身。

慢跑、登山、太極、八段錦,五禽戲適宜立秋鍛煉,尤以太極拳為佳,柔中帶動,吐息沉緩,以利心肺。

養:柔肝斂神氣

肝主情志,疏泄氣血。立秋肝氣受制,易陷入情緒低落,氣血失調,心悸失眠,應養陰柔肝,調養身心。

保持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切忌悲憂傷感,以避肅殺之氣,同時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立秋食單

百合杏仁赤豆粥

配料: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許。

赤小豆洗凈,加水適量,與粳米大火煮沸至半熟,加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熱即成。

適用於肺陰虛,虛火旺盛,口乾口苦者。

古法秋梨膏

配料:秋梨5斤,川貝粉10克,羅漢果,紅棗,姜,冰糖若干。

秋梨洗凈擦乾,打成梨蓉。紅棗,姜切片,羅漢果撕小塊,加冰糖,川貝粉一同熬煮,至湯汁變深。梨渣入紗布袋過濾,擠出梨汁,繼續熬煮至水分蒸干,倒入玻璃瓶中即可。

潤肺止咳,生津利咽,適於肺熱久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肺陰虛 的精彩文章:

三味道地珍品,你真的了解嗎?
一個三伏湯,把上半年的「氣血虧虛」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