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狐從祥瑞到妖獸的墮落:可能道教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狐從祥瑞到妖獸的墮落:可能道教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直以來,國人都認為狐應該是祥瑞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然而不知道從何時起有人竟然慢慢地把讓狐從祥瑞,變成了人見人怕、為非作歹的狐妖和不良生活作風的婦女代名詞?為何狐的地位在中國人心中一落千丈,命運變化如此之大?追本溯源,真相讓我大吃一驚,竟然是和道教有關。

那我們先來看看,漢晉以前人們對狐的印象如何?其實直到漢朝以前,我們沒有看到關於狐的是妖獸的說法。先秦時代,狐的形象並沒有特別高大上,甚至是祥瑞一說也沒見到過。至少在我們目前了解到經史子集中,看到不關於此方面的內容。

先秦時代,作為中國歷史最早的詩集《詩經》,我們看到的狐主要是代表男人。男女感情中,有男人主動追求,《齊風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綏綏。也有女人對男人的思念。比如《衛風 有狐》:有狐綏綏,在彼淇梁。

只不過《詩經》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男女之情,他們表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關關雎鳩」、「南有喬木」等,狐在他們的感情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周易》對於我們華夏文明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對狐的描寫出現在卦象中,有些代表吉利,也有些不吉的時候。《周易 未濟卦》曰:『狐涉水,濡其尾,吝"。意思是狐過河的時候,尾巴被打濕,不吉利。

《周易 解卦》說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這這一點,還在《左傳》出現過一次,就是秦晉之間的一次戰爭。戰爭中就有過一次占卜,出現了「解卦」。占卜師據此推斷戰爭最終的結果是經歷三次失敗後才能成功。結果果不其然,秦穆公在自己與宿敵晉國的戰爭中獲得成功。

《山海經》中確實有一段九尾狐的說法。《大荒東經》說: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這裡並沒有說它是是特別的動物,只是說明有這樣一種狐存在,這也是九尾狐第一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南山經》講到: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大家看到這裡,千萬別誤會,這裡說的不是狐,而是形狀像狐,有九條尾巴,聲音像人類小孩的聲調,還吃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止上當受騙。

狐吃不吃人這個問題,實踐出真知。當你看到現實中的狐之後,你就不會相信真正的狐會吃人的說法。狐的身形比較嬌小,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它們主要以小型動物為食。別說它吃人,我想它還擔心人類會吃了它。所以狐吃人的說法還是站不住腳。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在4萬年以前狐狸開始吃人類的殘羹剩飯。

然而最有名的還算是《呂氏春秋》中里那隻嫁給大禹的九尾狐塗山氏。她為大禹生下來啟,開啟了華夏文明新的時代,人們把這隻九尾狐當做祥瑞。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他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娶純狐,眩妻爰謀。恐怕這是第一次「黑」狐的文學作品。在屈原看來,寒浞自從娶了一個妻子之後,就被蠱惑去陷害后羿。這隻怕是我們在所有文學作品中第一次見到對狐的大型詆毀。這裡我想「浞娶純狐」並不是說寒浞娶了一隻狐為妻子,而是說他得到一隻狐。我只是想問,狐跟這個故事有什麼關係?狐做錯了什麼,屈原會對它如此詆毀。

他在《哀郢》中,說到: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當時,楚國的舊都郢都被秦國攻破,祖宗宗廟被焚毀,人們遠離幾百年的國都,背井離鄉,人們對於家園毀壞感到痛心,遠離故土又想回去的心情。這一描述在後世得到廣泛應用,人們用"狐死首丘"來表達自己的思鄉故土情節。

其實在先秦時期,人們更多是對於狐的皮毛特別感興趣。已經成為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周朝的禮樂制度中,把狐的皮毛劃分等級,規定了什麼等級的人可以擁有什麼樣的狐皮毛。《禮記》曰:天子狐白之裘,諸侯青,卿大夫狐掖。

那時候對於狐,人們更看重的是它的皮,特別是白狐和青狐。皮毛特別保暖,而且因為十分難得,與今天的奢侈一樣,所以最高貴的天子可以穿白狐的皮,而諸侯是青狐,一般的公卿大夫只能穿一點狐身上的皮。《墨子 章士》中講到: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如果天子得到它,還要專門記錄一次。就像我們現代人購買一些東西要發朋友圈一樣,要顯露一下自己。

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管子》中記載了第一次中國歷史上的貿易戰,主要標的物就是白狐。春秋時期的齊國在齊桓公時期,管仲當政,國富民強。他們利用白狐這種奢侈品發動一場貿易戰,不得一兵一卒就戰勝了當時的代國。

人們對於祥瑞之物,從來都是頂禮膜拜。自己能親眼見到就已經是很幸運的事情,更不可能去傷害他們。何曾見過把龍、鳳、麒麟等物的皮毛拿來裝飾?如果真把狐當做神獸,那肯定不會殺死它,剝下它的皮毛穿在自己身上。所以狐的皮毛如此珍貴,成為了權貴皇家的裝飾衣物。在周王室諸侯看來,狐只是一種為自己提供裝飾的動物而已,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看到這裡,我們看到了先秦時代,人們對狐沒有報太多惡意,甚至是把它當做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狐的形象並沒有太多上下起伏。並不是我們常認為的祥瑞之首,或者是妖魔鬼怪。

轉折點就在漢晉時期。在這個時代,狐的形象開始出現反轉。矛盾的是,有關它是神獸祥瑞的象徵,也有它是妖魔怪物的說法。

漢朝時期,狐的形象開始有一定的變化,成了一種怪異的現象。比如在《史記 陳涉世家》更是記錄了秦末農民戰爭中,領導人用狐和魚來編造假象,為自己壯大聲勢。其原文: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東漢有一部由班固等大文學家聯合著作的書籍《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是中國漢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書中就說到狐是一種念家的動物,如果天子恩德能夠波及到它,那狐既可以繁衍生息,日益繁盛。其實這裡是借狐來勸諫當朝的天子,廣施恩德於天下,自己的王朝才能持續長久,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白虎通》曰:狐死首丘,不忘本也,九德至,則九尾能得其所,子孫繁息,於尾,明後當盛也。

東漢一位大學者許慎,在他的眼裡狐開始妖魔化。他精通《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博學多長。他在自己行將就木的時候,花了三年時間寫下了《說文解字》。裡面對於狐的解釋:「狐,妖獸,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易曰:田獲三狐」。我們在這裡看到他把狐作為一種鬼依靠的動物。道家經典《崆峒問答》曰:「人之假造為妖,物之性靈為精,人魂不散為鬼。

眾所周知,道教就是繼承中國古代對鬼神的崇拜,在戰國陰陽五行之上發展而來的。特別是張道陵祖師所創"正一道",他們的宗旨之一就是"伐誅邪惡,整理鬼氣。"所以這一切其實都與道教的發展有關。

從張道陵創立道教以後,道教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特別是漢朝,很多方術士都在朝廷中得到重用,官至極品。甚至到了漢末,黃巾農民起義就是打著道教的旗號,領導人張家兄弟他們用到道教中的符咒和丹藥治病救人,影響最終席捲全國。到了兩晉時期,道教更是發展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派別勢力。

司馬家建立晉朝,終結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實現了華夏大地短暫的統一。在這個動亂的年代,道教誕生並逐漸發展壯大。只可惜,十幾年的統一時光及其短暫,華夏大地又陷入到了將近400多年的五胡亂華的大分裂時期。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嚮往,飽受戰亂之苦的黎民百姓對道教的依賴逐漸擴大,同時這也讓道教能夠的發揚光大。

我們看到,在司馬家創立的晉朝,出現了很多志怪、神仙、占卜等書籍。其中以史學家郭璞、葛洪、干寶為代表。根據《資治通鑒》記載,郭璞為正一道教徒,深通易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正一道的教徒都會用符文為人們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郭璞在《玄中記》中描寫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盅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而我們在很多關於狐做惡的場景中,能夠制服狐的都是與道教有關的人。比如干寶《搜神記》中一篇名為「韓友驅魅」的篇幅中,韓友就是一位善於占卜、懂厭勝之術的方士。《阿紫狐》中也是道士認出了這隻狐狸是「此山魅也」。豈不知這位著述《晉史》的干寶也是精通陰陽五行學說的人物。

葛洪也是東晉時期有名的道教煉丹大師,據說他最終得道成仙。他為後世留下了《抱朴子》、《神仙傳》等等一系列關於煉丹、修道、神仙的道教書籍。這裡恐怕就是所有事情的轉折點,也是人們把狐當做迷惑人類的妖精的開端。《名山記》是東晉王嘉編著的一部志怪小說集。《名山記》曰:「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而王嘉此人也是一方士,曾經隱居終南山,後來他受到晉孝武帝的重用,在朝為官,後來被前秦皇帝苻堅的兒子所殺。

凡此種種,那我們不就不得不懷疑,這場對狐狸開始醜化、妖魔化的輿論是起於道教。畢竟為自己樹立起這樣一個妖魔對手,自己可以一展身手,為民除害,伸張正義。這樣讓自己的教派學說更進一步深入人心,擴大道教影響力。

正因為如此,後世很多的小說、詩詞、元曲等等文學作品進一步把狐比作是人間淫亂魅惑的妖怪,就不再稀奇。宋時有「無狐魅不成村」之說。故又名「狐媚」,以比世間淫女。唐時有「狐媚偏能惑主」之檄。等等,數不勝數。甚至在明末清初,柳泉居士蒲松齡更是寫下了巨著《聊齋志異》,將狐媚的說法推向了巔峰。

總結起來,不管是什麼力量讓狐的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都是在表達人們的正邪觀念,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正義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基石,對於邪惡我們都抱著鬥爭的心態,永遠追求正義。道教發展,也許就是在能夠在人們心中樹立起自己正義的形象,才得到古人對他們的支持,讓道教成為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這也反映了自古以來國人追求正義的理想從未間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