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西北涼州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西北涼州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85-涼州 涼州

作者:冷夜寒星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涼州,這是一個曾激發沙場將士鐵血豪情的名字,這是一個曾為華夏文化注入新鮮血脈的名字,這是一個曾飽含無數佛教徒偉大宏願的名字,這是一個曾雋永於詩詞曲調豪邁情懷的名字。

漢代武威出土的銅奔馬

膘肥體壯的馬匹形象

反映了漢代武威較好的農業發展情況

(圖片來自Vladimir /?shutterstock)▼

從西漢霍去病武力威震河西的開疆拓土,到十六國、隋末五涼政權的中心,從西夏輔郡的區域中心,到清初甘肅巡撫的暫駐,雖然涼州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經濟地緣的演變,已逐漸湮沒在當代經濟建設與對外開放的浪潮中,但是曾經它作為引領者與開創者的過往,卻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溯。

吾聞昔日西涼州

人煙撲地桑柘(zhè)稠

涼州之名,緣起於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當時西漢開始施行「刺史」這一監察制度,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涼州便是這十三州刺史部之一。

涼州的規模頗近似於今天的甘肅省

著名的河西四郡便在涼州

(四郡之外涼州還有天水、安定、隴西等郡)▼

當時的涼州還只是大範圍監察區概念(東漢時刺史改為州牧,十三州成為一級行政區),並不專指今甘肅省武威市,只是此後的東漢至曹魏立國,涼州州治穩定在武威郡。

東漢末年朝廷再次設立了雍州

(司州和涼州各拿出一部分組成)

涼州的規模縮小,但武威的州內地位得以加強▼

由此,設立於西漢霍去病北擊匈奴、河西之戰後的武威郡,在「武力威震河西」之名下,終於與涼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印象。魏晉以來,狹義上的涼州便指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郡,2001年武威市撤地設市,根據這一歷史淵源,將市轄區定名為涼州區。

武威市的核心區即涼州區

(圖片:google map)▼

從西漢到明清,以涼州為代表的河西地區不僅是帝國版圖向西擴展的前沿,同時還為華夏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從西漢河西屯田開始,武威郡一帶區域便憑藉石羊河水發展出了河西最大的、農牧兼益的綠洲農業。東漢時竇融憑藉這一基礎,不僅保據河西達十餘年,之後還隨光武帝劉秀攻滅了天水的隗囂割據勢力,再次助漢帝國將臂掖伸向西北。

如果將這一區域大致劃分的話

可以分為東部的黃河流域,以及河西走廊的東西兩段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從黃河流域進入西域

武威、張掖是第一步▼

西晉末年,中原經歷八王之亂和匈奴等內前少數民族動亂之時,前涼政權奠基人張軌在保境安民的同時,收容了中原大量逃難的流民。

當西晉被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一步步摧毀時

大量的中原人口逃向江淮地區

還有一部分人口逃向相對安全的西北,也就是涼州▼

他分割武威郡一部分設立武興郡,又分西平郡(今青海西寧)界置晉興郡,安置了大量在戰火中顛沛流離的百姓。這之後的前涼政權更是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庇佑了遷徙至此的儒家學者。

西平、晉興這倆名字

也是非常符合中原流民心中的願望了

前涼政權能在此保一方安寧也是功不可沒▼

在以郭荷三代師徒為代表的河西學者,以前涼張軌、張天錫和西涼李暠等為代表推崇儒學的君主的努力下,河西儒學逐漸繁榮,中原文化得以保全並發展。儒家文化不僅在河西走廊紮下了根脈,還最終東漸反哺中原,成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後來北魏的均田制、三長制建立便受到了涼州文化和制度影響。

前涼古靈鈞台遺址,拍攝於武威海藏寺

(圖片@雷千動)▼

前涼張氏統治時,對姑臧城(在西漢霍去病奪取河西前,今甘肅武威城區被匈奴人稱為姑藏城)進行了擴建,形成了東、西苑城、北城、匈奴城、南城的五城格局。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認為,張氏以「擬於王者」的京都標準營建的姑臧城,特別是市南宮北的都城規劃布局,不僅影響到北魏平城、洛陽和東魏都城鄴城,還為隋唐的都城長安城的營建所繼承。

武威南城門樓

(當代建的,按照明代規制)

(圖片@冷夜寒星)▼

武威莫道是邊城

文物前賢啟後生

其實在涼州,不僅華夏文明得到了豐富與發展,外來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也曾把涼州作為文明傳播與影響的中繼站。佛教文化的東傳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鳩摩羅什是佛教史上的三大經譯家之一,十六國時期前秦統一北方之時,聲名鵲起的鳩摩羅什已被龜茲(今新疆庫車)國王奉為國師,西域各國王公時常慕名而來向他求教佛法。

而一統黃河流域的苻堅想借迎取鳩摩羅什入輔中原,實現對西域用兵的意圖。382年。他令驍騎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進軍西域。

新疆阿克蘇克孜爾尕哈石窟-鳩摩羅什像

(圖片:健忘的行攝世界 / Tuchong Genius)▼

然而385年,在呂光大破西域諸國,得鳩摩羅什與西域珍寶歸來時,前秦因淝水之戰大敗而分崩離析的消息也傳到了西域。386年,行至涼州的呂光聽聞苻堅被部將姚萇所殺,便不再東進,在涼州建立了後涼政權。鳩摩羅什由此被困涼州達十七、八年之久。

但是這期間,他卻潛心鑽研漢語,並在涼州弘傳佛法,為他後來的翻譯事業上打下了的基礎。公元401年,姚萇的兒子姚興攻滅了後涼政權,又迎鳩摩羅什到長安,尊為國師,開始了他彪炳千秋的譯經事業,甚至被陳寅恪認為是「優於玄奘」的經譯者。

武威鳩摩羅什寺東門

鳩摩羅什舌舍利塔位於是寺內

(圖片@冷夜寒星)▼

鳩摩羅什圓寂後,篤信佛教的北涼王沮渠蒙致書向後秦末主,討要鳩摩羅什舌舍利。在得到舍利以後,沮渠蒙遜便在鳩摩羅什精舊址上造寶塔供奉,同時修建了鳩摩羅什寺。

鳩摩羅什舌舍利塔

(圖片@冷夜寒星)▼

除此之外,沮渠蒙遜還根據西北地區的風土,開創了中國石窟造像營建的先河。他召集涼州高僧曇曜等能工巧匠劈山開路,開鑿了涼州南山石窟(今天梯山石窟),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它的後輩。這種石窟營造形式,也因此被稱為「涼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第13窟大佛

(圖片@冷夜寒星)▼

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石窟內景

(博物館復原品,原洞窟不開放)

該洞窟的中心塔柱結構是「涼州模式」典型特徵之一

莫高窟和雲岡石窟均有該類型的洞窟

(圖片@冷夜寒星)▼

北魏滅北涼後,徙涼州3萬餘戶豪強於平城(今山西大同),涼州模式又在雲崗重現了。同樣,洛陽龍門石窟也是它的繼承者。

而涼州與佛教的淵源還在繼續。

1246年,60多歲高齡的薩迦班智達抵達涼州,與蒙古涼王闊端舉行了「涼州會盟」,見證了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開始。而自闊端起,蒙古王公貴族也開始篤信藏傳佛教,薩班則留在了涼州弘法,直到1251年圓寂。其侄兒便是著名的國師巴思巴,正是他勸說忽必烈皈依了藏傳佛教,將藏文明帶到了東方的內地。

涼州白塔寺內的薩迦班智達銅像

(圖片@冷夜寒星)▼

薩迦班智達靈骨塔

(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圓寂後便長眠於此)

(圖片@冷夜寒星)▼

促張弦柱吹高管

一曲涼州入泬(jué)寥

而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知道「涼州」一詞,可能源起於王翰一首《涼州詞》,「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是唐朝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不少達官顯貴、文人騷客都曾為涼州歌填寫唱詞,除了王翰所作之外,還有王之渙、孟浩然、張籍、陸遊等人的作品。

相傳唐朝玄宗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曾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樂喜好詩詞歌賦的唐玄宗。而李隆基則交給當時教坊翻譯成了中原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予以演唱,這便是《涼州詞》的來歷。

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流傳至今的《涼州詞》也達數十首之多。

武威當地還建了《涼州詞》陳列展覽館

(圖片@趙藝丹)▼

《涼州詞》雖不一定都為描寫涼州風土人情的內容,但是其詩詞豪邁的意境和融合了異域風格的曲調,則實為唐朝涼州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清以來,涼州地區儒學、學院發展較快,文化教育出現繁榮的局面,始建於明朝正統二年(1437 年)的武威文廟,則用石碑和匾額記錄了明清以來涼州文化教育發展的面貌,對整個河西乃至甘肅地區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從而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作者在武威文廟欞星門和狀元橋為廣大學子祈福

武威文廟由文廟和孔廟等組成,規模在全國居前列

(圖片@冷夜寒星)▼

在武威文廟文昌宮桂籍殿前廊檐下懸掛著44塊匾額,它們作者大都為涼州本地的地方名流和文人學者。這些匾額題寫日期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 「化峻天樞」匾,下迄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開宗」匾,年代最久的匾額距今已達300多年,但都保存完好。

匾額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數清代官至兩江總督的武威人牛鑒的「錯別字」匾額「天下文明」和張美如的「錯別字」匾額「雲漢天章」。這幾個「別字」均為作者有意而為之,意在表達其對所寫內容獨特的理解和見地。

「雲漢天章」與「天下文明」

(錯別字其實是故意的,自有其含義)

(圖片@冷夜寒星)▼

從清代開始,坐擁繁盛文脈的武威文廟開始搜集武威各地的金石文物,逐步成為區域博物館。文廟最具價值的國寶級碑刻的當屬西夏碑。

1804年,武威本土著名的金石文獻學者張澍發現了一塊碑被磚封閉的高大的黑色石碑。碑文的正面皆是非漢字的楷體字,背面卻是漢語,於是他推測這就是失傳已久的西夏文。

重修護國寺感同塔碑(西夏文一面)

拍攝於武威西夏博物館

(圖片@冷夜寒星)▼

1909年,俄國人在黑水城發現並盜走西夏文中文雙語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前,西夏碑一度是國內學者研究西夏文的唯一「字典」,保留了那個古老政權的文化餘韻。

西夏文字創製規律表

(圖片@冷夜寒星)▼

涼州,武威,一個拉開帝國西進序幕的光榮之地,它曾承載過封建社會繁榮的發展成就,也曾遭受過動蕩歲月中的戰亂與災害。而今,作為河西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它更肩負著更為沉重的發展重擔。往昔已不在,但前路卻可期!

參考文獻:

1趙向群:《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武沐:《甘肅通史·明清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高榮:《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4.賈小軍:《魏晉十六國河西社會生活史》,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

5.朱艷桐:《五涼時期姑臧城的擴建與城市形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4期。

6.《鳩摩羅什在涼州的弘法生涯》,《甘肅日報》2016年7月12日9版。

7.紀錄片《河西走廊》,甘肅省委宣傳部、央視科教頻道,2015年。

8. 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甘肅省委宣傳部、央視科教頻道,2020年。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圖片@冷夜寒星)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希臘的國家構建
黑人,進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