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發現長頸龍新種,海底捕食陸上產卵

科學家發現長頸龍新種,海底捕食陸上產卵


  來源:中國科學報


  「長脖子海怪」的秘密解開了。本月初,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發表文章,指出100多年前就被人們找到的化石標本,其實是長頸龍屬的兩個不同種。


  長頸龍的脖子幾乎不彎曲,且長度可達軀幹的3倍。人們早先發現的化石中,有的標本長達6米,有的則長約1.5米。在新發表的研究中,科學家指出即便體型類似、生活在相同水域,但種種跡象表明,它們以不同獵物為食,彼此間獨立存在。

  長頸龍化石在歐洲、以色列和中國都有出土,但一直以來的相關爭論很多:這種爬行動物的脖子為何如此長?生活在海洋還是陸地上?尺寸不同的化石是否為同一種動物的不同生長階段?它們生活在大約2.42億年前的三疊紀,而就在2.52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有恢復跡象,第一批恐龍誕生。


  研究團隊從一系列標本中重新找出一些被壓扁的頭骨進行檢查。通過CT掃描和數字定位,科學家對頭骨進行重建,並找到了關鍵解剖細節。確認了大小兩種尺寸的化石來自兩種不同的動物。


數百萬年前,長頸龍就已在海洋中捕獵。科學家據頭骨細節,鑒定出兩種體型不同的長頸龍(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數百萬年前,長頸龍就已在海洋中捕獵。科學家據頭骨細節,鑒定出兩種體型不同的長頸龍(圖片來源:《當代生物學》)

  比如,小型頭骨標本的牙齒形狀與大型頭骨有很大不同、小型頭骨的骨骼年輪顯示其為成年狀態而非少年狀態。兩種長頸龍在相同水域中生存,但體型較大者以魚類、魷魚等頭足類動物為食,較小者則以蝦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在世界多地發掘出的化石意味著儘管脖子很長,但它們經歷過繁榮,地理分布廣泛。


  「CT掃描的功能足夠強大,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化石細節。根據一個被壓碎的頭骨,我們也可以重建出幾乎完整的、三維狀態的頭骨,從而找到關鍵形態學細節。」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大學古生物學家史蒂芬·施皮克曼表示。


  施皮克曼等人將體型較大的長頸龍命名為Tanystropheus hydroides(T·H),有別於較小的長頸龍Tanystropheus longobardicus(T·L)。


  兩種長頸龍的頭骨特徵都顯示其為海洋動物,比如鼻孔在鼻子頂部,和鱷魚一樣,可浮出水面呼吸、都有細長的頸椎,但不靈活。


  在狩獵時,長長的脖子有其功用。小小的頭和長脖子在渾濁的水中很不容易被發現,即便游泳速度不快,長頸龍也可以出其不意捕獲獵物。

長頸龍捕食概念圖。(圖片來源:Emma Finley-Jacob)

長頸龍捕食概念圖。(圖片來源:Emma Finley-Jacob)


  不過儘管適應了海洋環境,但科學家指出它們在產卵時都會回到陸地。


  兩個物種的同時存在為生態位分離提供了有力佐證,也讓人一窺長頸龍演化圖中的多樣性,以及其生活的生態系統有多複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殺光雌蚊,讓蚊子種群崩潰!這次連無人機都出動了...
5.14億年!迄今最古老環節動物支系化石驚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