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那些小時候看似機靈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最沒出息

心理學家:那些小時候看似機靈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最沒出息

第一心理 | 育兒心理學專欄第四十一章

有些孩子很小的時候在大人眼裡顯得非常機靈、聰明,很會看大人臉色行事。在父母生氣的時候會反過來逗父母開心,哄著父母,等父母氣消了,便會露出得意的笑容。

這些孩子通常會為了想要得到的玩具、糖果,絞盡腦汁,知道怎樣做能夠戳到父母的痛點,或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迫使父母難堪,不得已買下來。

或者是在父母面前哭泣,把自己扮演得楚楚可憐,讓父母心疼,喚起父母的憐愛甚至愧疚心理,最終得逞。

如果放學後老師忘記布置作業,他們會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提醒老師,當老師意識到並對他們表示讚許的時候,他們會在心中暗暗得意。

這樣的小孩會很受大人喜歡,被認為是懂事的、聰明的、善解人意的孩子,但是這些特點並非只會在討人喜歡的小孩子身上出現,而是所有孩子都會具有的特質,普遍存在於兒童的階段式發展。

也就是說,孩子的「機靈」是有其規律可循的,並且不同孩子有著自己的特點,人們可以根據孩子目前的狀況進行推測日後的發展。

道德,在心理學上對它的定義是:幫助人們判斷對與錯的信念和態度。

在人們對道德探索的過程中,有兩位最著名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分別是讓·皮亞傑和勞倫斯·科爾伯格。

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理論,他指出,兒童要想具有一定的道德發展水平需要達到某種智力發展階段。

在這個理論中,小孩子展現出來的「機靈」受到特別的關注,被具體地進行觀察和研究。

他將10個假定的道德兩難的故事講給不同年齡的兒童,並且給每位兒童兩個小時進行故事訪談的時間。

弟弟的難題:

喬的爸爸對他許下諾言,答應在他賺到50美元後就會帶他去露營,但是爸爸最後並沒有兌現承諾,讓喬把掙到的50美元交給他,並且以自己有事為由沒有帶喬去露營。

喬感到很生氣,於是對爸爸說自己只掙到了10美元,然後用剩下的錢獨自一人去露營,在走之前,喬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弟弟,並且叮囑弟弟不要告訴爸爸他撒謊和露營的事情。

問題是在於,弟弟應不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和爸爸講?

這是科爾伯格設計的故事之一,在被提問的孩子中,10歲兒童認為弟弟不應該讓爸爸知道這件事,因為爸爸知道後肯定會懲罰哥哥。

但也有孩子認為應該讓爸爸知道,不然爸爸會因為他的隱瞞而生氣。

在科爾伯格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中,這樣回答的兒童是處於第一水平和第一階段,也就是前習俗水平和懲罰服從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我們的孩子怎麼了?
心理學:為什麼越努力越痛苦?因為你在拓展自我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