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潮州木雕里潛藏的生存智慧

潮州木雕里潛藏的生存智慧

鄒,孟子故鄉;魯,孔子故鄉。後人常以「鄒魯」指代文化昌盛之地、禮儀之邦。北宋官至宰輔的陳堯佐曾稱讚「海濱鄒魯是潮陽。」潮陽,是唐代對今潮汕地區的稱呼。陳堯佐稱讚其「海濱鄒魯」,足見潮汕地區在北宋時已禮儀繁盛、文化昌明。

悠悠千載,白駒過隙。陳堯佐詩中的「海濱鄒魯」到底如何模樣?又向何處可尋?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便呈現了一個氣韻生動的海濱鄒魯。

祖先留下的生存指南

一座座宗祠,安放著祖先,也是心之歸宿。宗祠的一梁一柱,一檐一壁,系木雕石刻,滿載子孫心意。它們無不彰顯潮汕地區崇宗敬祖、慎終追遠的儒家文化氛圍。

唐宋以降,受戰亂影響,不斷有中原漢人宗族南遷進入潮汕地區。作為外來族群,記住祖先,敬奉祖先,是生存之要。因為要生存,必須有生存之道,這種智慧就是他們身上的文化,即如何做人做事,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比如崇尚英雄,孝老愛親,和睦鄰里。流淌在血液里的這些祖先傳下來的文化,幫助南來入潮的先民立足、紮根。

興建宗祠,敬奉祖宗神靈,正是要記住祖先的教誨,享用祖先的智慧。「郭子儀拜壽」題材在潮汕文化藝術中盛行,便是印證。此次展出的多件神龕門肚,頻繁使用了「郭子儀拜壽」題材,另有一對金漆通雕燈芯筒也化用了「郭子儀綁子上金鑾」故事。郭子儀定難興唐,卻從不居功自傲,即便親兒子犯了錯誤,也該綁就綁。如他那般為人處世,誰人能不服氣?是以七子八婿,家庭和睦,像他那樣事業、家庭雙豐收,誰又不願意呢?可以說,看似一件雕刻品,實則祖先留下的一冊生存指南,一捲成功學寶典。

祖先留下的生存智慧還體現在夔龍紋的廣泛使用。展出的多件隨梁枋木雕花板均使用了夔龍紋,夔龍是漢族文化中的瑞獸,主陰主水,在建築門面上雕飾夔龍紋,彰顯了防火避災的傳統意識。

以宗祠為核心的慎終追遠,還給了人們奮鬥的動力。很多潮汕兒女下南洋掙了錢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宗祠,花本錢精雕細琢。以此次展出的祭禮器具為例,包括神轎的轎圍,神龕及其龕楣、門肚、窗肚、插角,還有饌盒、供碟、香筒、熏爐罩,燈芯筒等,幾乎無物不雕。僅神龕門肚又有橫肚、直肚,企肚,方肚,圓肚,凡肚必雕,肚肚精美,對祖先的崇敬,潑灑在金漆工藝上,深嵌於一刀一划中。這些雕刻,凝聚著工匠的巧思,更似子孫與祖先的神交、對話。

更重要的是,要把家族的榮耀延續下去,不能一代而衰,要後浪迭起,代代相傳,靠什麼?秘訣同樣是承續祖先的智慧,保持自己的文化優勢。隨梁枋構件上雕刻的「佘太君挂帥」「郭子儀拜壽」,深有意味。與普通多子多福吉祥寓意不同,這兩個故事強烈地表達著一個願望:多子多福還不算,要一代強,代代強,一代更比一代強。可以說延續家族榮耀,是潮汕兒女奮發圖強的強大動力。

千年不忘韓文公

崇文重教則是潮汕文化的另一大內核。展品里大量的水族圖建築構件,以及「鯉魚跳龍門」「一路連科」等題材,皆彰顯出對登甲及第、崇文重教的強烈訴求。

談到崇文重教,潮汕兒女會追懷至「韓文公」韓愈。公元819年正月,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觸怒唐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在唐代,潮汕地區乃煙瘴之地,生存環境惡劣,被中原人視為畏途。在赴潮州的路上,韓愈寫下那首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關山兇險,前途渺茫,已做好了死在煙瘴之地的準備。潮州木雕也借用潮劇《藍關雪》的故事,定格了這一瞬間。

失落的韓愈到任潮州,並沒有消沉。在任8個月,辦成了幾件大事:治鱷魚、興水利、贖奴婢、辦教育。為了辦教育,他投入了自己潮州任上的全部俸祿,開啟了潮汕文化的新紀元,被後世稱為「昌黎興教」。到了宋代,潮州「文風之盛,他郡所無」,已被譽為「海濱鄒魯」。潮州百姓感念韓愈,將當年鱷魚作亂的惡溪改名「韓江」,將山改名「韓山」,並立祠奉祀。趙朴初先生曾評價韓愈:「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8個月贏得千年爆紅、江山改姓,這在中國文化史上絕無僅有!一組展品以韓江沿岸的「潮州八景」為題材,而「韓祠橡木」「鱷渡秋風」正是此中景緻。

潮州木雕本身也具有強大的教化功能。從宗祠建築到祭禮器具,從屏風、梳妝台到飲食用具,凡物必雕,雕必有意,甚至從潮劇中移植了大量的歷史傳說故事——從兩漢三國的鴻門宴、甘露寺,到唐宋的薛家將、楊家將;從二十四孝掛件,到書卷寄梅花穿插枋,一件一件擺在那裡,如同一卷卷教科書。一個人即便沒有上過學,也感知了歷史,記住了祖先,習得了禮儀,懂得了道理。

思慕英雄化為內隱記憶

如果說潮汕人民對祖先的追懷、對韓文公的感念尚屬於外顯記憶,那麼,木雕中對唐宋以來的忠臣良將的崇敬則透射出某種內隱記憶,雖無法口頭回憶,卻能通過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此次展出的木雕,題材集中在唐宋歷史傳說題材,唐代題材有「薛仁貴徵東」「瓦崗寨」「郭子儀拜壽」等,宋代題材則集中在楊家將傳說故事,包括「佘太君挂帥」「比武定帥」「四郎探母」等。為什麼潮州木雕和潮劇如此熱衷表現唐宋兩代的良將,特別是唐代的郭子儀和宋代的楊家將?

關於楊家將傳說的盛行,國學大師余嘉錫先生曾論斷:「余以為楊業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傳說,必起於南渡之後。時時經喪亂,民不聊生,恨胡虜之亂華,痛國恥之不復,追惟靖康之禍,始於徽宗之約金攻遼,開門揖盜,因念當太宗之時,國家強盛,倘能重用楊無敵以取燕雲……由是謳歌思慕,遂盛傳於民間。」

也就是說,北宋末年的南渡士民,由於渴望良將再世,以保家衛國、收復失地,不斷謳歌、傳唱、講述,進而創造和豐富了楊家將傳說故事。潮州木雕和潮劇對楊家將題材的熱衷,可以視作原原本本地延續著祖先們當年的最大關切,保存著祖先們背井離鄉南遷的悲切記憶。

同理,「郭子儀拜壽」題材的盛行,則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安史之亂後南遷之民的記憶,入潮士民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像薛仁貴、郭子儀那樣的良將南征北戰,定難興唐,讓大家過上安定祥和的好日子。

祖先們把對良將的渴求傳給子孫,逐漸變成內隱記憶。後世子孫知道,這都是祖先尊崇和思慕的人,是祖先心中的英雄,要記住祖先,就不能忘卻他們。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謝忠軍

流程編輯 王夢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隱記憶 的精彩文章:

尚優—2020樅陽鄉鎮幼兒園新任教師《專業基礎》之幼兒記憶的發展
32天,長安馬自達如何讓人記住「跑旅小紅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