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磷:尿液、生命之源與致命毒藥

磷:尿液、生命之源與致命毒藥


  來源:賽先生



  撰文 | 李研


  責編 | 劉睿 李珊珊


  磷的發現極具傳奇色彩。

  1669年的一個夜晚,在德國漢堡聖米迦勒教堂(St。 Michael『s Church)的地下室里,一位名叫波蘭特(Henning Brand)的鍊金術士正試圖從尿液中獲取「哲人石」。和當時其他篤信鍊金術的人一樣,波蘭特熱衷於尋找這種能夠將廉價金屬變為貴重黃金的神奇物質。至於為什麼匪夷所思地選擇了尿液,據說是因為他覺得人體本身就很神奇,從嘴巴吃進去的跟排泄出來的物質完全不一樣,而尿作為人體液的一種,顏色又和黃金有那麼點接近,沒準就是成功的關鍵呢。在當晚的實驗中,他將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熱蒸餾。這一次,他的虔誠之心似乎得到了回報,一種帶有蠟狀白色固體意外出現了。這種物質在幽暗的地下室里,竟然不需加熱就能發出美麗的光。


  波蘭特馬上意識到自己發現了不尋常的東西。他最初把這種物質叫做kalte feuer(德文意為冷火),後來又稱之為「phosphorus」。這個名字由」phos」(光) 和」phorus」(承載者)組成,意為「光的載體「。


  世界上知名的油畫不可勝數,但約瑟夫·懷特(Joseph Wright)在1771年完成的《鍊金術士發現磷》是屈指可數的以化學新發現為素材的名畫。畫家用生動而誇張的筆觸重現了科學史上那個重要的時刻——波蘭特目光炯炯,虔誠地注視著蒸餾瓶中醒目的光輝。


The Alchemist Discovering Phosphorus (1771) by Joseph Wright 。這幅畫的完整標題是:「尋找哲人石的鍊金術士發現了磷,他在祈禱自己的操作可以成功,就像古代化學占星術士的筆記一樣。」  圖源:Wikipedia

The Alchemist Discovering Phosphorus (1771) by Joseph Wright 。這幅畫的完整標題是:「尋找哲人石的鍊金術士發現了磷,他在祈禱自己的操作可以成功,就像古代化學占星術士的筆記一樣。」  圖源:Wikipedia


  該發現使波蘭特不僅成為發現磷元素的第一人,還無意間成為化學史上有記錄的第一個發現新元素的人。之前已知的化學元素(如金、銀、銅、鐵等)因為很早就應用在生產和生活中,並沒有明確史料記載它們的發現者。


  然而,那時的人們對化學元素的概念還一無所知,波蘭特本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發現的科學意義。作為一個還有些商業頭腦的人,他起初打算嚴守機密,期待從這種奇特發光物質中獲利。遺憾的是,這種發光物質並不是他設想的能夠點石成金的「哲人石」,而且由於具有強烈的臭味又極為易燃,也難以取代蠟燭用於室內照明,似乎沒有半點用處。於是,他只能靠偶爾透露這種發光物質的一些細節來換點小錢。消息不脛而走,德累斯頓一位名叫克拉夫特(Daniel Kraft )的商人成功說服波蘭特以很低的價錢出售了從尿液制磷的方法,而後轉手在歐洲廣泛傳播,獲利頗豐。只是不知道波蘭特得知後會作何感想。


  在波蘭特發現磷大約10年後,作為近代化學的重要開創者,英國化學家波義爾(Robert Boyle,1627-1691)藉助從德國獲取的消息,成功複製了從尿液中提取磷的實驗。隨後他將磷的製備方法以及磷的一些性質公之於眾。


  在波蘭特發現磷50年後,一位名叫約翰·亨欣(Johann Thomas Hensing)的德國藥劑師又在人腦中提取出同樣的物質。因為大腦中含有磷,18世紀初的一些人曾將磷視為類似「腦白金」的補品。然而,隨意服用含磷藥物不僅不能補腦,還往往會導致磷中毒。


  波蘭特發現磷100年後,瑞典科學家又發現磷還廣泛存在於人和動物骨骼中,將硫酸和骨灰放在一起加熱也可以得到磷。這讓磷的獲取變得更加容易。

  隨著元素概念的發展,到了1796年,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1794)終於認識到波蘭特提取的發光物質是一種元素。Phosphorus這一名字被沿用,磷(元素符號P)自此正式成為元素家族中的一員。


  多變的磷


  波蘭特當年發現的磷是白色蠟狀固體,但磷原子通過不同的排列方式,還可以變身為紅色粉末,或者帶有金屬光澤的黑色固體等多種形態。化學家把這些由同種元素組成,但化學和物理性質並不相同的物質稱為同素異形體。


  磷常見的同素異形體包括白磷、紅磷和黑磷等幾種。


白磷(左)、紅磷(中)和黑磷(右)的形態及分子結構 圖源:Wikipedia

白磷(左)、紅磷(中)和黑磷(右)的形態及分子結構 圖源:Wikipedia


  白磷是一種白色或淺黃色半透明態的固體,分子式為P4,其中四個磷原子通過六根P-P鍵形成正四面體結構。分子結構具有很強的張力,導致白磷的反應活性很高,在室溫下就可以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並發出冷光。


  白磷十分易燃,著火點只有大約40 ℃,在受到摩擦、撞擊或氧化時都有可能導致局部溫度達到著火點,從而引發「自燃」。人們將白磷、硫和樹膠等混合物塗裹在小木頭棒上,只要在粗糙的物體表面進行摩擦後即可生火,這便是最初的火柴。但這種火柴有兩個顯著缺點:一是白磷對人體有劇毒;二是太過易燃導致使用起來不夠安全。


  1845年,奧地利化學家施勒特爾(Anton Schr?tter von Kristelli)發現了磷的第二種同素異形體——紅磷。紅磷中多數磷原子為鏈狀排布,活性比白磷低,室溫下不會和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也就不會發光或者自燃。


  紅磷的著火點約為240 ℃,比白磷高出許多,再加上紅磷基本無毒,人們開始用紅磷替代白磷製作更為安全的火柴。現代的火柴,一般將紅磷塗在火柴盒側面,當火柴頭上的氯酸鉀等易燃物質在火柴盒兩側摩擦時,就因接觸紅磷並發熱而點燃。在打火機問世之前,紅磷製成的火柴是人們日常取火的主要手段。

含有紅磷的火柴盒。圖源:Wikipedia

含有紅磷的火柴盒。圖源:Wikipedia


  至於磷的另一種同素異形體黑磷,可通過白磷或紅磷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轉化而成。它的反應活性更低,表面具有類似黑色金屬的光澤。雖然磷本身是非金屬元素,但黑鱗由於特殊的原子層狀排列方式卻可以傳導電流,能夠製作成半導體材料。而且,用類似從石墨中獲取石墨烯的方法,從黑磷中也可以得到黑磷烯納米片。伴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半導體和二維材料的日漸重視,黑磷這種不易燃不發光、幾十年前還鮮有人知的磷單質, 如今已成為材料科學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黑磷烯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積和優異的光電特性,但致命的缺陷是穩定性差。當接觸水和氧氣時,黑磷片層極易被氧化分解。近年來,國內一些研究團隊在高穩定性黑磷的製備方面取得了突破,預計可有效推動黑磷在能源、催化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a)黑磷的外觀帶有金屬光澤(圖源:參考文獻4 );(b)在掃描電鏡下,黑磷具有的納米  層狀結構 (圖源:參考文獻5)

(a)黑磷的外觀帶有金屬光澤(圖源:參考文獻4 );(b)在掃描電鏡下,黑磷具有的納米  層狀結構 (圖源:參考文獻5)


  生命的必需元素


  磷首次發現於人的體液,磷也與我們的生命活動息息相關。


  人體內,磷大約佔體重的十分之一,其中80%是與鈣結合、以磷酸鹽形式支撐著我們的堅硬骨骼和牙齒。其餘的磷與蛋白質、脂肪、糖等結合形成有機物,在細胞膜發育、能量交換以及很多關鍵的生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特別是,當磷酸鹽形成兩個酯鍵時,就會構成磷酸二酯鍵,而磷酸二酯鍵是核酸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複雜的人體到微小的病毒,已知的所有生命形式都離不開核酸,因為核酸負責著生物體遺傳信息的攜帶和傳遞。

  自然最終選擇磷及磷酸二酯鍵構成遺傳物質的骨架是有原因的。了解有機化學的讀者都知道,酯類通常並不是一種非常穩定的功能團,在中性水溶液中,普通的碳酸酯(例如乙酸乙酯)最多只能穩定數月。而一個遺傳基因片段中就含有幾千個磷酸二酯鍵,如果它們經常發生斷裂水解,生命將不太可能穩定存在。


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學分子結構。圖源:Wikipedia

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學分子結構。圖源:Wikipedia


  然而,磷酸二酯鍵具有非常特殊的結構,它在生理pH值條件下可以帶有負電荷,由於同種電荷之間的相互排斥,溶液中帶負電的親核基團(Nu)就難以進攻磷酯鍵,從而大大提高了結構的穩定性。在不太苛刻的自然條件下,脫氧核糖核酸(DNA)可以保存近百年。如果將其小心冷凍起來,更是可以存放千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磷酸二酯鍵的穩定是相對的。在適當條件下,帶正電的金屬離子或多胺化合物可以中和負電,這時磷酯鍵可以被親核試劑輕易打開,完成生命生長和繁衍所必須的各種化學反應。



  核酸這類複雜的生物大分子,得益於磷酸二酯鍵的支撐,能夠在億萬年中穩定又不失活力的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可謂大自然在生命深處留下的鬼斧神工。


  生命的限制元素


  我們很難找到可以取代磷獨特作用的元素,所以磷與碳、氫、氧、氮、硫一起被認為是生命組成必不可少的元素。[注2]然而,相比於其他5種必需的元素,磷在地球上的儲備並不十分豐富,未來甚至還有「斷供」的風險。


美國化學會(ACS)製作的顯示各種元素稀缺程度的周期表。P是生命必需元素中唯一具有短缺風險的。

美國化學會(ACS)製作的顯示各種元素稀缺程度的周期表。P是生命必需元素中唯一具有短缺風險的。


  人類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磷?要知道,龐大並且還在日益增長的世界人口每天消耗著大量的糧食,而氮、磷、鉀是農作物生長需求量大、收穫時又帶走量較多的三種營養元素,所以長期耕種的土地很容易缺乏,必須人工施肥補充才能保持高產。這其中,人們已經掌握了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氨的人工固氮法,所以氮肥是最不用發愁的。磷和鉀都只能從地殼中獲取,而鉀的來源和儲量又比磷豐富得多。如今人們早已拋棄了蒸餾尿液獲取磷的方法,製造農用磷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灰石。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5年的統計,全球可供商業開採磷礦石儲量為670億噸,但摩洛哥和西撒哈拉這一小塊區域就佔據了500億噸之多,中國有近40億噸,大多數國家的磷礦資源比較匱乏。


  另一方面,目前的農業技術又使磷的流失率高得驚人,撒到地里的磷肥只有約10%可以被農作物吸收利用,剩下流失到水體中的磷還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按照現有的開採速度和利用方式推算,地球上磷礦石的商業儲量可能在50年後消耗殆盡。因此,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尋找從有機廢物和生活廢水中高效回收磷的方法,以應對磷礦石未來可能出現的短缺。


  雖然地球上的磷資源似乎不能滿足人類的巨大需求,但在浩瀚宇宙中,我們生活的地球已經是個十足的「幸運兒」了。天文學家發現,太空中磷的含量遠低於我們的想像,像地球這樣富含磷元素的星球在銀河系實屬鳳毛麟角。為什麼地球可以得天獨厚地享有大量的磷資源,目前科學家對此尚無可靠的解釋。但可以肯定的是,磷在早期生命演化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星球表面沒有它,生命可能根本不會出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發現了一些溫度和水分都理想的「宜居星球」,卻始終難覓外星生物蹤跡。


  可見,磷不僅是生命的必需元素,更是生命的「限制元素」。


  「生存本來就是一種幸運,過去的地球上是如此,現在這個冷酷的宇宙中也到處如此。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類有了一種幻覺,認為生存成了唾手可得的東西,這就是你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三體3》


  死亡煙火


  科學上的每項新發現往往都是雙刃劍,在給人們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常會引發風險和災難。磷的使用也不例外,它既能給世間帶來生命和豐收的喜悅,也能散布死亡和恐怖的威脅。

  白磷的燃點低,極易引燃其他物質,所以白磷引發的火災往往很難撲滅。白磷燃燒時會急劇放熱,併產生濃濃的白煙。白煙的成分為五氧化二磷(P2O5),實際分子結構為P4O10(P2O5是約分簡化的結果)。接觸白磷或者吸入其燃燒產生的煙霧都會對人造成嚴重傷害。


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和五氧化二磷的分子結構

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和五氧化二磷的分子結構


  很快,白磷的破壞力就被用於製造燃燒彈和煙霧彈,並應用到各種軍事衝突中。


  1943年7月28日的夜晚,德國漢堡火光衝天。英國出動787架轟炸機對漢堡進行轟炸,共投彈 2326噸,其中就包括大量含有白磷的燃燒彈。爆炸伴隨著時速250公里的大風,引發了一場「火焰風暴」,熊熊大火燒了近3個小時。大量用於生產潛艇和武器的工廠、1萬多座住宅、以及50多座歷史悠久的教堂都被焚毀,約4.2萬漢堡居民喪生。漢堡許多戰後重建的房屋都標有「毀於1943年,重建於……」的字樣。


  磷誕生的聖米迦勒教堂僥倖躲過了這次轟炸,但一年後,還是在美軍的空襲中嚴重損毀,直到1983年才被重新修建。漢堡作為磷的發現地,在二戰中幾乎被白磷燃燒彈夷為平地,這一可悲的歷史巧合令人唏噓。


  除了二戰時發生的幾次大規模轟炸,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和敘利亞內戰等多次軍事衝突中,白磷彈都不時出現,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目前國際社會對於白磷彈的使用批評之聲越來越多,但尚沒有權威文件限制其使用。不知道這束死亡煙火還將持續多久。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使用白磷彈 圖源:Wikipedia

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使用白磷彈 圖源:Wikipedia


  致命毒物

  磷不僅可以明火執仗地「殺人「,還可以悄無聲息地「滅口」。


  1935年,德國化學家施拉德 (Gerhard Schrader) 發現了一種速效有機磷殺蟲劑——塔崩(Tabun)。塔崩是清澈無色的液體,還有著淡淡的水果香氣,但僅僅吸入了很少量樣品,施拉德和助手就成為了有機磷毒劑的首批受害者。他們出現了瞳孔收縮、呼吸困難及暈厥癥狀,三周後才逐漸康復。人們由此意識到塔崩的巨大毒性,並開啟了有機磷神經毒劑這一潘多拉魔盒。


  有機磷毒劑的致死原理是強烈抑制人體內的乙醯膽鹼酶,從而使負責神經傳遞活動的乙醯膽鹼不能被水解而蓄積,膽鹼受體會因此而過度興奮,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的麻痹癱瘓。


  二戰後,由於其巨大的軍事潛力,研究人員開始深入地分析塔崩的化學結構,相繼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類似化學結構的新型神經性毒劑,沙林(Sarin)和VX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



  相比於人們所熟知的劇毒物質氰化鉀,沙林的毒性還要再強烈20倍之多,大鼠的半數致死量只有26.2ppm。VX則是一種無色油狀液體,比沙林更加危險,即使不通過吸入或注射的方式,只是接觸皮膚也能迅速滲透到血液,5分鐘內即可致人於死地。500mL的VX如果在空氣中散布,足以殺死幾萬人,堪稱化學武器中的核彈。


  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慘案,2018年某知名朝鮮男士在吉隆坡機場被襲身亡,直至最近發生的俄羅斯反對派人士中毒事件,都向全世界展示了有機磷神經毒劑的恐怖威力。


  在介紹其他元素時,我們往往關注其價格之昂貴或用途之尖端,而磷在元素周期表中卻無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一個諸多矛盾的集合體。


  它的發現源自蒙昧時代鍊金術師的痴心妄想,卻強烈激發了歐洲人的好奇心和科學探索; 它參與造就了地球上的首個生命,卻也是許多慘案背後的元兇;它遍布生命的每個細胞,卻依然不能滿足人類的巨大需求。


  磷,關乎生死、善惡難辨。它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毀滅家園。何去何從?這並不由磷,只取決於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老人非要給孩子睡"扁頭"?圓頭比扁頭更聰明?
自來水是如何「洗白」的?如果發渾、發黃,還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