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長期無性,但這種婚姻不會出軌

長期無性,但這種婚姻不會出軌

作者三木水,來源:(武志紅 ID:wzhxlx)

1

葉女士,38歲,孩子五歲。葉女士是我的一位長程來訪者,最開始,因為「性冷淡」找到我。

她跟我講了困擾她多年婚姻模式——家庭穩定,和先生感情也不錯,只是:沒有性。

這種「有愛無性」的模式,非常有代表性。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也跟我講過。甚至因為太普遍,似乎給人一種「並沒有什麼大問題」的錯覺。

而由於長程的諮詢,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認真看看,這種普遍存在的婚姻模式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事情是這樣的。葉女士自述:

她和老公關係很好,但就是不願意發生性關係。

在性方面,葉女士沒有任何興趣,每次都是勉強自己、滿足老公,努力盡一個妻子的責任和義務。

除了「性」之外,她認為自己非常愛老公,依賴老公。

生活中,她的全部身心都在老公和家庭身上,她會很好地照顧老公,無微不至。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葉女士沒有和其他異性有過什麼過密的交往,更不曾出軌,精神出軌也不曾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自己全身心地愛著老公,為什麼卻極其排斥和老公發生性關係這件事?

2

在她的意識中,這種感覺很詭異,不知道怎麼解釋,她只能歸咎於自己「性冷淡」。

所以她找到我時,是想解決自己「性冷淡」的問題

在前五次的信息收集和評估中,我們討論了很多基本信息,包括:現在的困擾,父母的情況,父母的婚姻狀況,來訪成長的過程,和老公的相處細節等。

在談到和父母關係時,葉女士雲淡風輕地說了一句:我們關係都挺好的,我的原生家庭沒問題。

作為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這句話有兩個點,瞬間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這句話非常概括。

南希.麥克威廉姆斯曾經在《理解人格結構》中說:來訪那些高度概括的背後,一旦展開,往往「有一個史詩」在等著我們;

第二、「我的原生家庭沒問題」,這是一句過於絕對化的表達,隱約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於是,我問她:你和誰更好?

來訪者幾乎想都沒想,直接告訴我:媽媽。

她說,自從自己大學畢業後,母親就辭職,從老家搬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住到一起,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的起居生活,而爸爸則在老家繼續工作。

事實上,從小到大,她都是和母親深度綁定的,爸爸似乎插不進手:每當爸爸想做點什麼事,都會被媽媽指責「別給我找麻煩了」。

久而久之,爸爸似乎徹底退出了這對母女關係。

他退出的方式是:一心撲在事業上,進修、學習、努力工作,成了單位的專家骨幹,然後,加班、出差更加頻繁。以此,和家庭保持著安全距離。

諮詢中,一切的探索都是有意義的,直到這次談話的出現,讓我們得以把所有的信息串起來。

是「共生」。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很多人在婚姻中,找的不是兩性關係,而是類似於早年和父母的共生關係。

無論是兩性關係,還是共生關係,因為都是非常親密的關係,從而,很容易讓人混淆。

誤以為和另一半的關係是兩性親密關係,實則,是一種新的共生,所以激不起性慾。

這種共生,究竟是什麼感覺,它又如何壓抑性慾呢?

3

共生,最早源於一種生物學概念,指的是兩種生物體之間相互依賴又抑制的關係。在心理學上,多指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尤其是母親和孩子。

早期的共生是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在嬰兒期,支持我們實現全能幻想的,就是父母,當然,出於生理天然條件使然,更多的是母親。

在嬰兒的想像中,母親作為自己身體的延伸,滿足自己「起心轉念」的所有需求。

尤其是對於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而言,她和孩子之間似乎有「心電感應」,能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的需求。這個時候,這種「共生」,是孩子需要的,也是滿足的。

但是,這種「共生」還有另一個重點:依賴又抑制

因為太過緊密,所以會依賴彼此,也會壓抑彼此的成長和拓展。

比如,在一段過度共生沒有邊界的關係中,作為孩子,她的個性會被嚴重壓抑,得不到發展;

再比如,既然分離意味著背叛,那麼,無法和母親實現分離,也因為這種緊密,無法去體驗新的關係模式。

4

那麼,「母女共生關係」又是如何影響了夫妻關係的呢?

就像葉女士一樣:

為什麼很多女性可以和伴侶保持著看起來非常親密的關係,但是,另一方面,又沒有辦法享受性生活?

我們嘗試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如果我們無法擺脫「母女共生」,那麼,當我們走進婚姻後,我們和老公建立的關係,不過是和母親關係的重複,那也是一種共生關係。

因此,葉女士會無微不至地照顧老公,感覺自己很愛老公,認為和老公的關係非常親密,似乎一切都非常好。

第二,基於共生關係的二元排他性,將婚姻關係過成共生關係的人,一般不容易出現「出軌」的情況。

因為,共生關係一旦發生,基本容不下第三方。所以,出軌的困擾,在這類關係中,很少存在。

除非另一方自我意識較高,並不認可這種共生關係。

換句話說,這種共生關係,有可能是雙方自願的,也有可能只是「單方面共生」。

而一旦是單方面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在關係中極度壓抑。這時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夫妻雙方對關係的體驗感差異很大。並且因此矛盾和衝突不斷。

第三、因為這種共生關係是和母親早年相處模式的重複,這會導致一個重要問題:

夫妻關係中,「性」顯得格格不入。

理解這一點,我們要一起先回溯到性心理發展的時期:

當一個小女孩發展到有性別意識(通常是三到六歲),這個時候,女孩開始對異性父母感興趣。

並且這種興趣,會在日後升華和轉化到其他的異性交往中。

但是,對於處在「母女共生」關係中的女性而言,這種對異性父母的興趣,卻很難表達。

正如《厄勒克特拉VS俄狄浦斯:母女關係的悲劇》一書中闡述那樣。

因為「共生」關係的二元排他性,以及,離開共生關係意味著對共生關係中另一方的背叛,所以,父親是被一直排斥在外的。

這就意味著,女孩對異性父親的具有性指向的感受,很難真的流動起來,更難轉化到其他異性身上。

這就導致了後來在夫妻關係中,女性在「性衝動」部分的閹割

所以,處在「母女共生」關係中的女性,在成年後,相比於我們更為熟悉的「找一個像爸爸一樣的人」,更有可能在找一個「像媽媽一樣的人」。

同時,一併閹割掉我們的性衝動。

5

「共生」這個問題,在我們周圍挺普遍的。

如果我們是一個有「共生」需求的人,那麼我們也許會在親密關係中試圖綁定另一方。

而如果綁定失敗,我們可能會和孩子形成綁定,甚至進入到孩子以後的生活了。

當然「共生」並非洪水猛獸。

別忘了,早年共生,曾帶給我們極大的滿足感。

這種滿足感帶來的欣喜若狂,沉澱下來後,在我們長大後的很多時候都會再次出現。比如,熱戀。

思科特.派克曾在他的那本著名的《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在戀愛剛開始的一瞬間,無限的親密,那是一種邊界暫時消失的共生狀態。

如果你和另一半可以暫時在共生里感覺舒服,彼此不會有被壓抑、被限制的感覺,那可以暫時接受:

你不一定是性冷淡,只是關係模式沒有性罷了。

而如果你和另一半因為共生而衝突不斷,或者你們的父母嚴重干涉到你們的生活,那麼我們需要去成長。

首先,我想擁抱一下你,你一定很不容易。

只是,我們現在是成年人了,如果我們想要更自在的生活,想要擁有性衝動的婚姻,我們不得不去成長起來,去擺脫共生的關係模式。

擺脫共生的關鍵,是嘗試去做分離。

而分離的關鍵,是嘗試去構建和看到那個真正的自我,那個被長期綁在共生關係中的被割裂的自我。

讓自我先建立起來,再獨立起來。

這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試著先做這兩步:

首先,去樹立自己的邊界。

哪些事情是你的,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自己做主的,哪些事情是可以試著自己做主的。

可以先試一試去爭取這些事情的主導權,體驗自己主動選擇、主動負責的感覺。

也許一開始沒人幫你兜底,你會心虛和搞砸。

但記得,去體驗其中的種種起伏,體驗自己搞砸自己兜底的整個過程,沉澱這些感受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就是做自己的開始。

其次,多去看到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裡面也許有獨立的需求,有激情的需求,有不願意被壓抑的感受、有被束縛的感受。

不斷去確認它們,然後試著滿足自己、釋放情緒。

慢慢的,你會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越來越有感覺,而這些感覺,也匯成了你自我的一部分。

你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享受什麼,「我」願意什麼,「我」討厭什麼。

這就是慢慢構建「我」的過程。

而有了「我」,「我」作為人的需求、情慾、情感也會慢慢浮現,對「性」的感覺也會發生變化。

而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不希望彼此陷入共生,把孩子變成有共生需求的人。那麼要記得:

母親需要能夠給予孩子滿足,又可以轉身擁抱自己的生活,孩子也就不得不去探索自己的世界,並且也可以獨立成長而不帶有愧疚感。

這個時候,孩子才能真正去展開自己的關係,擁抱自己的生活。

你也可以更自由地追尋自己的人生。

本文首發於【武志紅】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婚姻像個瓷器,女人卻活成了金剛鑽
要想活得瀟洒,就學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