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那個被母親「詛咒」、被中科院勸退的13歲神童……17年後,現在怎樣了?

那個被母親「詛咒」、被中科院勸退的13歲神童……17年後,現在怎樣了?

文 |?水色?·?主播?|?安東尼

來源:爸媽研究所(ID:mama_cn)

世上最可惜的,莫過於「天才隕落」。

1996年,一個叫「魏永康」的13歲少年,以602分的成績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轟動全國,被譽為「東方神童」。

與同齡人相比,他可謂天縱奇才:

1歲多開始識字,

2歲掌握一千多個漢字,

4歲自學完初中課程,

8歲跳級進入縣重點中學……

大學四年,魏永康以總分第二的成績畢業,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可就是這樣一位熠熠閃光的神童,卻在最好的年紀「隕落」。

20歲那年,他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

原來,由於生活拮据,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將兒子當成了唯一的希望。

為了讓他專心學習,母親攬下了所有的家務活,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讀到高中還親自喂飯。

17歲之前,母親一直跟在魏永康身邊陪讀,從小到大,他沒有玩具,沒有遊戲,也沒有朋友。

因為怕影響學習,母親不讓他出門,同學想找他玩,也被母親拒之門外。

魏永康家廁所的門上,寫著打油詩

進入中科院後,突然脫離母親的照顧,他的生活「失控」了:

上課常常遲到、吃飯總是慢吞吞,天熱不知脫衣,天冷不懂添衣,房間凌亂、衣著邋遢……

他不記得考試,不記得寫論文,更不會與同學交流,與導師零溝通,因為學業達不到要求,他最終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失去了攻讀博士的機會。

聽到一直引以為豪的兒子被勸退的消息,母親崩潰呵斥:

這麼好的條件不爭氣你去死!

我恨不得他死了才好。

被退學回家的魏永康,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自暴自棄、離家出走,一個多月後身無分文,被警察發現帶回了家。

母親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帶著兒子再次「成長」:

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教他照顧癱瘓的父親。

魏永康照顧父親為了讓兒子「走出去」,她請同齡孩子來家裡做客,教兒子如何待客、與人交流。

在母親的引導下,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閉的小世界,逐漸融入社會生活。

17年過去,他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員,和普通人一樣結婚生子,如果不提起,沒人知道他曾經是個神童。

最左,魏永康妻子

他被捧上過神壇,又被粗暴地拉了下來,從天才到凡人,這條路走得異常艱辛,令人唏噓。

詩人於戈說:「為人父母,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學不會放手,你替孩子走過的路,終將成為他爬不上去的深坑。

生活中,不止一個「魏永康」,更不止一個「魏永康的母親」。

五年前,有一則新聞震驚網路:一位留美雙料女博士,因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極度缺乏,被企業辭退後無法繼續申請簽證延期,最終淪落街頭。

被遣返回京時,隨身攜帶的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片。

這位來自大西北的女孩,是一名妥妥的學霸,從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北大畢業後又一路讀到博士後。

面對詢問,女孩反覆說著一句話:「除了學習,我什麼都不會。」

其父母也坦言,從不曾讓女兒做過任何家務。

現實是殘酷的,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無法與人交際的成年人,即便是天才學霸,也不會被社會接納。

每一個無法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雙不願離開的手。

去年,日本一位56歲的男子,在父母去世10年後,活活餓死在家中,令人咋舌。

男子年輕時因考試失利無法順利升學,找工作也是四處碰壁,後來乾脆待在家中,成為一名「啃老族」。

隨著時間流逝,父母患病相繼離世,他則靠著微薄的社會救濟生存。

而他啃老的30年間,從不和外人有過多的接觸,甚至不懂得如何向人求助。

父親日記里的一句話,讓人悲怮:「我要是動不了了,這個家會怎麼樣呢?」

網上看過一個短視頻:

鳥兒在角落裡發現一隻蟲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鳥追到蟲子跟前,張大著嘴巴,彷彿靜止一般杵在那兒,好像等著蟲子自己爬進它的嘴巴里。

評論里說:那樣子,像極了被父母溺愛的孩子。

被喂慣的小鳥,以為張嘴就能得到食物。

被溺愛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便茫然失措。

心理學家曾奇峰在《你不知道的自己》中寫道:

人對獨立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特別是成長中的孩子,過近的距離,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

他總結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關係過近的危害:

愛和控制成正比例增長,愛得越多,控制得越厲害。

喪失獨立性,只習慣跟人的近距離關係。

沒有界限感,不容易建立跟他人的關係。

假愛之名,過度包辦、過度掌控,將孩子的人生牢牢圈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你以為是愛,其實是害。

最近,廣州一個6歲小男孩打包滷菜的視頻火了。

男孩忙於打包滷菜,餓了就在攤上吃幾口涼麵。

看到顧客,立馬把面放到一邊跑去打包,嘴裡的一大口面還沒吃完,手卻麻利地扣蓋子裝袋,動作純熟,一氣呵成。

媽媽說:「兒子平時很勤快,經常放學寫完作業就主動來幫忙,而且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看著懂事的小傢伙,網友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小小年紀能吃苦,日後必成大器。」

無獨有偶,甘肅11歲男孩石培昊的暑假生活,也引發了全網稱讚。

暑假期間,正是瓜果豐收季,由於爺爺奶奶身體不好,石培昊便主動要求到地里幫忙。

他把地里的瓜摘下,運出瓜田,或者在路邊接瓜,幫忙裝車,每天頂著烈日勞動8個小時。

這項農活,他從七八歲做到現在,可是他並不覺得辛苦,反而覺得「鄉下勞動是件有趣的事情。」

如此有擔當的小男子漢,被網友稱讚為「最強後浪」。

網上有一句話:「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這幾天,27歲剛剛博士畢業的張霽,因為入選華為「天才少年」並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受到全網矚目。

可是縱觀張霽的成長履歷,他其實並非「天生奇才」。

他就讀的本科院校,原本是一所三本大學,還是一所民辦高校。

更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還是他高三複讀了一年的結果。

正如張霽回應媒體時所說,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型選手,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己後天的努力,也和小時候父母對他的影響息息相關。

張霽說,從懂事起,父母就特別尊重他的選擇,從來不會替他做任何決定,而是全力支持他,經常鼓勵引導他。

如果張霽需要買一個什麼東西,父母不會一下子讓他輕易得到:「比如,有個東西100元,爸爸會出95元,另外5元讓我自己去賺。」

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讓他成為了獨立有主見的人,一直朝著自己的目標奮進,最終不負眾望脫穎而出。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性格和靈魂的獨立,才是一個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實力。

《小別離》中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新學期幼兒園的門口,那一幕幕「慘烈」的離別大戲,曾經看哭了無數人。

被送進幼兒園的孩子,哭天搶地,死死扒著媽媽的衣服,一聲聲「媽媽……」叫得撕心裂肺。

狠心放手的媽媽,上一秒故作堅強笑看孩子走進教室,下一秒轉身,就捂著嘴巴哭了出來。還有不少父母久久徘徊在教室外面,對著玻璃窗望眼欲穿:

孩子會好好吃飯嗎?

睡覺找媽媽怎麼辦?

會不會被別的小朋友欺負……

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會面向老師對答如流,會站在舞台展露自信,我們終究明白:

蚌只有經歷磨礪才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雄鷹只有在一次次被扔下懸崖的絕境後才能展翅高飛。

孩子就在分離的那一刻,長大了,勇敢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這三件事清晰地劃分了我們與人相處時應保持的界限。

父母最成功的愛,不是把孩子留在身邊,而是對孩子放手,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獲得抵抗風雨的能力。

接受分離,就是當他想要自由時,你不會用金絲籠把他套牢;

堅持放手,就是當他遭遇坎坷時,你不會把壞結果一律承擔。

點亮【贊和在看】,讓孩子被愛滋養,不要為愛所傷。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小十點

即可免費收聽媽媽秘籍

-圖片來源-

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們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人越在低谷時,越要戒掉情緒
真正的高情商,是替別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