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1

近代有學者提出:佛教講「因果」,道教是吸收了佛教的這一教義後才形成的「報應」學說。其實不然,這說明其對中華傳統文化,尤其對「承、負」思想及「善、惡」這一歷史文化現象缺少研讀和探究。

華夏文化歷史悠久,人們對上天的敬畏及尊天法祖、宗祀儀禮、鬼神信仰可直溯至我國的遠古時期。如《尚書·堯典》說:

「肆類於上帝(上帝,指殷商及其之前指天神),禋於六宗(泛指各姓祖先),偏於群神。」

意指信仰諸神勝過祭祀自己的祖先。亦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均證明了這一時期的文化、歷史現象。

另外在《史記·封禪書》中也說:

「自禹(指上古之時,五帝當中的大禹)興而修社祀(指集體參加的祭祀大禮),郊社所從來尚矣(指這一禮儀從起始就盛行不已)」。

書中還指出:

漢初,「擁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諸布……諸逑之屬,百有餘廟」。

通過以上足以說明,在『道』文化及其神仙譜系中,於西漢之前就有了諸多的天神、地祗以及宮觀廟宇。

道教所講的「善、惡」觀念及「報、應」教義,源於殷時的「天人合一」思想。當時的人們就相信天神的意志是不可違的,它既能降福於人,也能降禍於人。只有做到尊天敬祖、行仁盡孝;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得到神靈的眷佑。春秋之時的《道德經》中也明確指出:「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所做的事情,符合「道」,就會有「好」的回報。相反,所行的不符合「道」,就一定會得到「不好」的回報。這個「善、惡」之報,就同如影隨形一樣。

因為「天道」是沒有貴賤之分的,親疏遠近的,完全是由本人所作、所感而至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第七十九章)。這一種報應是甚速的,而且是絲毫不爽的。「其事好還」(第三十章)。

2

到了西漢時期,著名儒學家董仲舒又結合「陰陽五行」理論和「天人合一」思想,創造了「天人感應」學說。

天人感應,就是說天地和人以及萬物都是相感相通的,相信人的所為能和天神相感、相應,並認為吉凶禍福及至歷史更替皆有定數。這一種感應,就像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樣。

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所講的「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以及長壽廣嗣、治病養生、災異祥瑞、善惡報應等「承負」思想,就是以此說明「善惡」和「報應」這一傳統教義的闡釋和發微。如說:

「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失之而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令後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

意思是,前人的過失由後人無辜來承受過責。亦即父債子還,先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想要健康、長壽和幸福,該經就此指出:「欲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凶害也」。

關於《感應篇》中的教義思想,在東晉著名道士葛洪的著述中,多有論及且立意高遠。如《抱朴子》中說:

「覽諸道戒,無不雲欲求長生者,必欲立善積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3

《太上感應篇》,是讓人們安貧樂道,知足抱朴,免生是非和忿爭。認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以此提出「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信條。要求人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為人處世,要貴有「平常心、慈悲心」。要廣行善舉,勿以善小無益而不為,也勿以惡小無損而為之。明曉「小善不積,無以成大德;小惡不止,終將成大錯」的道理。

故道祖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惡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

道教有這樣的一幅對聯來對照「善惡」和「因果」:

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

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

積善就如同「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則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因此,道祖告誡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個「善」與「惡」、「因」與「果」,就如同種瓜能長瓜,種豆能長豆一樣。

「感」與「應」的意思是:如心裡想著去行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吉神就已經有了感應;或心裡想著惡事,雖然還沒有去做,但凶神也就感應而至了。這就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真可謂,一念之差,不是天堂即是地獄啊。

《感應篇》中道教的「天人合一」、「承負」、「善惡」、「因果報應」教義,一脈相承,廣播華夏,深深地影響著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既激勵後人又警示來者,此書可謂「善書之王,經中之寶」。

據史料記載:宋真宗賜銀百萬,命工刊行(指印刷《太上感應篇》),之後大顯於世。明世宗亦作序頒發。清順治帝又多次撥銀刊印,並頒賜群臣,詔命天下,令人人效仿。

《太上感應篇》,其中心思想是太上(指道祖)說法開示,度化十方、普濟群生;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道教徒奉之、行之,視為珍寶,歷代儒、佛大家也多以《感應篇》作為其善惡報應,修身處世之法寶而加以廣泛註解和宣揚。

轉發分享 ? ?功德無量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轉發者及眾讀者···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自然|無為|玄德|清靜

「道教記」北京藥王廟服務號

致力於傳統國學及道學文化的復興、闡釋、傳播

修行人的心靈凈土,煉道者的法海梯航|開悟|增慧|止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四維空間和易經大有關聯,宇宙密碼皆暗藏其中,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今日白露!白露至、秋意濃,入秋養生要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