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養廢」一個孩子,就無底線地給他自由

「養廢」一個孩子,就無底線地給他自由

文 |安之默?·?主播?| 亞楠

來源:親子學樂(ID: kidsfund)

近日,網上曝出衡水中學2020年的入學通知書。

還是一如既往地細緻。

而引起我注意的,是這樣幾條「紀律要求」。

有網友在後面跟帖:

一點自由都沒有,連留什麼髮型都要管。」

可是,為什麼校規如此嚴格,仍然有很多家長對這個學校讚許有加?

因為,做了家長後才知道:不嚴格要求,孩子將來很難有出息。

自由,並不意味著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自由,從來都與規則相伴而行。

想要「養廢」一個孩子,就給他自由,無底線地給他自由。

自由過了度,人生的限度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

自由過了火,人生沒結果

一些父母總是認為,孩子的天性是要順從的、自由發揮的;這樣教育的孩子,未來是必定能夠成功的。

但縱容與溺愛下的快樂,往往是裹著蜜糖的砒霜。

短暫的甜蜜,需要付出無法估量的代價。

之前熱播的《小歡喜》中,很多人對「宋倩式母親」口誅筆伐。

誠然,宋倩對喬英子過於專制,她自以為的愛與關心,讓喬英子幾近窒息,甚至喊出了「我就是想要逃離你」的悲愴心聲。

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喬英子有今天的優秀,離不開宋倩的嚴格要求。

她的成績總是遙遙領先,她的目標可以輕輕鬆鬆就是「清華北大」,而且,即使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完全可以在頂尖的大學裡選擇。

這一切別人眼裡的「輕而易舉」,如果沒有宋倩,只能是一句空談。

宋倩的育兒方式,有利有弊。如果宋倩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逼」孩子努力的同時,多一些更柔和一些的溝通,喬英子的人生,會更加完美,而絕不會是平庸。

如果一切都隨著孩子的性子來呢?

追求自由,是每個人的天性。

對於孩子來說,玩玩具、看動畫、打遊戲,都比坐在書桌前學習有意思。

如果宋倩去除掉對這些活動的嚴格管束,喬英子就一定身心健康嗎?

我看未必。

之前12歲湖南少年弒母案,儘管已經過去了這麼久,聽起來依然讓人驚悸。

而面對媒體,弒母的少年竟輕描淡寫地說:「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是我媽。」

有人說他冷血,有人說他殘忍。

而透過他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小被教養在溺愛孩子的爺爺奶奶身邊,沒有約束,始終野蠻生長的孩子。

從未建立親密關係的母親,驟然而至的嚴格管束,與他曾經的自由散漫形成尖銳衝突,所以他舉起了手中的刀。

這,是心理情感缺失的結果,也是自由過度的悲劇。

曾經的逼迫與疼痛,

是今日安身立命的基礎

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過度的縱容,會讓孩子遊離在對與錯之間。

而在父母嚴格管理之下的孩子,或許有過痛苦的童年,但以後的人生,卻可能更順遂如意。

在《嚮往的生活》中,初為人母的Anglebaby,希望孩子才藝出眾,便問身邊的小提琴家劉憲華:

「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的?」

「對啊。」 劉憲華回答。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還是一直不想拉。」

「那你現在感謝你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劉憲華說這些的時候,眼裡是自豪的,充滿感激的。

是啊,如果沒有父母曾經的逼迫,或許現在賴以謀生、給他尊嚴的小提琴,就只能是夢裡的遺憾。

而著名鋼琴家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也曾說:

「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家長對孩子的嚴格管束和逼迫,何嘗不是對孩子的另一種負責?

給孩子自由多簡單啊。

孩子開心,家長省心。

不會有孩子寫作業時的雞飛狗跳,更不會有父母嚴格管教時的劍拔弩張。

只是,小時候可以這樣。

長大以後呢?還可以繼續隨心所欲嗎?

同學小琴性格豪爽,曾經是我班的班花。

她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玩兒,從來不愛學習。

小琴的智商很高,考試前隨便突擊一下,就能考到中上游。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高三魔鬼訓練剛開始,自由懶散慣了的她便跟父母宣戰。

她把自己鎖在房間里哭著鬧著不肯出來,告訴父母高三太苦了,再上學自己就瘋了,並說不上大學一樣可以過好這一生.....

父母膝下就她一個獨生女,對她疼愛有加,看她不願意考大學,再想想家境尚且還算好,便不想讓女兒那麼辛苦,就聽之任之,讓她輟學。

後來,我和同學們紛紛離開家念大學,而她的父母通過關係在家鄉給她找了工作。

這時,輪到她羨慕我們:「你們多好,能到大學裡玩兒......」

一別二十多年。

前幾個月,她突然在QQ上加我。

我這才知道,她開始利用業餘時間讀自考,想把大學文憑拿下來。

我問她:「都四十了還這麼大的求知慾啊?」

她沉默了半天,才說:

「我只是補齊之前欠下的功課。現在我才發現,曾經覺得壓抑的校園,枯燥的學習,原來是那麼珍貴。」

我沒來由地一陣心酸。

當年,憑她的資質,高三放手一搏,考上好大學原本不成問題。

可她偏偏要經歷這麼多年的曲折,才能重新回到課堂。

課是可以補,學也可以再上。

但是,中間失去的這麼多年的各種人生機會,荒廢過的光陰,受過的苦,上過的當,受過的騙,被改變的人生軌跡,如何去補?

最後,她話語中的懊惱刺痛了我:

「如果時光能倒流,多希望我父母當年對我狠點,自己能更努力點.....」

有人說,生活是公平的。

不吃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

而學習的苦,只有十幾年,可生活的苦,卻是一輩子。

當我們在生活里,碰了無數牆壁,走了無數彎路,還是走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才會明白:

過度的自由,會讓自己在某個時刻,再也沒有自由。

而曾經的逼迫,最終讓我們安身立命,在現實的世界裡,體面地活著。

告訴孩子,不吃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

越努力學習,越幸運。

十幾、二十幾歲是最好的增值期,那時候所學到的知識和本領,都會回報你,化作你對抗生活的鎧甲。

作家王小圈根據付出和回報兩個維度建立了一個坐標系:

高付出高回報:稱之為「正事」。

低付出低回報:稱之為「消遣」。

高付出低回報:稱之為「倒霉」。

低付出高回報:稱之為「幸運」。

倒霉事沒人願意做,幸運事可遇不可求。

我們主要說說正事和消遣。

高付出和高回報的「正事」有:

想得到名牌大學的入學通知書,需要付出多年的埋頭苦讀。

想得到高收入的職務,需要付出多年的職場拼搏,學習知識技能、懂得人際交往。

想得到博大精深的學識,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勤思考多看書。

低付出低回報的是「消遣」:

想得到殺伐決斷的快感,只需點開遊戲軟體。

想得到口舌之快,只需吃一頓豐盛大餐等等。

消遣只能讓人陷入死循環,逐漸麻木。

所以,多做「正事」,適當「消遣」,才會得到巨大的回報。

經濟學中有個「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只有通過學習讓自己變強,才能在面對生活的刁難時,披荊斬棘。

只有多吃學習的苦,才有資格享受生活的快樂與自由。

錢文忠教授曾經說過:

「教育的本質里,本來就包含著痛苦的成份,要說在教育里感受快樂,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快樂教育,教育是一項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的挑戰。

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需要適當的合理的管理。

過度的自由,只會讓他無視規則,丟棄責任,不懂承擔。

最後,荒廢自己的生命。

有懲罰就有抵觸,有規則就有疼痛。

而孩子,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不能」面前,約束自己的言行,剋制自己的慾望,端正自己的舉止,摒棄自己的不良。

然後,一路向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看懂三個字,受益一生
一個人靠不靠譜,就看這6個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