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探秘庫頁島:一年下雪八個月,當地人不敢聊原住民的話題

探秘庫頁島:一年下雪八個月,當地人不敢聊原住民的話題

在黑龍江阿穆爾河出海口東部,有個海島被中國人稱為庫頁島、日本人稱樺太島,而俄羅斯不僅拒絕承認以上兩個稱呼,反而將教科書和史書中的原住民記錄全數抹掉,堅持以薩哈林島稱之。

而這一切,直到我探秘庫頁島後才知道,當地多數人都不知道原住民是哪個民族,只有少部分人猜測是蒙古人或滿人。實際上,這兩個答案都是錯誤的。

清代文學家魏源在《聖武記》一書中曾記載:元朝期曾數次用兵招撫骨嵬、赫哲、鮮卑等庫頁島族,設「東征元帥府」隸屬遼陽中書省向元朝貢,元滅後庫頁島族領親抵明朝改設「衛所屯制(百戶長軍編)」,清朝時又以庫頁島的名義劃歸黑龍江普祿鄉管轄。在此期間,清廷為應對日本侵佔而發兵四百駐守庫頁島,1710年康熙皇帝派遣測量隊登島測繪地形以納入版圖,在三名耶穌會修士的見證下,測量隊在島上留下幾座滿文石碑。

由於俄版教科書和有關庫頁島的史書都被多次修改,當地人只能憑藉島上出土的文物和現有民族來猜測原住民,有人說是蒙古人,因為蒙古曾經統治偌大西伯利亞土地;也有人回答是滿人,理由是至今還有部分滿人在庫頁島生活。最離譜的是,居然還有人回答:「原住民可能是日本人,因為庫頁島最近一次爭議發生在俄羅斯跟日本之間。」

庫頁島的原住民能追溯至新時期時代,日本考古學家曾在島上發現石斧、陶器以及用於捕魚網的配重石等文物,南面阿尼灣曾經還出土過兩座阿伊努人古墓。而根據晉代古籍的記載,庫頁島原住民主要有骨嵬(阿伊努人)、尼夫赫族、赫哲族以及鄂倫春人,他們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經與中國沿海城市有貿易往來,島上出土的隋唐琉璃瓦和耳環以及遼金時期的銅鐘等等文物都是最直接的證據,這些別說與俄羅斯沒有關係,就算近在咫尺的日本歷史學家也不敢否認。

然而,在沙俄與清朝簽訂的兩項條約中,庫頁島與周邊上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都被割讓,此時的庫頁島從中俄爭議轉變為日俄爭議,俄國艦隊在此期間登島進行實際管轄,先後摧毀日本設立的稅所、倉庫以及寺廟等建築。

在此期間日俄也曾簽署「日本在島南、沙俄島北,互不侵犯」的《下田條約》,但這個條約實際上並沒有意義,雙方在此後近百年里多次衝突,直至二戰後蘇聯以三比一的絕對兵力優勢驅離所有人。日本《阿伊努人歷史》一書詳細記錄了當時的情形:1944年庫頁島約有40萬居民,日俄戰爭爆發時有10萬人被遣返日本,剩餘全部被送往蘇聯遠東地區。

蘇聯解體四年後,俄羅斯正式開始勘測庫頁島油氣以及礦產資源,目前已探明140億桶石油和2.7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2005年時,庫頁島替代莫斯科成為俄羅斯第一大外國投資城市,當時的失業率僅2%,人均收入是俄羅斯平均水平的1.9倍,於2015年正式對外開放旅遊。

臨出發前通過嚮導得知,庫頁島雖然資源多、植被繁密,但旅遊接待能力卻相對落後,全島面積72492平方公里,呈長條鋸齒形布局,島上有6座城鎮對外開放,最大城市是首府南薩哈林斯克。因此,性價比最高、最節省時間的路線是飛抵最北的奧卡鎮,一路往南可途經所有值得參觀的景點,最後在首府轉飛回程。

原本愉快的交流被最後幾句話打斷,正常情況下持有俄羅斯簽證可隨意出入庫頁島,但庫頁島海關會仔細詢問中國和日本遊客,一旦說出庫頁島和樺太島的名字就會被拒絕入境。

奧卡是21世紀初庫頁島最大的石油城市,曾經駐紮有上萬外國油企員工,俄羅斯回購石油企業股份後,奧卡從當初的「天之驕子」瞬間被降格為「小鎮」,如今居民也就一萬多,目測幾乎全是俄羅斯人。

奧卡機場有專門的中巴車發往中部亞歷山德羅夫以及南部首府,持旅遊簽證僅需支付一半車費(政府補貼),駛離機場後入目皆是蘇聯時期的公寓式建築,或許是上班時間,沿路很少看到市民身影。

第二站諾格利基是現在庫頁島最大油氣中心,約有10萬居民,在俄羅斯網路上的代稱是「油味村」,整座城市都蔓延著一股濃重的油氣味道。雖說諾格利基也有機場,但主要以小型10座飛機為主,且航班不多。

之所以選擇諾格利基停留一晚,是因為庫頁島火車線的始發站在這裡,火車站露天博物館至今還保留有日據時期的古董級列車,以及蘇聯最早研發的蒸汽動力火車頭。當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薩哈林民族博物館設在諾格利基,頗有意思的是,參觀期間詢問嚮導和博物館工作人員,他們都堅持認為原住民是滿族與蒙古族,館內典藏文物也全部是滿族與蒙古族所有。

諾格利基往南約300公里就是庫頁島最早的人類居住地--亞歷山德羅夫,日本統治期稱為亞港,是島上最大的煤炭開採區。蘇聯時期是「古拉格集中營」之一,巔峰期關押有3000多名來自各個加盟國的囚犯,著名作家安東·契訶夫就曾經被關押在這裡,寫下名著《庫頁島》不久就被禁止穿越,如今全球只有契訶夫博物館內有收藏這本書。可惜的是沒有公開參觀,工作人員甚至否認有這本書的存在。

亞歷山德羅夫人口約1.2萬,整座城市背靠「三兄弟雪山」面向韃靼海峽,在嚮導的帶領下嘗試攀登雪山尋找傳說中「集中營」囚犯挖的防空隧道,據說內部通道密密麻麻全長達20多公里。然而,剛爬到「三兄弟」腳下就遇到巡邏隊,被告知禁止拍攝也不允許參觀,最後在嚮導的解釋下才給我留了兩張照片。

前往首府的路上分布有不少小村莊,路過一棟廢棄廠房時得知,這座工廠曾經是日本時代的造紙廠,蘇聯接管後因缺乏相關技術與工人,導致這座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造紙廠被廢棄,如今淪為越野團的據點之一,幾乎每天都有自駕遊客在廢墟內露營。

造紙廠後山有個廢棄的火車軌道,也是日本人修建的,日俄戰爭時被俄國工兵潛入炸塌,如今是庫頁島戰爭博物館唯一的一個戶外參觀點。

首府南薩哈林是島上最大城市,最初是北海道阿伊努人的捕魚船避風港,二戰後被遣返日本時有一小部分遺漏,他們居住在城市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山林里,後被改稱為薩哈林阿伊努人。北面有條塔加斯河,是原住民之一的尼夫赫族居住地,他們選擇服從沙俄的安排被送往遠東,1990年後有部分尼夫赫人申請回到庫頁島,如今以畜牧和伐木為主要收入。

如果以遊客角度來說庫頁島,實際旅遊資源並沒有什麼亮點,至少與我之後去的「北方四島」相比是這樣的。最經常出現在網路和俄羅斯旅遊宣傳畫上的景點在最南角,也就是庫頁島最南端的一座燈塔,與日本北海道隔著拉佩魯斯海峽遙相呼應,最近距離僅40公里。

如果有日本簽證,建議從這裡乘坐日本人承運的渡輪直接去北海道稚內,每天一班船票5000日元,航程期間包兩餐,運氣好的話據說能看到鯨魚。當然,這點我表示懷疑,要知道日本人可是從未放棄捕殺鯨魚。

這座燈塔名為阿尼瓦燈塔,日本人修建時取名為亞庭灣海燈,戰敗後年久失修廢棄直至蘇聯重建。上個世紀80年代有閱讀過安東·契訶夫著作《庫頁島》的讀者對外表示,這個阿尼瓦燈塔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燈塔,也不為來往船隻引航,而是專為防止古拉格囚犯逃跑而設,被安東·契訶夫譽為「罪惡燈塔」。

古拉格廢棄後又轉變為軍事燈塔,專門監視日本漁船,一經發現就通知俄軍艦艇前往阻止,「罪惡燈塔」的名號一度被日本漁民「恨之入骨」。

在庫頁島旅行期間,所見遊客絕大部分都是俄羅斯人,大概從2017年開始,俄羅斯人前往庫頁島旅行可以享受65%-80%的「旅遊補助」,簡單說就是政府補貼讓俄羅斯人去庫頁島旅行,好拉動島內消費。

海灘邊認識了兩個來自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家庭,問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麼遠的海島,回答是:機票便宜,物價便宜,尤其是海鮮和魚籽。當我問到知不知道庫頁島原住民時,包括幾個嚮導和本地人在內的所有人都懵了,這才有了之前所說的各種不同的答案。

為了尋找更純正的原住民,我通過嚮導聯繫了一個阿伊努人漁民,在親眼目睹他們如何毫不費力就在近海捕捉到一大群漁獲後,我總算明白為什麼阿伊努人和尼夫赫人會繼續留在庫頁島,因為這裡的漁獲簡直多到數不勝數。

然而,這幾個漁民面對我的提問也回答不上來,支支吾吾的直到嚮導走開後才有個年輕人告訴我,他們不敢討論原住民的話題,因為俄羅斯教科書上沒有寫到的內容都是禁止閑聊的。

為了表達好客,漁民們邀請我品嘗他們的熏魚和紅魚子醬,還順帶參觀了阿伊努人製作熏魚的過程。在過去,阿伊努人奉行「一年下雪八個月」的氣候規律,每年都要製作大量便於儲存和運輸的熏魚,實際製作步驟也很簡單,將魚去除內臟後洗凈晾曬,待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後再放入專用木屋內懸掛,底部燃燒島上獨有的冷香木,釋放出的熱量和余煙會慢慢把魚肉熏製成干,整個過程大概要20-25天時間。

除了魚和魚子醬,庫頁島最受歡迎的應該是帝王蟹,早年間只有冬季才會捕撈帝王蟹,覆蓋面積從庫頁島一直到勘察加半島海域。隨著海空運輸業越來越發達,庫頁島漁民已經實現一年捕撈300天左右,其中大部分都被遊客吃掉,幾乎每個城市都設有專門的帝王蟹市場,可以買整隻也可以買半隻,現場吃或打包帶走都可以。

喜歡吃貝類海膽的遊客,直接去海灘礁石自己挖就可以,最常見是海虹和生蚝,幾乎可以說密密麻麻遍地都是。在日本福島事件之前,當地人都習慣生吃海膽和生蚝,但之後卻再也不敢,在嚮導的勸說下,我也放棄了生吃的念頭,乖乖的拿到烤爐上烤著吃。

最後一天嚮導安排了一個土著表演活動,跟著一群遊客參觀了所謂的滿族和蒙古文化表演,實際上,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演員扮演的,而且與真實的滿、蒙文化存在不少差異,比如蒙古人喜食風乾牛羊肉,但到了島上卻變成「祖傳的腌牛肉」,滿人使用的契丹文也被改成了俄語。

如果問庫頁島探秘之旅給我的最大印象,我只會回答兩個:失望。試想一下,連當地人都不知道或不敢說原住民的地方,還有什麼值得探秘的呢?

臨走當天庫頁島居然下了一場大雪,這與之前所查的天氣預報以及氣候資料都很不相符,最後還是嚮導給出了合理的解釋。原來,庫頁島的蘇聯氣象預測以韃靼海峽為主,但實際上大部分人口居住區更靠向鄂霍茨克海,而鄂霍茨克海的溫度比韃靼海峽要低很多,寒流變化也更加頻繁。

因此,庫頁島天氣預報在零度以上,但實際溫度經常低於-6℃,哪怕夏季也時有下雪,歷史上冬季最低溫度達到-54℃,積雪厚度超過3米都很常見,就連夏季的最低溫也有過-11℃,有旅行需求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在陌路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