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明代名醫王肯堂:風邪所致咽痛、口苦、便秘,這個良方或可一用

明代名醫王肯堂:風邪所致咽痛、口苦、便秘,這個良方或可一用

中醫學流傳數千年,當中湧現了許多名醫大家和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等等。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常見病種的變化,溫病學迅速發展,豐富了中醫學的理論和實踐,這段時期也有很多有名的醫家,如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等。

《中國醫學源流論》中曾這樣指出,「明清間諸醫,文辭優美者,當推黃坤載」,意思是說黃元御的醫著文采斐然,可讀性十分強。但「浩瀚精博者,當推王肯堂」。為什麼呢?王肯堂又字宇泰,所著《六科準繩》一百二十卷,集歷代醫說,為後學津梁,採摭繁富、條理分明,《四庫提要》稱其「博而不雜」,與李時珍《本草綱目》為中醫藥兩大淵藪。

《六科準繩》又名《證治準繩》,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是明清時期流傳很廣的醫學著作。在《證治準繩》中也記載了很多經典良方,比如通聖消毒散就是其中之一。

提到「通聖消毒散」,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識啊?也許有人會問,王肯堂的「通聖消毒散」和劉完素的「防風通聖散」有什麼區別呢?

劉完素的「防風通聖散」一共17味葯,而王肯堂的「通聖消毒散」一共21味葯,二者還真有一些聯繫,「通聖消毒散」是「防風通聖散」去掉薄荷、白朮兩味葯,加上木香、黃連、黃柏、牛蒡子、玄參、大青葉等中藥組成的。

據《證治準繩》記載,通聖消毒散全方由「防風、荊芥、連翹、赤芍藥、當歸須、黃芩(酒炒)、麻黃、梔子、木香、黃連(酒炒)、黃柏、石膏、滑石、大黃(生)、芒硝、牛蒡子、川芎、桔梗、元參、藍葉(即大青葉)、甘草(生)」等中藥組成,原書並無劑量,需要使用時,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使用時,用水煎服,再在起鍋前五分鐘左右加入薄荷葉共煎。

通聖消毒散是王肯堂為治時毒腫痛、表裡俱實者而設此方,在法理和用藥上有借鑒防風通聖散的,可以說是根據時病特點而對防風通聖散進行改良。

相較於防風通聖散而言,王肯堂多了木香、黃連、黃柏、牛蒡子、玄參、大青葉等葯,沒有使用白朮、薄荷,可以看出清熱之力較原方更強,使新方有祛風解表、瀉火通便的功效。

那麼,這個時毒腫痛、表裡俱實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原書並未詳盡敘寫,但我們根據防風通聖散所治之證可窺一斑。風熱邪氣表裡俱盛,在表使衛氣溫煦、開合失司而憎寒壯熱;火性炎上則襲陽位,可見頭目昏眩、目赤咽喉腮腫痛;

熱傷肺胃,一則肺氣鬱閉大腸傳導失常而大便秘結,二則損耗胃津而口苦咽干;蘊熱在內,可灼津煉液、灼傷血絡而有郁滯不通,於是可見小便短赤、瘡瘍腫毒、斑疹癮痧等。如此熱盛致表裡俱病,其舌當紅而苔黃或黃膩,其脈當洪或數而有力。

因表邪未解,里熱熾盛,全身癥狀明顯,所以應當表裡同治;又因熱結而上下氣機不暢,人當以通為順,所以要泄熱通腑以暢氣機。方中用防風、荊芥、麻黃、牛蒡子、薄荷辛散之力來解表透熱;連翹、三黃、石膏辛苦大寒,瀉火解毒,兩組葯可疏外邪、清里熱,達到表裡同治的目的。

硝黃通腑泄熱,梔子、滑石清利濕熱,四葯合用可導邪熱從二便而出。木香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川芎活血行氣;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兼以利咽,三葯可針對熱邪壅遏氣血之機,使腫消、痛減、斑退。

從方中有牛、薄、桔、草、大青等,可以推斷出此證咽喉腫痛的癥狀還挺明顯的。另外,我們還要時刻保持「警惕」,火熱之邪易傷陰耗氣,所用發表、苦寒、通下之葯也要耗損陰津正氣,所以方中配有當歸、赤芍、玄參來清涼滋陰養血,以甘草調和藥性。

雖然邪盛以祛邪為先、為要,但我們要明白用藥力來糾偏也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治療一定要留心正氣的盛衰,正氣不足時幫一把,正氣充足時一鼓作氣儘快拿下。

更重要的是,把握使用方葯的法理和時機,像此方如此多苦寒清熱之品,就不適於脾虛便溏、痰飲內停、陰虛火旺等證又稍有熱象的情況,如果用了確實就抓錯了主要矛盾,會事倍功半甚至使病情愈演愈烈。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徐長青,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喝,外能斂瘡生肌,內能生津止渴,你了解多少
尿酸升高,身體會有哪些異常?「1大2痛3多」,你需要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