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天價藝術家如何將一個騙子超市的「點子」賣出200萬

天價藝術家如何將一個騙子超市的「點子」賣出200萬

《國產藝術凌凌捌》是一部「偽紀錄片」

一場造夢之旅

打開快手

和我們一起做夢

國內的藝術究竟在搞什麼?

情緒美術館與快手聯合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對 8 位不同領域的「創藝人」展開追蹤,有「宇宙級文藝宅男」彭磊、「保定愛迪生」手工耿、「公開制假售假」的徐震、最讓人心動的建築師周遊、轉型中的段子手王左中右、唯一入圍安徒生國際插畫獎的中國畫家熊亮、用羊毛進行硬核創作的殷越和斜杠青年鼻祖喬小刀。

我們不只在片中呈現國產藝術的狀態,也用藝術家的第一視角和大家分享藝術的誕生過程,還插入進拍攝對象的藝術創作中。因此我們也把《國產藝術凌凌捌》稱作一部「偽紀錄片」,一場造夢之旅。打開快手,和我們一起做夢吧。

點擊觀看《國產藝術凌凌捌》預告片

01

第893夜

2016 年,在上海市愚園路 1386 號,極其普通的小區樓底下,一間紅綠配色的小超市悄然開張。

《徐震超市》,2016

超市裡的陳設、配置,與中國所有個人經營的便利商店都沒什麼兩樣,琳琅滿目的貨架、各種常見的消費品、真實的收銀機和收銀員。唯一不同的是,每一件商品里都只有空氣,這些空殼包裝還都以原價銷售。粗心的人可能直到拿起商品去收銀台結賬,看到小票上「此超市是一個藝術項目,其中售賣的商品都是空的,謝謝惠顧!」這行字,才會發現自己上當。

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豆瓣評分 8.6?分

這個名為「徐震超市」的騙局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徐震的藝術作品,2018 年甚至在香港蘇富比上拍出了 200 萬港幣的高價,徐震也因此被稱為「天價點子」藝術家。在彭磊與手工耿之後,《國產藝術凌凌捌》第三集我們看看從藝術圈誕生,又遊走於商業圈內的藝術家徐震。

02

徐震超市:一個天價的點子

徐震超市剛開業的時候,光顧最多的是弄堂里上了年紀的阿姨、大叔。徐震超市從外觀上看與正常的小超市沒有任何區別,中國超市設計中常見的紅綠配色、以商店老闆大名來「冠名」的命名方式,以及將小商店誇大為「超市」這一現象本身。弄堂鄰里們走進超市之前還十分高興,覺得家門口開了家小超市,很是方便。

因此當結完賬,打開商品包裝,發現裡面空空如也時,原本興奮的街坊鄰居便抑制不住憤怒。「徐震超市最大的特點是什麼?花錢,不給東西」面對採訪,愚園路一位大爺忍不住翻了個白眼。幾乎每天都有大爺、大媽守在徐震超市門口,不斷地跟他們強調自己買的水、食物是空的,要求退款,徐震超市一度被包圍,被認定是騙子。

不過在愚園路展出的一個月里,徐震認為這些衝突反而是有趣的,「可能現在的小孩買一個三塊錢的水,裡面是空的他也不會跟你急,但上一代人就會覺得急。」兩代人價值觀的差異給徐震帶來一種美妙感。《國產藝術凌凌捌》裡面,徐震超市再次出現在市中心一家大商場的地下,有人挑選了商品買走,有人則好奇這些道具是如何製作的。

「當我們在說我們這個作品反映了什麼的時候,其實所有的觀眾都是裡面的道具」,徐震認為超市是商業噪音的一個代表性物體,「它很重,讓你覺得很煩躁」,但徐震超市讓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超市的輕。

在紀錄片里,徐震自信地告訴我們,「我覺得一個創意肯定能拍出去的」。徐震超市也早在 2018 年就被以 200 萬港幣的高價拍走,買家並不能得到實體的藝術品,而是收到一張徐震簽發的《徐震超市》概念藝術作品 1/1 版證書,並有權委託重新建造《徐震超市》以及此概念的重新演示。這是亞洲地區首次嘗試拍賣藝術概念,且拍賣價不低,因此備受關注,也有所爭議,「天價點子藝術家」的名號落在了徐震頭上。

03

沒頂公司,藝術家「團伙作案」

不只是《徐震超市》這個天價點子,徐震很早就開始扯破藝術與商業之間的薄紗,讓自己的點子能賣出天價。在《國產藝術凌凌捌》里,我們用了不少篇幅與徐震探討他的「沒頂公司」,揭露藝術家如何「團伙作案」。

1996 年從上海工藝美校畢業,五年後徐震就參加了第 49 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這一年他才 24 歲,成為了國內最年輕的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參展藝術家。從 1999 年起,徐震就會跟很多藝術家朋友做各種各樣的展覽、項目,不僅是藝術合作,他認為很多項目也的確需要一大堆人各司其職共同完成才能落地,這讓他對團隊管理與藝術項目的結合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比翼藝術中心工作了近十年後,徐震在 2009 年成立了自己的「沒頂公司」。這是一個先有英文名「MadeIn company」,再取中文名的公司,「MadeIn」是從類似 made in China 的邏輯中尋來,中文的「沒頂」則既是音譯,也寓意「沒有頂,沒有邊界,沒有上限」。

從最初公司誕生,徐震就不願意限制藝術想像力,他們可以朝著任何方向去實驗。沒頂公司出品的內容只有兩個標準,一是有趣,二是有創意,每一次的創作都不是常規的,都有新的可能性。而且創造力並非徐震一人貢獻,在沒頂公司,面對新的創作需求,每個人都需要發揮創造力。

《NEW》,2014

4 米高的彩虹色佛像、二次元手辦形象與金屬雕塑組成的奇妙混搭,沒頂公司的創造力確實沒有邊界,至今,沒頂公司的藝術銷售已經超過了 3000 萬,雖然還不那麼「天價」,但不得不說這種商業藝術模式,徐震玩得十分成功。

平衡藝術和商業這件事在藝術圈裡一直有著極大的爭議,更別提一個藝術家跑去開公司賣自己的藝術。最初創辦沒頂公司時,徐震就沒少被議論,「一方面是大家覺得好像藝術應該是一種個人性的東西,另一方面很多我們之前合作的畫廊,或者說藝術商業的機構,會擔心你變成一個品牌是不是會影響他們的銷售結果。」

但徐震告訴我們,早在文藝復興時代,米開朗基羅就在採用工作坊式的創作模式,如同一個小型公司。沒頂公司剛成立的時候的確是爭議不少,幾年過後,也就漸漸沒人再激烈爭論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藝術家,尤其是年輕藝術家早已看到了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緊密聯繫。

04

徐震,也是一個品牌

2013 年,徐震還將自己的名字註冊成了一個商標。從個人藝術家到藝術公司,「用藝術賺大錢」這條路徐震走得底氣十足,他認為大眾中很多人其實並不需要藝術品,只是需要藝術的故事,需要藝術家「孤獨、凄慘」的故事來證明作品的偉大,「一旦藝術家跟錢產生關係,就會玷污藝術的純潔感」。但其實據調查,藝術史上賣得最貴的十位藝術家,有八位早在生前就已經登上拍賣價的頂峰了。

面對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係,他覺得兩者就像藝術與大眾,或藝術與任何其他東西。藝術需要被影響,需要在藝術史混亂的狀態下往外走一圈,增加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待。

「藝術被商業化」這件事也需要從結果上去看待,當商業成為讓藝術能被更多人看到的渠道時,被商業化其實是好的。與此同時,徐震也認為商業化是一種能力,「通過商業你掙到錢,或者說你通過掙到錢擴大規模,提高你的效率,去做更大更好的作品,這都是比較良性的。」曾有人批評徐震做了數量過多的作品,他反駁「不明白什麼叫數量正好」,他覺得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還有很多想法沒有實現。

徐震也否認自己在用商業的視角去創作,「我們只是把商業放在我們理解的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這個社會的一部分,就像你去寫生你看到的一棵樹、一片田野,商業只是一片田野或者一棵樹這樣的角色。」

《生者對死者無動於衷》,達明安·赫斯特

從作品的角度,你也確實不會看到他向商業妥協、迎合的地方。在《國產藝術凌凌捌》里,我們跟隨著徐震穿越 32 公里,運輸他要在市中心展覽的,重達 3 噸,花了 50 萬製作的巨大恐龍。第一眼看到這個裝在長方形玻璃柜子里的大傢伙,很難不與英國著名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那一系列泡在甲醛溶液里的作品產生聯想。

就當你覺得這個創意撞車得有點微妙的時候,徐震坦然承認確實是借用了赫斯特的藝術美學與作品光環。當年赫斯特那種將動物一分為二泡在標本缸里的作品出現的時候,很多藝術家都受其影響,去做一些既殘忍又酷的藝術創作。徐震並沒有否認這種藝術,但他用幾乎同樣方式開了個玩笑,把現在並不存在的恐龍放進標本缸里,借用藝術的一種誤解。

徐震將這個藝術創意稱為一個玩笑,和《徐震超市》里空空的商品一樣的玩笑。這種略帶戲謔的藝術手段幾乎在徐震的很多作品裡都有出現,他並沒有因為商業化而只去誇讚,他的藝術想法仍然是獨立的,對各種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批判與諷刺。徐震是一個品牌,也仍然還是一個真實的藝術家。

▲?點擊觀看《國產藝術凌凌捌》第三集

-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假期里拍照打卡,這裡有五個時髦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