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三星搶奪華為通信設備市場,拿下美國運營商大單,但競爭力仍受質疑

三星搶奪華為通信設備市場,拿下美國運營商大單,但競爭力仍受質疑

文|AI財經社 王燦

編輯|趙艷秋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10月8日,三星電子披露2020年第三季度初步業績報告,預計第三季度營業利潤12.3萬億韓元,同比大漲58%;營收66萬億韓元,同比增長6.5%。兩項指標均超出市場預期。

三星電子還未披露第三季度正式財報。有分析師認為三星營收大漲和華為晶元訂單量「超出預期」有關。為應對9月15日開啟的美國新一輪打壓,市傳華為在三季度內增加晶元訂單,潛在受益供應商包括聯發科、三星等。而根據2019年財報,晶元業務約貢獻了三星電子利潤的一半。

除此之外,三星電子獲得美國最大電信運營商Verizon的66億美元的移動通信設備訂單同樣不容小視。據報道,該訂單規模相當於三星電子2019年全年銷售額的3.4%,而且可能是三星移動通信設備業務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訂單。

目前尚不能確定該訂單是否會反映在三星電子三季報內,但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合作是三星在通信設備業務上的關鍵節點。在華為5G通信設備海外業務部分受制的情況下,三星拿下Verizon訂單是否意味著其正在爭奪華為通信設備市場,並可能邁入華為、愛立信、諾基亞所在的通信設備供應商第一梯隊?

三星爭奪美國運營商

「短期內,三星進入第一梯隊是比較難的」,Strategy Analytics研究總監楊光向AI財經社分析稱,同Verizon的訂單體現了三星的競爭力,「但未來還需要看三星在這一單中的交付情況。」此外,網路設備行業存在顯著的馬太效應,能否獲取更多客戶、實現規模效應是三星未來的關鍵。

此前,根據市場研究公司Dell"Oro的數據,2019年,在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中,華為以28%位列第一,其後是諾基亞(16%)、愛立信(14%)、中興通訊(10%)和思科(7%)。三星僅佔有該市場3%的份額。但三星近年來顯示出對該市場的野心,尤其是每一次通信技術轉換的節點,往往是新玩家崛起的良機。

經過數年積累,通信設備起家的華為已經在近些年打入三星腹地——手機和晶元領域,並在一些市場將三星擊敗。而手機和晶元曾佔優的三星,自然也期望打入華為的老行當,實現突破。

業內人士認為,三星拿下Verizon訂單是重要的一步。

雙方的合作是通信業內的大消息,但拿下訂單並非沒有預兆。「這是對三星不放棄的回報。」楊光稱。

從自身技術能力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三星已經開始了對網路設備投入研發。三星在技術上並不弱,而且從2G、3G、4G直到5G時代,始終在堅持研發。以5G技術為例,三星啟動研發和測試的時間較早。

據了解,在2009年4G還未商用時,三星已啟動了5G方面的研發。2014年,三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基於毫米波的5G高速移動測試,下載速率達到2Gbps。去年,三星中國研究院高級總監沈志春曾表示,三星可以為運營商網路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包括網路側的晶元、毫米波技術,最重要的器件是射頻晶元」。

這確實不假,AI財經社在去年初舉辦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也發現,三星重點展示了其5G端到端解決方案。? ? ? ? ?

在5G市場,有幾種不同的技術路線,其中美國主推毫米波技術。而重資投入毫米波在內的技術能力是三星邁入美國市場的關鍵。

為拓展市場,三星還積極加入由運營商巨頭建立的技術聯盟,這類聯盟旨在幫助運營商推行自建的5G標準。以Verizon為例,三星是Verizon建立的5G技術聯盟的重要成員。

2017年,三星參與了覆蓋美國11個地方的Verizon 5G固定無線測試,證明在雨、雪等環境條件下並未中斷服務。

2018年,三星加入Verizon的「5G住宅服務計劃」,Verizon選擇三星5G設備覆蓋Verizon在美的首個5G市場薩克拉門托。兩家公司在5G上的合作更加緊密。

最新消息是,Verizon正在與康寧和三星共同測試室內5G毫米波蜂窩站點,並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部署商用產品,如商用樓宇內毫米波解決方案。

在與三星大規模合作之前,根據摩根大通的一份報告,諾基亞是Verizon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但很顯然,因為諾基亞在5G上速度有些遲緩,促使Verizon要尋找其他替代供應商。而且,「對於任何新技術,運營商都會引入新的供應商以推動降低成本」,楊光分析稱。

雙方各取所需。對於三星來說,「美國市場對5G建設的要求較高」,Verizon的66億美元訂單是對其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一次背書。

拿下訂單易,吃下訂單難

雖然取得關鍵性訂單,但應對這種大規模交付對三星來說並不容易。「挑戰在於設備運輸、供應鏈管理、現場安裝以及後續的運維等」,楊光認為。

這將是對三星通信設備系統能力的一場大考。三星的交付能力或將直接影響其他客戶對其產品的信任程度。

從業務歷史上看,不可否認的是,自2G至5G,三星的網路設備商業化始終圍繞本土市場轉,而韓國市場規模有限。在目前的5G競爭中,三星的海外商業化市場拓展缺少規模化優勢。組織體系和交付運維需要時間。? ? ? ? ??? ? ? ? ? ?

業內人士對於三星通信設備業務的另一擔憂:設備供應商是大to B的生意,在銷售、市場邏輯上和to C的消費電子完全不同,三星能充分適應5G商業化的經營邏輯嗎?

一位通信行業資深人士向AI財經社表示,在21世紀前十年,三星曾參與聯通等國內運營商的基礎設施建設,但三星在中國市場並不成功,「因為三星的公司基因是更偏消費者市場的,這個很難改變;在華為之前,幾乎沒有公司同時做大終端業務和通信設備業務」。

該人士還提出,5G商用市場中各家企業技術差異化其實並沒有那麼大,「最多差一年至一年半」,如何談好商務條款,對於企業來說十分重要。那麼對於起步於終端的三星來說,能談好to B的大合同嗎?

與此同時,讓業界摸不準的還有三星電子在通信設備市場上 的決心。2018年,三星電子網路業務總裁兼主管Kim Youngky曾表示,到2020年,三星希望佔有至少20%的市場份額。但事實證明,三星的業務推進與目標相去甚遠。

特別是通信設備業務的營收在三星電子的大盤中尚且微薄。通信設備業務隸屬於三星IT與移動通信業務線。根據三星電子2020年二季度財報,IT與移動通信業務營收佔比約40%,卻僅貢獻了24%的營業利潤;從利潤率上看,不及包含存儲晶元的DS事業部。

還需要注意的是,IT與移動通信業務線超過95%的營收來自終端業務,財報中甚至沒有披露通信設備業務的營收情況。

三星將如何平衡終端和to B兩個邏輯完全不同的業務仍待時間考量。不過,三星方面曾多次表示,將為5G網路投資220億美元以擴大市場份額,抓住5G網路市場的目標似乎比較清晰。

此外,三星在全球市場的拓展戰略也值得關注。此前,三星在歐洲市場的積累極少,且當下的網路設備市場相對封閉,更換新設備商需要運營商付出相當的成本,也要求設備商從頭搭建服務體系。楊光認為,以三星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供應商或許有機會突破歐洲市場,但這需要一定時間的經營,包括和當地運營商建立信任關係,向其證明自己的產品和交付能力。

而在三星的另一陣地——印度,情況也正在變得複雜。三星此前依靠和印度信實工業旗下運營商Reliance Jio合作打開局面。不過,Reliance Jio是印度運營商中的「另類」,這家新起步的運營商通過首年免費服務吸引用戶入網,收費後每個用戶的ARPU值僅約20元人民幣。

對於運營商和設備供應商來說,較低的ARPU值將直接導致其利潤微薄甚至虧本。儘管三星方面曾表示在當地針對大量用戶場景進行了優化,盡量降低投資,「即使每個月只有20元人民幣的ARPU值依然可以盈利」。前述資深業內人士向AI財經社評價稱,「三星的通信設備業務通過印度市場走量、攤薄成本」,但這一策略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並不好說。

在複雜的環境下,三星似乎要抓住通信設備市場的機遇,但它在 當下面臨的困難也不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羽絨服暗戰:波司登5天賣1.85萬件,加拿大鵝加快中國開店
購物卡經濟學:有超市一年賺8743萬,巨額遺忘餘額滾成凈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