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我們生活的如此焦慮的深層原因

我們生活的如此焦慮的深層原因

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但這不能阻止人類對永恆的幻想——希望感情天長地久,希望事業千秋萬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幻想?正是被執著所蒙蔽。執著越深,由此而來的幻想就越多,依賴就越多。有了依賴,自然會有依賴得不到滿足時的失落,進而還會引發焦慮、緊張、痛苦等負面情緒。

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六祖壇經》

節選自《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

解脫是當務之急

濟群法師:佛法的整個教理都是為解脫服務的。現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躁動,各種情緒在內心波瀾起伏,讓人不能自主,甚至失去休息的能力。因為人們的快樂來自慾望,而慾望是充滿渴求、永無止境的,這就使人疲於奔命。當那麼多現代化設備把我們從瑣碎的工作和家務中解放出來,我們輕鬆了嗎?恰恰相反,我們更累了,壓力更大了。所以說,沒有一個人不需要解脫,不想要解脫。

周國平:確實如此,現代人非常忙碌,但並不幸福,普遍缺乏安全感。

濟群法師為什麼普遍缺乏安全感?就是因為我們的貪著太多。當你對某個東西過分在乎時,它就會成為你生命的支撐。一旦失去這個支撐,就變得無所適從,難以平衡。而當這個支撐是唯一的,甚至會讓人徹底垮掉。

周國平:如果只是向外尋求人生的支撐點,這個結果幾乎是必然的。人必須有內在的支撐點,才會真正有力量。

濟群法師:從佛法角度來說,生命本身是自足的,完整而獨立的。只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己,所以才要向外尋求支撐。但任何外在支撐都是無常的,不可靠的。如果對某個東西過分執著,它的任何一點變化,都會讓我們為之歡喜為之憂。

周國平:人必須有內在的支撐,有對人生的正確認識和信念,才能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濟群法師:其實我們都知道,世間沒有什麼是永恆的,但這不能阻止人類對永恆的幻想——希望感情天長地久,希望事業千秋萬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幻想?正是被執著所蒙蔽。執著越深,由此而來的幻想就越多,依賴就越多。有了依賴,自然會有依賴得不到滿足時的失落,進而還會引發焦慮、緊張、痛苦等負面情緒。比如現代人都依賴手機,一旦手機丟了,或是沒帶在身邊,就會緊張焦躁,甚至坐立不安。這不是手機的問題,而是依賴的問題。

周國平:手機控,各種各樣的控,對外在東西的依賴越多,就越是被控。事實上,那些為財產、權力、地位、名聲而活著的人是最不自由的。

濟群法師:所以現代人都活得很累。可問題是,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時間,又要用各種娛樂把它塞得滿滿的,最後把自己玩得筋疲力盡。

周國平:現代人的確連休息的能力也沒有了。

濟群法師:解脫就是徹底的休息。當我們通過禪修平息內心所有躁動之後,就能證得空性智慧。安住於空性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生命內在的安靜和喜悅。這種來自空性的喜悅是純粹的,不夾雜任何痛苦。

周國平:不但芸芸眾生,而且哲學家也需要解脫。我看佛經里說,有的人苦思宇宙和人生的問題,尋求終極的答案,可是如果說在答案沒有找到之前就不能修道,那就誰也沒有修得道死亡即已來臨。這說的其實就是哲學家,或者有哲學性苦惱的人。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

濟群法師:佛經里還打了一個比方。有個人被毒箭射傷了,親友急著要請醫生給他治療,這人卻說:「等一下,我要知道射這支箭的人是男是女,什麼出身,弓、弦、箭是什麼材料做的。在這些問題沒有完全弄明白以前,不可拔箭。」那麼結果會怎麼樣呢?不用說,在這些問題還沒弄明白之前,一定毒發身亡了。

周國平:所以,修道和解脫是當務之急,不能等終極問題解決之後再進行。事實上,很可能正是在修道和解脫的過程中,終極問題得到了解決,不一定是找到了答案,根據佛法的精神,應該是擺脫了對終極問題的困惑和執著。

2. 點亮智慧,照破無明

濟群法師:印度所有宗教普遍認為,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無明、慾望、貪著和錯誤想法。

周國平:佛教也一樣吧?

濟群法師:有相通之處,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無明是痛苦的根源。那什麼才是智慧的認識?雖然你認識到無明的過患,但你建立起來的認識,可能還是屬於無明的範疇,只不過自己以為是正確的。

周國平:障礙在哪裡?

濟群法師:障礙有兩種,一是所知障,一是煩惱障。為什麼我們不能正確認識真理?就來自認識上的障礙,其根源在於生命內在的無明。佛法認為,每個生命既有覺醒的力量,也有原始的蒙昧,即無始無明,根本無明。

周國平:這個根本無明是不是人與世界固有的關係造成的,這種關係必然導致某種執著?

濟群法師:還說不上執著,它是迷惑生命產生的根源。因為有無始無明,使我們看不清生命的真相,也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所以它是認知的障礙。因為這種障礙,就會導致錯誤認識,進一步發展出煩惱。在佛法修行過程中,必須不斷消除這兩種障礙。當二障徹底消除之後,生命才能達到完整的覺醒。就像天上的月亮,我們有時看到的是半個,有時看到的是小半個,有時甚至完全看不到。不是月亮在變化,而是它被不同程度地遮蔽了。修行,就是不斷消除遮蔽的過程。

周國平:我以前以為,無明是一種人生不覺悟的狀態,不知道還有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的根源是什麼?

濟群法師:哲學喜歡追問第一因,追問最初是怎麼產生的,而佛法認為,無明是無始的存在。生命有兩個面向。西方哲學說「人有魔性,也有神性」;中國哲學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也說「人與禽獸相異幾希」。而佛法認為,人有明和無明兩面。明是代表覺醒的狀態,無明是代表迷惑的狀態。當你沒有體認到智慧時,生命是處在迷惑的狀態;一旦體認到智慧,就進入覺醒的狀態。就像光明和黑暗,光明出現時,黑暗就消失了。每個生命內在都有一盞智慧明燈,當這盞燈被點亮,無明當下就不存在了。當周邊環境一片漆黑時,我們可能對這個環境有很多想像,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回事。這種想像會讓我們產生種種煩惱,落入這樣那樣的情緒,痛苦不堪。一旦光明出現,我們才會看到人生真相,看到世間真相,煩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周國平:我本來以為,無明是由我執和法執而來。

濟群法師:無明是產生我執和法執的。

周國平:這點我就不明白了,如果說生命中原本就有無明的話,那就很難去掉。

濟群法師:在佛法看來,無明雖然是無始以來的存在,是生命中本來就有的,但這種存在是沒有根的,是虛幻的存在,而智慧才是本質的存在。所以,一旦本質的存在彰顯作用時,就會照破這種虛幻的存在。

周國平:請你具體描述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濟群法師:當心陷入一個念頭時,這個念頭會成為你的一切,完全控制著你。一旦你能體認到心就像虛空一樣,那麼,所有情緒不過是虛空中來來去去的雲彩。不管念頭是來還是去,是生還是滅,對你來說就沒什麼了。你看到念頭的一切變化,但心是如如不動的。事實上,虛空才是心的本來狀態,它是無限、圓滿而自足的。只是因為我們的錯誤觀念和設定,才使它變得狹隘扭曲。

周國平:如果說無明是蒙昧造成的,根源在認識,那麼問題就在於改變認識。

濟群法師:因為無明,所以導致我們在認識上有迷惑。就像眼前有一層濃霧,使我們什麼都看不清楚。

周國平:那麼,無明就是人的心靈還沒有被智慧照亮的一種狀態。

濟群法師:其實,我們現在都處在無明的狀態。人的內心時時有各種情緒產生,使我們不知不覺地為其左右。在此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內心狀態並不清晰,甚至在想要改變現狀時,也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無明狀態。

周國平:不知不覺就是一種無思考的狀態。

濟群法師:不知不覺是有意識的,不是沒有意識,只是缺少對自我的覺察力。

周國平:沒有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思考。

濟群法師:就像一潭水,當它在渾濁的狀態,我們沒法看清其中究竟有些什麼。只有當水沉澱下來,才會變得清明透徹,其中再出現什麼,就一覽無餘了。心也是一樣,當我們躁動不安時,就像渾濁的水。這就需要通過禪修讓心沉澱下來,才能看清每個起心動念。

周國平:渾濁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干擾,排除外界的干擾,就可以沉澱下來。這的確不僅僅是一個認識行為。接下來,對業已沉澱下來的心念進行觀察,可以說是內省,是特殊的認識行為。

濟群法師: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這是源於「知」的差別。在佛教中,對「知」有兩種不同看法,既有「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的讚譽,也有「知之一字,眾禍之根」的批判。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知」包括正知和不正知兩種。所謂正知,又可分為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指正確的認知;第二個層次,是通過禪修開發內在智慧,使心具有鏡子般的覺照力,對內在的任何變化清清楚楚;第三個層次,是佛陀的正遍知,又叫大圓鏡智,如實了知宇宙人生的一切。平常的人,心都處在不正知的狀態。因為失去正知,就會產生妄知,即錯誤認知。

周國平:缺少正知,是因為失去,還是原本就沒有?

濟群法師:原來有。《六祖壇經》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周國平:每個人原來都有?

濟群法師:每個人原來都有。佛法認為,人人都有覺悟潛質,但要通過修行開發出來。換言之,這個寶藏是人人具足的,但能否開發出來,取決於每個人自己。

周國平老師視頻號更新啦~

本期的主題是:女孩不要把全部幸福寄托在婚姻上

大家快去關注評論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林語堂:你不能以貌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