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學家縱論經濟轉型,「十四五」重中之重將是什麼

經濟學家縱論經濟轉型,「十四五」重中之重將是什麼

黃群慧、張燕生、陳詩一、巴曙松、李佐軍、徐長生等經濟學家31日齊聚華中科技大學,縱論雙循環新格局與中國經濟轉型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慧群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

從實體經濟角度看,全球經濟將更加脆弱,基於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和調整;從金融角度看,全球債務再創新高已成定局,國際治理領域的不確定性更明顯,特別是二戰後所搭建的WTO、IMF、世行等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可能會發生很大變化;從社會領域來看,社會分配呈現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從技術因素來看,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正加速新工業革命的「革命」效果。

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要形成新的發展格局,就需要有新的經濟發展戰略。上述經濟學家一致認為,這一新的經濟戰略就是「從低成本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轉變為高質量創新導向的工業化戰略」,並將要素市場改革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中之重,讓所有企業平等獲得稀缺生產要素。

投資新引擎

黃慧群說,過去30年,中國積极參与到基於價值鏈分工的全球化,並廣泛布局了產業鏈和供應鏈,但總體上屬於低成本和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這一戰略在獲得貿易利益、規模經濟的同時,也存在外資依存度過高、關鍵核心技術受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壓力巨大等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徐長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三大投資——製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投資都遇到了瓶頸制約,增速明顯下降,外資佔總投資之比也持續下降,致使2015年以來總投資增速降至10%以下,2019年更是降至5%,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弱。只有投資年增長率恢復到10%以上,中國的內需擴大、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才有動力。

「新的投資引擎將來自研發和技術進步(創新)投資,包括RD(研發)投資、新基建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以及傳統和現有主導產業的更新改造投資等。」徐長生說,只有該類投資佔比越來越高並成為投資增長的第一引擎,我國產業才能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為主升級到技術密集型為主,高質量發展才有最重要的動力。

工信部《「工業四基」發展目錄(2016~2020)》顯示,我國在信息技術、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領域存在682項產業基礎「短板」,既包括287項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短板,也包括268項關鍵基礎材料短板,還包括81項先進基礎工藝短板和46項行業技術基礎短板。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資深研究員張燕生表示,0到1的原始創新、1到10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10到N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這些創新都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支撐,必須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最近5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正逐年提高,研發經費由2015年的14169.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2143.6億元,增長率從2015年的8.9%增至2019年的12.5%,但RD投入佔GDP比重僅5%左右。

如何抓住創新這一「牛鼻子」,破解「卡脖子」技術,進一步提高RD投入佔比?張燕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要解決體制機制的問題,讓科學家做科學研究不受干擾,讓工程師做技術發明不受干擾,讓企業家做技術轉化不受干擾;其次是生產系統,讓全球的創新願意參與到我國的生態、延伸創新活動;此外,必須加強基礎研究,我們的短板是開發試驗投入增長快,應用基礎增長平緩,去年我國基礎研究占研發經費總投入的比例第一次超過6%,但仍比美國低12個百分點。

要素市場改革

如何暢通國內大循環,根本還在於要素市場的改革。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陳詩一表示, 「十三五」如果說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那麼「十四五」肯定會將要素市場的改革作為重中之重。

陳詩一說,要素市場改革是讓企業迸發活力的重要保障。只有要素在企業間合理流動了,才能釋放錯配的資源,形成要素錯配的糾正機制,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效率,實現優化組合,進而打破長期以來扭曲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這其中,如何讓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能夠平等獲得稀缺的生產要素尤為重要」。

要素市場改革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陳詩一認為,首先,政府要在完善要素定價機制、運行機制和竟爭機制上發揮重要。健全要素交易規則,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增強要素應急配置能力。同時,明確政府和市場在要素市場上的作用邊界,做到放活與管好有機結合,避免政府對要素的直接配置。

其次,政府需要針對不同要素分類施策。一方面要從整體上擴大要素市場配置範圍,加快要素市場發展。另一方面也要根據不同要素的屬性和市場化程度差異,分類施策,比如勞動、資本、能源、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都要根據各自存在的問題精準施策。

此外,張燕生和陳詩一都提到,目前,我國的市場和技術比較依賴歐美,能源和資源依賴中東和亞非拉,下一步的問題是東亞生產網路如何能夠做到需求東移、供給東移、創新東移、服務東移、資本東移,構建一個東亞合作的新格局。

陳詩一說,利用亞洲區域的貿易優勢,推動亞洲自貿區建設,夯實亞洲貿易網路和產業鏈,我國就可以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社論:以創新助力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解碼浙江數字鄉村試點:政府搭台、銀行敲鼓、村民村企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