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現在的孩子,沒有家長群就考不上大學了嗎?

現在的孩子,沒有家長群就考不上大學了嗎?

這兩天,江蘇一個家長因為「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登上了熱搜。

他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

「我那麼有時間接收群消息,我不會自己教嗎?」

「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忙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

「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這段話,迅速引起了大部分家長的共鳴。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群已經變成了「壓力群」,不論你的社會身份是什麼,只要進了家長群,就只有一個身份,某某同學的家長。

這個家長,不敢屏蔽家長群,生怕錯過了老師的通知。

這個家長,即使加班到深夜,回家也得檢查作業,修改作文。

這個家長,得有一定「文采」,不能只跟著說「老師辛苦了」,一不小心複製錯了就很尷尬。

這個家長,還得記性好,哪個老師過生日了,要送上祝福,「春蠶到死絲方盡」這種太小兒科,最好能自己作詩。

有的老師還深諳PUA之道。

「你配合我們工作,我們才會更加在意你家孩子。」

「你當家長不對孩子負責,想全部指望老師嗎?」

你覺得,為了孩子,我忍,我忍還不行嗎。

這時,老師在家長群里突然@了你,因為一個標點符號,你成了不負責任的父母。

作為懲罰,你可能得和孩子一起罰站半天,如果你不來的話,那你的孩子罰站三天。

終於,996和尾款沒能壓垮的打工人,最後在家長群里崩潰了。

崩潰都不足以形容現在的家長——因為大多數家長,甚至不敢崩潰,他們害怕一旦和老師「杠」上,自己的孩子會被區別對待。

如果孩子「天資」不夠,那就只能「工資」來湊。

前段時間,杭州劉女士花1288元給自己孩子報了9節課的跳繩培訓班,因為學校要求一年級學生跳繩一分鐘要達到140下。

結果一節課還沒上,孩子突然學會了。

很多網友覺得,跳繩班這玩意兒不是赤裸裸的智商稅嗎?

只有當家長的才能理解,這才哪兒到哪兒,「不要看別人報班很可笑,輪到自己的時候就知道教小孩不是那麼簡單。」

既要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也要有能力支付孩子進步,這屆家長實在是太難了。

不禁想到,以前我們沒有家長群,也很少報各種補習班,不也都過來了嗎?

是現在孩子太金貴,還是這屆家長太抓馬,又或者是,這屆老師不行?

1

不排除個別老師的「懶惰」和不負責任,但對大部分合格的老師來說,他們也很不容易。

有老師抱怨,自從有了家長群,感覺每天都是家長會。

群里剛剛發出一條學校的通知,下面就是一連串「轟炸式」回復,就像周末的工作群里,突然冒出來上百條紅色未讀消息,想想就覺得腦殼痛。

一個幼兒園老師說過,自己每天至少要往群里發10個短視頻,因為總有家長想看看,自己孩子現在玩得怎麼樣。

有的家長,「手」伸得特別長,密切關注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同學之間鬧彆扭、調座位都得過問。

有的家長,喜歡自己輔導孩子功課,問題是,我們以前學的那一套,現在可能已經不適用了。

比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以前我們讀的是「cuī」,現在讀「shuāi」,「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以前讀「xiá」,現在讀「xié」…同樣的一句詩,老師這樣教,家長那樣教,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困惑,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更別提群里那些令人尷尬到腳趾摳地的「恭維」了——有的甚至已經誇張到,讓人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有人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定個規矩,家長群只允許老師發通知,禁止家長發言。

這有一來,老師負責教學、批改作業,家長負責監陪伴,分清家庭和學校的邊界,雙方各司其職,誰也不賴誰。

和我們那個年代一樣,老師和家長互不相識,大家不也都考上大學了?

說這話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現在中小學教育的現狀。

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小學應該是晚上6:00放學,回家正好可以看央視的「大風車」欄目,《鴨子偵探》、《藍皮鼠和大臉貓》、《小糊塗神》都是那會兒看完的。

上中學之後,很多地方向衡水中學學習,開始有早晚自習,早自習大概是7:30,晚自習結束後是晚上9:00-9:30,到家基本在10點以後。

到了高三衝刺階段,甚至沒有周末,只能每隔兩周休息一天。

你算算這時間,一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基本都在學校。

如今想來,我對那個時候最深的記憶,只有餓和困,每天除了學習,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去學校門口拍張大頭貼。

當然,這樣的教育方式,後來被認為是「填鴨式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是沒有感情的「小鎮做題家」。

再後來就是轟轟烈烈的減負熱潮,減少課外作業,老師不能開補習班,學生不許留級,禁止公布成績及排名,小學1-2年級每學期考試不得超過一次…

具體到每個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規定,但大體而言,學生放學越來越早,作業越來越少。

但學校又要求老師必須出成績,成績和老師的獎金、評級直接掛鉤,你問問哪個學校敢說,我們是快樂教育,不看成績,你看哪個高中最顯眼的地方,放的不是當年的升學率統計。

學習時間短,課下作業少,除非現在的孩子各個都是天才,不然成績憑什麼比自己爹媽當年文山題海來的強?

老師也為難,課堂上能講的東西太少了,只能布置成課下作業,希望家長能輔導一下,跟上進度。

可能作為家長,你很佛系,打工辛苦一天,很難再騰出時間輔導孩子。

但大部分家長,可比你狼性多了。

2

對很多家長來說,「戰爭」是從三年級開始的。

一、二年級不考試,三年級就有了「明碼實價」的分數,隨之而來的小升初、重點高中、重點大學…幾乎是一條越走越窄的獨木橋。

為了讓孩子擠上獨木橋,那些在學校里減掉的「負」,變成了課外輔導班的「正」。

數據顯示,自2014年起,中國教育市場的規模與增速節節攀升,2018年K12(學前至高中的基礎教育)課外培訓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

我國K12課外培訓市場規模及增速

這兩年伴隨著線上教育的興起,K12的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也將超過千億。

每個孩子,平均要報3-5個培訓班,學外語,學編程,學奧數,學書法…據統計,2019年上海靜安區,從孩子出生到初中畢業,家庭平均總投入接近84萬元,其中教育投入超過51萬元,閔行區家長平均投入76.31萬,其中教育投入52萬元。

十年前,培養一個孩子可能只需要10萬,現在則需要50萬。

而這,只是一個平均數。

海淀區的家長應該更有同感。

每一個海淀媽媽都是開掛式的存在,她們花費近千萬元,買一套幾十平米的學區房,辭去工作,從孩子小學開始做「全職陪讀」,只是為了讓自家孩子能夠早日拿到「清北」的入場券。

從娘胎開始抓教育的順義媽媽們,站在鄙視鏈最頂端。

順義媽媽往往身價不菲,她們之中80%的人英語口語不成問題,其中也不乏哈佛、耶魯的名校畢業生、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管,但她們的KPI是「培養一個精英孩子」——有孩子兩個月大就開始學游泳了,面試貴族幼兒園,請高級外教,聽交響樂,買古董鋼琴,學馬術,參與公益,上國際學校……按照精英的模式,再造一個未來的精英。

這群早已行動起來的家長,被稱為「雞娃」家長,焦慮攜裹著這些家長,他們如打了雞血般向前沖,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試想一下,當別人家的孩子會說三國語言,能將π背到小數點後10位,你還能佛系地告訴你的孩子「不要緊,慢慢來」嗎?

我知道很多人反對「教育內卷化」,支持素質教育,我這樣說,可能會有人覺得我在製造焦慮,但在當下,只有這樣「拼」,才能保證教育的公平,才能讓你的孩子,和那些精英的孩子,有機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當然,現在的年輕人已經「用腳投票」,做出了他們的選擇——

組成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往往會掏空「6個錢包」,面對高昂的教育成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了。

3

雖然人人都是打工人,但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上人。

實話實話,現在實現階層躍遷的唯一方法,依然是學習。

儘管這條上升通道也在逐漸收緊,但努力學習,依然是現在唯一的希望。

不是說我們那個時代的「填鴨式教育」就是對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問題是,快樂的童年,無法保證快樂的成年。

全民素質教育,能保證教育公平嗎?

我在B站看過一個《素質教育?減負會讓我們失去什麼?》的視頻,裡面講到,素質教育沒問題,美國人提倡快樂教育,美國的科技照樣世界第一。

美國的公立學校,的確實行快樂教育,沒有繁重的課外作業,沒有嚴厲的升學考試,下午早早放學,大部分的孩子會去打籃球,而華人的孩子,則會去補習班。

結果就是第一代華人可能還在端盤子,第二代華人就可能成為精英。

剩下的人,精英家庭的孩子,依然是精英,底層家庭的孩子,依然是底層。

那為什麼美國的科技那麼強?

因為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其基礎的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有大量的科技移民,所以他不用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培養紮實的基礎教育。

這就導致美國人產生了一個簡單而固定的階層分化:高福利下的廢物和精英中的精英。

這就意味著,在一個高喊「人人平等,自由流動」的國家,實際上在中學畢業之後,你的社會地位,基本上已經無法流動了。

當然,這個階層分化,並不是牢不可破的。

你大可以通過打球,通過音樂,通過藝術來實現階層跨越,這就是「美國夢」的魅力。

但真的能通過藝術、通過體育出人頭地的,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有幾個?

前幾天,體育成績納入中考,並且比重將逐漸提高的新聞,再次引發大家的熱議。

而在不就的將來,音樂、美術也將納入中考成績。

可以說,這是一次巨大的變革,其初心是為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保證孩子們能夠全面發展,但我想,這些「藝術化」的課程,很大程度上考驗的,是一個孩子的天分,一個家庭的財力,而不是一個人的基礎教育水平。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如果只是粗暴地將這些藝術課和基礎學科畫上等號,會給一部分人更大的「暗箱操作」的機會。

這樣的公平,其實最不公平。

一位人大委員曾經問過一句話,素質教育,為什麼要考音樂、美術,而不是考種地、插秧呢?

尾聲

我有一個今年剛剛升二年級的小外甥,曾經問過一個問題:

小姨,我什麼時候才能像你一樣不用讀書啊?

我原來以為,9歲的年級,正是無憂無慮、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級,但他眼裡要的世界,是每天背一首晦澀的古詩,每天寫一篇流水賬的日記,每天掰著指頭算兩位數加減法,每天坐在教室里,待滿幾個小時。

我告訴他,有一句話叫「人生憂患識字始」,你以後要面對的困難,還有很多很多。

他大概聽不懂我在說什麼,眼前只希望我能把手機借他,這樣就可以用計算器,算出習題冊上那些複雜的加減法。

可能再過幾年他才會知道,還有更複雜的乘除運算,更令人崩潰的立體幾何,還有翻開就如同天書一般的高等數學,在等著他。

或者還有另外一種,更加兇險的人生。

我不奢望他能通過讀書一朝變成精英,但我希望,讀書起碼能給他帶去一種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

所以,我跟他說,你只能學習,並且還要學習很長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玩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乞討辦學,拯救一代人,為何還有人質疑她?
中美晶元戰爭新篇章:中芯突破,台積電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