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什麼是屍解,談談道教中關於「屍解」信仰

什麼是屍解,談談道教中關於「屍解」信仰

屍解作為秦漢時期比較獨特的一種神仙方術,是在先秦時期靈魂觀念與死後復生觀念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抱朴子》云:「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雲笈七籤》雲「夫屍解者,屍形之化也,本真之煉蛻也,軀質遁變也。」

它是中國本土的死亡觀念和成仙思想,表現為人死雖屍化,又能復活的道教信仰。「屍解」觀念在道教「太陰鍊形」中表現地尤為深刻。

道教」屍解」信仰的起源

長沙馬王堆墓帛畫:蓬萊仙藥、太陰鍊形

在秦漢時期眾多神仙方術中,人們往往對服食、行氣、導引、房中等關注較多。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只提到三種養生之術:「古之仙道,大別為三,行氣、藥餌、寶精,三者而已也。」

其中大多是長壽延命的方術,屍解作為秦漢時期比較獨特的一種神仙方術,卻很少受到關注。《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

這裡的「化去不死」按照葛洪《抱朴子》中「今少君必屍解者也」的理解其實就是指屍解。

在西漢時期,「屍解」思想其實已普遍流行。「屍解」與人死而太陰鍊形的觀念尤為關切。《真誥》卷四「運象篇第四」對「太陰鍊形」解釋道:若其人暫死,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脈散者,而猶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太神內閉。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

當生之時,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復質成形,乃勝於昔未死之容也。真人鍊形於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

可以說,屍解是在融合先秦時期靈魂觀念與死後復生觀念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神仙思想,兩漢墓葬中保存著大量以死為屍解而「暫過太陰」、繼而得神葯而升仙的「太陰鍊形」信仰。

漢墓呈現的死後世界,充斥著樂舞宴飲的歡樂氣氛

在道教經典文獻《老子想爾注》中的註解中,也有「屍解」的現象。如註解「沒身不殆」云:「太陰道積,練形之官也。世有不可處,賢者避去,托死過太陰中;而復一邊生像,沒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積善行,死便真死,屬地官去也。」

又註解「死而不亡者壽」云:「道人行備,道神歸之,避世托死過太陰中,復生去為不亡,故壽也。俗人無善功,死者屬地官,便為亡矣。」

饒宗頤先生在《老子想爾注校證》中解釋說,這種方術實即《真誥》卷四所載之屍解。魏晉南北朝時出現《水仙經》《屍解經》等文獻,總結了以往的屍解思想,並吸收發展了一些新鮮因素。

道教「屍解」的方式和分類

《雲笈七籤》云:「真人曰:凡屍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可見「屍解」的方式有多種,其中包括劍解、仗解、水解、火解、兵解、葯解等。以火解舉例來說,《列仙傳》記載:「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葬於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焉。」

又「嘯父者,冀州人也。少在西周市上補履,數十年人不知也。後奇其不老,好事者造求其術,不能得也。唯梁母得其作火法。臨上三亮,上與梁母別列數十火而升西,西邑多奉祀之。」

《列仙傳》中提到封子,是黃帝的廚師,善於用火,能出五色煙,後用火自焚,其身體雖燒為灰燼,但其又可隨煙氣上下,就像是還有其身形。第二例則是嘯父,與梁母作火而西升。這些均是火解成仙之實例。

葛洪對神仙因不同的成仙方式而有過分類:「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而屍解中又有高低等級的區別,陶弘景在《真誥》卷四云:

「白日去謂之上屍解,夜半去謂之下屍解,向曉向暮之際而謂之地下主者也。」白日屍解為上屍解,自是仙,地位最高;夜半屍解為下屍解,是鬼,地位最低;介於二者之間的是地下主者和地下鬼帥。

僧人也有「屍解」現象

不僅僅在道教文獻中記載了很多高士「屍解」而成仙的例子,甚至在佛教文獻中也有高僧「屍解」的現象記載。梁武帝時期慧皎所撰的《高僧傳》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帶有道教特色的關於高僧亡化時的」屍解」例子。

如向來有神通的佛圖澄:「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缽內棺中。後冉閔篡位開棺。唯得缽杖不復見屍。或言澄死之月。有人見在流沙。虎疑不死。開棺不見屍。」

這是明顯的死後開館不見屍身只存錫杖而又在外地復活的神異,是屬於上述所說的「杖解」。在描述單道開死亡而身體猶存的時候,則明顯用到「蟬蛻」兩字:

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至石室口。見開形骸。及香火瓦器猶存。宏曰。法師業行殊群,正當如蟬蛻耳。」這和《雲笈七籤》「夫屍解者,屍形之化也,本真之煉蛻也,軀質遁變也。」的描述非常相似。

又有竺佛調和杯度記載說,「共發冢開棺不復見屍。唯衣履在焉」、「乃共開棺唯見靴履」這裡死後皆開館檢查,卻只發現「靴履」,這和《列仙傳》中漢武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焉」也非常相似。

這表示,《高僧傳》在表述僧人死亡的「屍解」現象時,顯然與我國的道教方術有某種關聯,其中既有文學字詞上的修飾,也有護法傳教的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道醫-活人術!
修道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