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被銷毀的『大躍進』照片」

「那些被銷毀的『大躍進』照片」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攝影巨擘布列松和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的攝影集《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還有後來出版的法國黑皮書《中國》都是在西方極為暢銷的經典。透過這些珍貴的照片,不但讓西方人了解了中國,也為中國記錄了歷史。這些作品是世界攝影史上的精粹,也是「中國攝影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948年12月初,40歲的布列松作為《生活》雜誌資深記者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南京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真實反映了國民黨全面潰敗、共產黨徹底勝利前的中國社會景象。這些作品於1954年結集為《從一個中國到另一個中國》出版,在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這本攝影集,國內當時的評價相當高,認為是「以中國的新舊對比,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並客觀報道了中國的新生。」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1958年6月中旬,50歲的布列松受到中國政府邀請,再次來華拍攝。所不同的,這次全程有人陪同,拍到的東西極其有限,儘管行程3個月,拍攝了北京、上海、福建、成都、新疆、瀋陽等地。

1959年1月5日,《生活》雜誌隆重推出了布列松拍攝的專題《新中國內幕》。除了黑白照片,還有罕見的布列松彩色照片。彩色攝影當時西方攝影界還沒有普遍接受,更多用於商業,不算藝術。布列松的彩色攝影也只是嘗試,技術上有很大欠缺。

對於1958年的這批照片,布列松自己很不滿意。比如,後來收入由布列松欽定的攝影巨作《珍藏布列松》一書的中國照片,1948年的有幾十張,非常全面;1958年的只有1張:瀋陽技工學校里,一名女大學生貓著腰,正在學習使用機床。

事實上,和1948年在中國拍的照片相比,1958年的這些照片的確有失水準,很原生,但也顯得鬆散、紊亂。布列松說:到處都在圍觀我這個老外,沒法抓拍。兩個工人交頭接耳的畫面,拍攝生動,布列松自己喜歡,所以用成了《生活》封面。總之,由於技術缺陷和抓拍失敗,布列松銷毀了在中國拍攝的全部彩色正片,只留下了黑白底片。

1958年在中國的3個月,布列松到底拍了些什麼?在這些照片中,有人頭攢動的工人,抬頭觀看「除四害」宣傳的老人,修泳池賣力拉著架子車的女大學生,第一次看電視、看見自行車張大眼睛的人們,五星紅旗飄揚,熱火朝天卻亂七八糟的施工現場……很明顯,布列松沒有施展開「決定性瞬間」,更沒有拍出人民的高紅亮形象,一切都顯得混亂、怪異,尤其是,新中國好像遍地是苦力。

對於這些照片,國內當時的評價自然很低,甚至全面否定,進行了嚴肅的批判,認為布列松「快速抓取那些表面的、個別的、偶然的東西「,「否定了我國1958年大躍進的成就,在客觀上為美帝國主義的反華宣傳服務」,「對我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了可鄙的歪曲,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歪曲和惡毒的宣傳」。

45年後的2003年,當95歲的布列松第一次看到中國攝影家李振盛帶到法國的「批判布列松」資料,他大吃一驚。他以為自己記錄了真實,沒想到卻被認為是歪曲。他大笑道:「我當時是信仰共產主義的啊,難道中國不知道我是共產主義者嗎?我真的是共產黨員啊!只是沒有領到黨證。」

攝影被全面意識形態化的歷史早已過去,但依然值得深思。攝影可以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但攝影首先是攝影。今天翻閱這些照片,我們看到的依然是「表面、個別和偶然」——這或許是攝影最容易被忽略的「本質」。攝影直擊表象,進而穿透世界。正如布列松所言:攝影是行動,繪畫是思索。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生活》雜誌,布列松攝,1958年

大躍進,布列松的黑白照片,1958年

宣傳教育

軍事演練

衛生防疫

物質好奇

商貿文娛

生產勞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給面 的精彩文章:

清新飄逸,成就最美!
緣分盡了,不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