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怪事!米為何無緣無故長蟲,是哪裡來的,長蟲的糧食還能吃嗎?

怪事!米為何無緣無故長蟲,是哪裡來的,長蟲的糧食還能吃嗎?

作者:文/虞子期

好端端的一袋大米,放在哪裡居然長出了「蟲子」,這還能吃嗎?很明顯,長出了「米蟲」的糧食是非常難吃的。從表面上來看,這些有「米蟲」的糧食基本上是顆粒變成麵粉。

就算是清洗了,可以說也很難吃下去,如果吃了說不定對自己的身體還有影響,所以被扔掉了可惜,但是又不太好吃,很多人可能就會用於餵養其他生物,這樣來轉化一下。

當然,這相當於價值轉換,也算不上什麼浪費,在很多養殖場每年都會利用農作物來進行餵養,所以將長出「米蟲」的糧食來進行餵養也不用批評什麼,那麼問題就來了,米放久了會有蟲子,這些蟲子是哪裡來的?

「米蟲」四哪裡來的,能不能吃?

首先我們已經說了,長了「米蟲」的穀物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味道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米蟲出現主要是在大米之中,當然在玉米、小麥、高粱、麵粉等農作物之中也容易看到,一旦出現了「米蟲」,米蟲的蔓延就會非常快,如果出現一隻,那麼一周之後基本上在不管理的情況之下,就會長出幾倍的米蟲,那整個糧食估計都沒有辦法吃了。

但是米蟲的來源並不是在我們外界,而是大米的本身,所以很多人覺得是怪事。在人類的糧食之中,米蟲其實是一直存在的,主要是以「蟲卵」存在,就算是人類對大米進行「剝皮剝骨」,它依然是存在大米之中,所以在外界因素條件合適的時候,這些「蟲卵」就會蘇醒,結果很快就形成了「米蟲」,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存放的大米之中,很久沒有管了,就會發現「米蟲」的出現。

如果在沒有出現「米蟲」的時候,我們食用的大米就是含有「蟲卵」,所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們吃的大米之中其實含有「蟲卵」,只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出現之後,才知道大米之中居然含有「蟲卵」,是不是很重口味,這也算不上,因為我們在吃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感覺到「蟲卵」的味道。

什麼是「米蟲」?

上面我們說了「米蟲」的來源,而什麼是「米蟲」?米蟲在生活之中的別名很多,例如:蛘子、牛子、蛀牛子等等,外貌或者長相就如我們說的「甲蟲」,它在全球都有分布,只要有糧食存放的地方,在一定的條件之下都會出現。米蟲的出現是由卵幼蟲蛹成蟲是個階段,一般來說,主要寄生在貯存 2~3 年的陳糧中,所以對糧食的存儲具有重大影響。

「米蟲」在卵的時候非常小,長約為 0.6 毫米~0.7 毫米,寬約為 0.28 毫米~0.29 毫米,為半透明,乳白色的卵。所以保存在大米之中基本就是同一個色調,很難識別出來,而當它成蟲之後,體長約為 2.4~2.9 毫米,寬約為 0.9~1.5 毫米。我們就可以肉眼看到了。

米蟲的生長周期很透明,每年約有 8~9 個世代,平均一代約為 20~50 天,在溫度較高時繁殖得較快。所以在某個米袋之中,只要出現了米蟲,我們是看到越來越多,因為出現了迭代增長。這就是「米蟲」的情況。

那如何預防米蟲和整治?

一般來說,我們說了,米蟲的出現主要是受到外界影響比較明顯。如果外界條件達不到,那肯定不會出現。

首先是如何防禦?

第一、將糧食作物方式清潔,乾燥的區域,如果能夠真空處理存儲,那就更好。

第二、使用一些天然隔離方法,來進行防禦,例如將存儲的糧食在太陽之下進行暴晒,這樣米蟲也不會那麼容易出現。

第三、添加一些對人無害的化學物質,再進行科學處理進行保存,這樣也可以避免,這就是最基本的三種防禦方式,對我們農民來說很好進行實施。

出現了「米蟲」如何處理?

第一,出現了米蟲其實我們也可以用上面的一種方式,將有「米蟲」的大米進行暴晒,由於太陽的紫外線非常高,所以很容易進行清除「米蟲」,這個方法應該很多人都用過。

第二、直接進行大米的清理,可以重新進行大米的一次「淘撈」,然後再次進行干涉,這樣進行處理。

第三,採用如今比較普遍熏蒸技術,這樣處理也比較快,不過如今的熏蒸技術還有點提高,因為米蟲已經出現了抗體,這就是大概的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貓 的精彩文章:

愛琴海出現6.9級強震,5級以上餘震已達170次,什麼原因?
神農架發現可疑「毛髮」!專家無法解釋,野人真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