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和尚不能開葷戒,「葷」是什麼?令人大跌眼鏡,居然是蔥姜蒜

都說和尚不能開葷戒,「葷」是什麼?令人大跌眼鏡,居然是蔥姜蒜

和尚能不能吃肉?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同樣是個看起來簡單但很多人都會答錯的問題。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所以要追尋這個問題,就要追溯到它的源頭:古印度佛經。事實上,人們並未發現任何一本古經書有明確禁止信徒食用肉類的記載。

時至今日,印度、斯里蘭卡等地的佛教徒依然能夠享用肉質美食——看起來,只有中國的和尚被嚴令禁止與肉絕緣。但也不盡然,因為在中國蒙、藏、傣等地區的信眾就從未受到過這方面的限制。

即便在原始佛教之中,佛陀也只對象、馬、龍、人四類實行禁令,而其餘肉類除了特定條件外皆可食用。這特定條件就是「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

沒看到它是怎麼被殺的,也沒聽別人敘述過它的死亡過程,它也不是因為我而被殺的。那麼,這肉便可吃得。至於大乘、小乘的更多分類要求,小解暫不贅述。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向「葷」字投去異樣的目光:它在佛教長遠的歷史戒律之中到底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我們先來看看它在各大古籍中的解釋。

《說文》:「葷,臭菜也。」

《倉頡篇》:「葷,辛菜也。」

《禮記·玉藻》:「姜及辛菜也。」

《荀子·富國》:「然後葷菜百蔬以澤量。」

看起來,「葷」與肉沒啥瓜葛,而總是與菜聯繫在一起。其實從字形上來,草字頭的結構就表明它是一個與植物相關的字。「葷」的本意便是指:蔥、姜、蒜等辛臭的蔬菜。

如今,這些「葷」菜早已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料,但在古代,它們卻是「臭名昭著」的重口味食物。尤其對於講究清欲寡淡的佛教而言,他們更將這些具有特殊氣味的菜拒之門外。

這就是「佛子不得食五辛」說法的由來。五辛,大致指蔥、蒜、韭、薤、芫荽。薤類似於蔥,芫荽即是香菜。不過,「葷」在佛教里不讀hūn,而是讀xūn,大概是厭惡其熏人的氣味兒吧。

既然如此,佛經沒有表明禁肉,戒律中的「葷」也不是指肉,那麼中國的和尚不吃肉,究竟緣何而起?這事兒要追究起來,必須得提到一個皇帝,那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老祖宗是蕭何,他從南齊手中接過皇位,成為梁朝政權的建立者。在位48年,雖然有所政績,但他最為著名的還是信佛,信到了不顧一切的程度,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就說一件事。蕭衍不僅信佛,全國範圍內廣立寺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說的就是這個;而且他自己想當和尚想得發瘋,曾經前後四次放棄皇帝身份,跑到同泰寺敲木魚去了。

蕭衍覺得,錢財乃身外之物,該供奉的都供奉了,而剩下最為珍貴的就是九五之尊的自己,所以他把自己捐給了同泰寺。大臣一看這不行啊,群龍無首大梁要完啊,所以就掏空國庫拿錢去贖,蕭衍這才回宮。

重點是前後共有四次,誰知道這同泰寺究竟收了多少贖款。假如贖回的這人不是蕭衍,那恐怕免不了要被懷疑是不是吃了同泰寺的回扣了。

就這一件事,足以說明蕭衍對佛教的痴迷程度。有一天,他從《大般涅經》里讀到一項內容叫「戒殺生」,他覺得很受用。普度眾生,當然要眾生平等才行,可是怎麼樣才能有效阻止「殺生」呢?

蕭衍想到一句廣告詞: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所以他下令:鼓勵全國百姓吃素,文武群臣帶頭執行,而和尚嘛,一律禁了!

從此後,中國的和尚便從梁武帝這攢下了傳統,秉持素食主義,不再吃肉。

這很有意思。果然皇帝才是古代社會的領主,憑一人之力就能扭轉一個宗教的傳播形式,只是明白此間道理後,以後可能無法再正視蔥姜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差點被殺,誰告的密?在課本里他是大科學家
為了藝術,他把身體澆鑄在水泥牆裡24小時,一夜成名,紅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