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如果重生,會質疑課本里的《靜夜思》:你們給我改得面目全非

李白如果重生,會質疑課本里的《靜夜思》:你們給我改得面目全非

《靜夜思》是李白26歲那年在揚州的一座旅舍寫下的,他雖志於遊歷天下,但在異鄉的夜晚看到一輪皓月當空,心裡還是免不了陡生思鄉之情。

沒有奇特的想像,沒有華麗的辭藻,唯有直白而又真摯的情感,讓千百年來的讀者無不動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現代版本的《靜夜思》素有「篡改說」和「山寨說」,因為它已經不是李白筆下的樣子,而被後人修改過。

我們梳理一下《靜夜思》在歷朝歷代的演變史。

在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代學者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宋代學者洪邁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之中,《靜夜思》是這個樣子的:

床前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月,低頭思故鄉。

一個動詞「看」,一個名詞「山」,如今都變成了形容詞「明」。在元代士人蕭士贇編著的《分類補註李太白集》,以及明代文人高棅編纂的《唐詩品彙》,清代康熙皇帝主持編寫的《全唐詩》,甚至是日本人編寫的唐代詩集之中,都採用了「看」與「山」的說法。

宋距唐年代較近,宋人也一直很推崇唐詩,所以宋書里的版本應該是最接近李白原作的。也就是說,以上這個樣子的《靜夜思》最可能是李白的原創。那麼,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跑偏的呢?

前面說宋代學者洪邁編纂的一本書叫《萬首唐人絕句》,寫得很好,流傳很廣。可是,明代有兩個文人在對這本書進行整補刪減時,卻把第三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但第一句保持原貌。

到了清代,著名學者沈德潛也寫了一本書叫《唐詩別裁》,他又把第一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未改。

最後,清代乾隆年間的蘅塘退士編纂而成《唐詩三百首》,同時吸納了以上兩個改動,才把《靜夜思》變成了現在我們讀到的模樣。

小解想像假如李白重生到現代,讀到課本里被篡改過的《靜夜思》,一定會暴跳如雷,原因是兩個改動,幾乎把李白的率真和文藝全給沒收了。

「床前看月光」,是平鋪直敘的說法,寫實性很強。那一夜李白無心睡眠,便賞起了月光,「看」凸顯了這首詩毫無套路的特點,全憑真情實感贏得掌聲。此為率真。

但李白最不滿意的還是對「舉頭望山月」的篡改。在文人詩里,月經常被分為「山月」、「海月」等文人氣質很強的種類,「山月」代表了李白在平鋪直敘之中潛藏的文藝,而「明月」似乎就是老百姓眼裡普普通通的月亮了。

如李白在《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中寫道:「策馬望山月,途窮造階墀。」又如在《九日》中寫下的:「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而其他詩人也對「山月」情有獨鍾。如王維之「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勃之「野煙含夕渚,山月照秋林」,白居易之「夜深作書畢,山月向西斜」等等。

他們未必看到的就是山上的月亮,但寫成是「山月」可以為詩歌本身帶去更強的文藝氣息。所以,當李白讀到新版《靜夜思》,勢必要大吃一驚:怎麼給我改成這樣了?

然而,新版比舊版要更加朗朗上口這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新版的口語化更強一些。「床前看月光」,中間嵌入一個動詞使得整句略顯滯重;「山月」被地理環境所限制,而「明月」則無拘無束,可以令更多讀者產生共鳴。

這樣說來,改動沒有考慮到李白的個人感受和創作背景,全然是為讀者和流傳所服務了。如果是這樣,「詩仙」是會生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都說和尚不能開葷戒,「葷」是什麼?令人大跌眼鏡,居然是蔥姜蒜
現代詩壇三大搞笑流派,當年火得一塌糊塗,如今卻都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