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新發展階段,浦東實踐的現實意義

新發展階段,浦東實踐的現實意義

浦東實踐的現實意義

特約評論員/王正緒

發於2020.11.30總第974期《中國新聞周刊》

1990年4月18日,中國宣布開發和對外開放浦東。雖然此前於1978年就已開啟了改革開放,但這一政策的實施最初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區的廣東和福建。

相比之下,上海一直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將浦東作為新的開放和發展重點,標誌著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階段。

浦東實踐的重大成就,應該放在中國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步履蹣跚地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從而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1992年,中國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發展方向。作為整個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的對介面,浦東在吸引國際投資和帶動國內發展特別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地區發展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中國經濟總體的大發展,給了浦東巨大的推動力。同時,浦東模式在其他地區被廣泛複製,很多城市都建設自己的開發區。天津的泰達、重慶的兩江新區、蘇州工業園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這也成了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色。事實上,雄安新區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模式的延續。

如今,中國正在實施以國內市場為主體、國內外市場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模式。浦東仍將是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樣板。一方面,它將成為國內經濟的參與者或經濟發展的領導者,另一方面,它也將是國內經濟與全球經濟之間的一個主要對介面。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金融、貿易、物流、會展以及促進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融合方面,浦東仍將扮演重要角色。

新的雙循環發展模式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海外和國內市場的雙重流通。當前,包括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在內的西方國家都表現出一種內向的傾向,一些國家試圖划出自己的勢力範圍,或試圖阻止中國進入它們的市場。

中國對此的回應是明確的。那就是繼續參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仍將是推動全球化和整合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此外,中國的國內經濟現在已經足夠強大,有足夠的空間來保持國內經濟增長的勢頭。

全球形勢的變化迫使轉向雙循環模式,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自我封閉,反而會加強對世界的開放。

事實上,中國近期高規格地慶祝浦東建設30周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表明,中國致力於為國際參與者提供共同發展的機會。中國的國內市場會對其他國家更加開放,外國企業會在中國找到機會。

要吸引各國繼續與中國保持密切的經貿關係,我們也要進一步改善商業環境。同時,中國需要帶動國內的消費能力,增加購買力。這樣就要求我們在國內教育、住房和醫療服務等領域加大投入、提高供給,解除家庭部門在這些領域的支出壓力。這樣,國內市場才會對國際商品形成更大的有效需求。

浦東開發30周年之時,正逢新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落幕。考慮到世界疫情的嚴重性,中國如期成功舉辦了進博會,這本身就向世界傳達了一個重要信號。首先,中國的經濟勢頭很好、處理危機的能力很強。其次,中國堅定地向世界開放,並對國外商品有巨大需求。中國作為世界新的經濟中心,可以通過成為全球商業的大市場,為各國創造巨大的機遇。

作者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黑洞探索者:霍金缺席的諾貝爾物理獎毫不失色
「南北衝突」持續一周,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