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NZXT H1機箱評測:意料之外的獨特與寧靜

NZXT H1機箱評測:意料之外的獨特與寧靜

NZXT一直致力於高端PC外設的設計製造與銷售,作為一家來自北美的高端品牌,並沒有刻意的迎合國內的市場潮流需求,去填鴨式的推出各種誇張怪異的開放式異形機箱。反而從2018年起,逐漸重塑了機箱類的產品線,將極致簡約現代質感的理念釋放到整個H系列的產品線中。

NZXT目前已推出的H200 Series(ITX)、H400 Series(MATX/暫停產),中塔結構的H500/H700 Series(ATX)均為傳統結構的機箱設計,並且同時擁有幾乎相同的設計語言。而今年年初上市的NZXT H1,可能是整個H Series機箱中最獨特的那一個:擁有少見的直立形態立方體造型。其實類似形態的機箱並非首次出現,銀欣早期曾推出過垂直顯卡結構的FT03 Mini,並且如今市面上也有很多「垃圾桶」型或圓或方的定製立式機箱,不過都沒有引起過用戶群廣泛的關注。今天我們帶來的NZXT H1,可能是這種偏概念外形的產品中,在設計感與完成度方面同時達到很高水準的一款機箱。

NZXT H1包含白色與黑色兩款型號,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今天我們評測的是NZXT最受歡迎的主流白色款。

外觀特色:體積玲瓏,工藝精緻

NZXT H1直立方塊的外形,融入簡約的桌面環境中時,異常清爽。387.7mm x 187.6mm x 187mm(高x寬x深)的三維尺寸,體積約為13L。其實目前大部分的家用環境對於主機高度的空間限制並不大,NZXT H1的則向上發展為直立形態,重點縮小了對於桌面的佔用面積。即便是放置在對於高度有要求的學生宿舍,NZXT H1的高度還是會低於常規的27寸顯示器,具備很高的視覺舒適度。實際上,我們開箱後看到實物機殼的第一眼,都覺得比網站上的宣傳圖片還要小。買不到Xbox的話,裝一台H1放桌面完遊戲也很不錯呢!

趣味對比下卡皇NVIDIA RTX 3090 Funder Edition的側面面積,NZXT H1貌似也沒有大太多。

頂部的依然沿用NZXT H系列的簡約設計,具備一個高速的Type-C與常規的Type-A USB介面。音頻為複合型的二合一介面以便更加簡潔,連接普通電腦耳麥的話,需要使用機箱配送的轉接線。

NZXT H1正面為全覆蓋的鋼化玻璃透明側板,通過墨化處理降低透光率,正常室內光線條件下隱約可見內部的硬體,讓機箱的整體視覺搭配更加協調。面板下方印有不易察覺的NZXT LOGO,這樣半隱藏式的設計不會破壞面板整潔的一體視覺感,符合NZXT H系列的產品調性。機箱的玻璃面板為免工具卡扣設計,直接從底部拉出即可看到內部的正面結構。卡扣的設計精度很高,我們嘗試近50次反覆的拆裝後,未感覺卡扣因磨損而變鬆動,不必擔心長期使用後的造成共振的問題。

NZXT H1外殼件由白色與黑色兩種塗噴構成。白色的處理工藝,也和其他H Series機型一致,漆面平整均勻無瑕疵,經過消光處理後,並不會產生普通烤漆那種強烈反光的廉價感。精密的開孔邊緣也非常細膩。裝機的過程中有不小心被螺絲刀刮到白色塗層,但並無任何影響,可以看出H1漆面具備一定的硬度與較強的附著力。

白色部分的機殼,為三面兩次彎折一體成型,能夠減少機箱可視外觀的拼接縫隙,加強整體感,包含網孔的兩面還吸附有磁吸式防塵網。同時,這塊最大面積的側板,與內部機架的連接為滑軌設計,上滑取出,下滑插入,同玻璃面板與黑色的後板一致,均不需要使用螺絲進行拆裝。實際上,整個NZXT H1僅僅配送了4顆用於Mini-ITX主板安裝的螺絲,機箱絕大部分拆裝硬體均為免工具設計,這一點後面會給大家詳細說明。

NZXT H1的底部,則為主板的IO介面出線空間,HDMI、DP、鍵鼠、音響等主機內所有的線材能夠通過底部統一的進行輸出,避免出現傳統機箱後部的凌亂感。

在板材用料的部分,NZXT H1採用了1.0mm厚度的SGCC鋼質與3.5mm厚度的鋼化玻璃,對於體積不大的Mini-ITX機箱來說,具備不錯的機身強度。

內部結構:獨特、精妙的四倉位緊湊結構設計

一個佔地面積小且豎立形態的立方體外觀,必然意味著內部結構和普通機箱大有不同,這也是整個NZXT H1最為出彩的部分:小小的機身內部被分割成了四個倉位,從正面看過去,左上方為電源和硬碟倉,左中為水冷與主板安裝倉,右側為獨立顯卡安裝倉,底部則為主板IO介面出線倉。每個倉內幾乎會被所安裝的硬體填滿,最終形成主機高度緊湊的外觀。這種近似豎立的A4結構,對於內部空間的利用率極高。

NZXT能夠將體積進行壓縮的重要原因,就是直接集成了一個140規格的AIO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與機箱一同銷售。拉開機箱側部的水冷安裝支架,即可打開主板倉。與普通DIY零售的一體式水冷比起來,這個原配的140冷排尺寸相較普通的120冷排更大,理論散熱面積能夠增加35%左右,介於120與240的散熱性能之間,對於空間的佔用又遠遠小於240水冷。同時,這個AIO的水泵集成在冷排而非常規的冷頭上,能夠有效降低冷頭的體積,去更好的適配各種寸土寸金的Mini-ITX主板。我們樣機使用的ROG STRIX Z490-I GAMING,CPU周圍三面均具有較高的功能性裝甲,不過安裝並沒有受任何影響。同時冷排上的散熱風扇上配置了一塊防觸擋板,避免主機內的線材被高速旋轉的扇葉撞擊。

被織網包裹的水冷管,也經過針對H1特殊走線長度定製,安裝過程不會造成異常的扭曲。安裝好水冷後合上支架鎖緊即可,設計非常巧妙。官方為這顆水冷散熱器提供了3年的質保,待會我們也會進行對於這個散熱器的溫度性能測試,看看適合安裝哪些處理器。

NZXT H1頂部預裝有一顆額定650W的全模組SFX-L規格電源,通過了80Plus金牌認證。電源風扇規格為12cm,理論上在高負載下能夠提供比包含小風扇的標準SFX更好的靜音效果。這顆電源所配送的模組線材,也是軟質的扁平線,比較接近於定製硅膠線的柔韌度,並且線材長度和H1各介面走線位置高度匹配,用戶不需要再單獨花費購買定製線裝機。電源右側為兩顆2.5的SSD或HDD安裝位,滿足日常的數據存儲需求。

這個2.5寸的硬碟架同樣採用了免工具抽拉設計,塞入硬碟即可卡停到位,再撥動解鎖自動彈出,手感非常不錯。

因為模組電源的輸出口,硬碟架,顯卡的供電介面,均在主機正面(玻璃一側),為了美觀,NZXT H1貼心的設計了一塊同樣為免工具裝卸的金屬蓋板,能夠掩蓋大部分的繁雜供電線材。

NZXT H1顯卡部分的兼容性分為兩種條件情況,當顯卡高度為128mm以內時,顯卡長度限制為305mm;如果顯卡高度在128mm~145mm範圍,則顯卡長度限制縮短為265mm(因顯卡倉位頂部一側為IO介面模組位,過高的顯卡需要降低長度避免與模組衝突)。顯卡的厚度的限制則為2.5槽,我們目前安裝的這張AMD Radeon RX 6800 XT公版顯卡厚度為51mm,上機後,顯卡進風風扇與側板僅留有1mm內的間隙了,因此大家需要注意顯卡的尺寸選擇。

顯卡與主板的布局,實際和A4機箱類似,由PCI-E 3.0的延長線轉接到獨立倉位安裝,如果接駁AMD 500系列主板 RTX 30系列/RX 6000系列顯卡,則需要在主板中將PCI-E運行速度鎖定至Gen3。可以放心的是,Gen 3的速率對顯卡的性能不會有影響,目前能夠使用到Gen 4性能的民用設備只有走PCI-E通道的高速SSD。

裝機體驗:意想不到的簡單、輕鬆、快速

NZXT H1因為結構上的特殊性並且集成了電源與水冷,在裝機的方式與順序上與普通機箱稍有區別。

首先需要在主板上安裝好140一體式水冷的背板及螺絲。

然後將主板從機架側方位移入主板倉,緊固好四顆固定螺絲。

將定製的140一體式水冷的進出水管,向兩側彎折,即可合攏水冷支架。

需要注意的是,內存條的高度限定在45mm或以下,我們使用的Thermaltake ToughRam RGB內存已經達到極限,當140水冷支架合攏時,TT內存的燈光模組已經接觸到了水冷的140風扇。

針對走線較遠的區域,NZXT H1設計有多處的理線魔術粘扣和扎帶固定扣,方便走線(因為不含RGB風扇,變相省去了大部分的裝機麻煩)。事實上,整個NZXT H1的附件包,僅提供了用來固定主板的4顆安裝螺絲,電源水冷都已經出廠便預裝好了,加上其餘大部分的配件都是免工具拆裝,整個的裝機過程遠比想像的輕鬆。雖然同為A4結構,但H1比常規的A4裝機簡單太多,具有高度模塊化的安裝體驗,不需要太動腦。小編第一次安裝知曉細節處理後,第二次全新安裝一台NZXT H1估計僅需25分鐘內即可完成。

散熱性能簡測:散熱與靜音的平衡之作,出人意料

先說結論:在NZXT H1適合安裝的硬體範圍內,H1的散熱、靜音與防塵的平衡性,優於絕大部分的迷你緊湊型ITX機箱。

我原本以為,NZXT H1將會是一個大悶罐,首先受限於體積,H1沒有設計主動進風與出風的風扇位,可能會造成氣流的流通率較低;硬體之間硬湊的布局,也不足以創造足夠的空間條件來進行自然對流的散熱。考慮到電源功率,顯卡的安裝空間,我們測試樣機配置為如下:

測試的目標,第一,在檢驗側板正常閉合的情況下,NZXT H1所包含的140水冷,對於解鎖功耗後185W功耗的Intel i7 10700K能否正常的進行散熱,同時在H1這個封閉且不具備主動散熱的機箱內,300W功耗的AMD RX 6800 XT會有怎樣的溫度表現;第二,四面的側板(一面密封玻璃 三面網孔金屬側板)對於散熱的影響有多大(取下所有側板讓機架裸跑負載測試,溫度能夠降低多少)?

CPU的滿載拷機使用AIDA64單拷FPU進行,GPU的滿載測試使用Furmark 4K解析度壓力測試進行,室溫穩定在25攝氏度。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出,當所有側板正常閉合狀態下,CPU內核最高平均溫度為80℃,顯卡為77℃,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最大壓力滿載測試,實際使用對於硬體的壓力強度只會更低,並且CPU是在解鎖功耗限制後185W狀態進行的測試,我們可以認為NZXT H1對於常規家用的CPU與顯卡均能提供很好的散熱支持,並沒有出現預想的極高溫情況。

從機箱的結構上分析,雖然NZXT H1沒有配備主動散熱的風扇,但是兩側的水冷與顯卡風扇均為進風設計且緊貼側板網孔,事實上構成了僅依靠水冷風扇與顯卡風扇實現的機箱內氣流循環,最終的熱風全部排向了黑色的後部網孔側板。兩側進風,後部出風的對流風道由此形成,H1並非燜罐一個。如果將側板全部取下,CPU能夠降低4℃,GPU同樣能夠下降6℃。說明閉合側板狀態下,緻密的大面積防塵仍然會阻擋進風量導致升溫,不過屬於正常的溫度變化範圍。

另外,NZXT H1展現出了日常使用情況下出人意料的靜音水準。因為沒有主動散熱的機箱風扇,開機後的瞬間幾乎感覺不到主機運作的噪音,NZXT這個一體式水冷散熱器自帶的140風扇,日常應用下轉速僅為900~1100RPM,目前的高端顯卡也幾乎都支持低負載風扇停轉,意味著這台NZXT H1可能是在該性能基礎上,近幾年最靜音的機箱之一。雖然並不是通過吸音棉等物理材料進行的降噪,而是通過結構上的巧妙設計完全省去主動散熱風扇的裝配,這也是本次評測帶給我們的意外感受。道理原始且粗暴:沒有風扇,便沒有噪音。

不過從硬體的兼容性上來說,NZXT H1並非針對頂級硬體而生,電源功率、水冷散熱規模、以及顯卡倉位大小,都在清晰的對適配硬體範圍做出界定,能夠實現中高階性能的裝備而非旗艦。因此我們也不能認為H1在散熱部分已經做到了頂尖水準,而是在性能表現,溫度控制,靜音水準三者之間,通過優秀的結構設計,取得了最佳的平衡點。

總結:NZXT銷售的不僅是機箱,還有設計和想法

NZXT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個異類,這個品牌無比的堅守簡約單一風格的產品路線,特別是當市場已經充斥了五花八門產品的時候。NZXT的主力市場也並非國內,長年的堅持,未必能在當下換來巨大的銷量。但是所有的消費者,在使用過很多形式大於內容的產品之後,終將會回到產品內涵的原點。這也是NZXT存在於市場的獨特價值。這種不浮誇,乾淨,現代的外觀設計貫穿整個產品線,無論是設計師,或偏好簡約風格產品的遊戲玩家,普通的家庭用戶,都能從NZXT的產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哪一款。

NZXT H1的官方零售指導價為2799元,即便包含電源與水冷,其售價也是比較高昂的,很明顯這款產品現階段還是面向高端用戶群體,特別是那些需要在一定性能基礎上追求簡約風格且小巧體積的用戶。通過本次的評測裝機,我也確實感受到了NZXT對於細節人性化設計所傾注的巨大精力,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我還在不斷回味H1如何做到能夠只需30分鐘的硬體快裝,以及日常應用中接近全被動散熱的優異靜音性能。這些原本很多需要DIY解決的問題,NZXT竟然悄無聲息之間,已經幫你設計出了一個完美的方案。H1不僅在當下對主機內的各種矛盾進行了優秀的平衡,並且從H1中感受到的很多模組化思路,也可能成為未來高端機箱設計的重要方向。好的設計,的確不便宜!

優秀★:

高品質的簡約外觀與最少桌面佔用設計

對於中高階硬體具備良好的兼容性

大量的免工具設計,讓裝機變得異常簡單

優秀的散熱、靜音與防塵平衡性

不足:

售價較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能網 的精彩文章:

訊景XFX RX 6800 XT海外版顯卡評測:性能更勝公版
Switch開放雲端遊戲,首批遊戲有《Control》及《殺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