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清朝亡國跡象:政府荒唐,皇宮貧窮,百姓慘叫聲不絕於耳

清朝亡國跡象:政府荒唐,皇宮貧窮,百姓慘叫聲不絕於耳

當一個國家在進行政權交替、朝代更迭的時候,百姓們的反應往往最能表現這個國家的優劣。

在許多的古裝影視作品中,高喊著"反清復明"的義士是對當時明朝最好的評價,而在我國歷史中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覆滅之際,唱戲不言殺、當官似青蛙、敵人扛回家、皇宮窮如渣等現象如平常般頻現,也足以讓我們知道它的確是氣數將盡。

官員事不關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也曾經輝煌鼎盛過,但最終敗於後代子孫的腐敗之中。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敵軍大肆入侵。

這是一場對於中國來說十分重要的戰爭,按理說應該舉國上下嚴陣以待。然而就在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由於《馬關條約》的簽訂,日方代表到湖北沙市進行領事館的選址時卻發現,整個沙市沒有人知道日方代表前來的目的。

也就是說,整個沙市沒有人清楚中方迫於日方軍事壓力而簽下的《馬關條約》,甚至也沒有人清楚剛剛結束的甲午戰爭。不論是消息閉塞、還是漠不關心,沙市官員的行為都令人所震驚。

已出版的歷史刊物中,在描述清末政府時無一不用腐敗、無能等字眼來進行敘述。清末政府的官員們中飽私囊,宦官們隻手遮天,在如此危難面前居然能安然度日,儼然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行為之荒唐實在是令人咋舌,有如此上不關心國事,下不體恤百姓的官員存在,清王朝走向覆滅實屬必然。

皇家貧窮虛頹

清末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都處於極度低迷的狀態,與康乾盛世全然兩幅模樣,百姓貧苦,民不聊生。

一般人可能認為整個國家的權力中心——皇宮可能更具富貴。但其實,清末政府的金銀財富在距離權力最近的地方就截止了,皇帝也不過是有名無實罷了。

當時的光緒帝在身邊人的蒙蔽之下,一直認為雞蛋是奢侈品。他拿著雞蛋對自己老師翁同龢問道,"這樣貴重的東西,翁老師可曾吃過?"翁同龢不敢說實話,"老臣也只在祭祀的時候才能偶爾吃上一次,否則也不敢吃的。"

當時的情況,雞蛋在民間市場的價格不過十幾個銅錢,卻被御膳房開出三、四十兩銀子的高價。官員之間相互勾結,欺上瞞下,皇帝又手無實權,蒙昧昏庸。在這樣混亂的管理結構下,清朝必然會走向衰敗。

百姓態度是戰爭縮影

清末時期,外敵入侵,都想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分走一杯羹,清廷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之下疲憊不堪,讓清廷雪上加霜。甲午戰爭不僅重重打擊了清政府,就連民間,也頻現頹唐之勢。

當時敵軍攻進大陸,在旅順展開了部分軍民的大屠殺行為,僅僅五天,旅順就從一座城市變成了煉獄。當時的敵軍以殘忍無度,以絞殺更多人為榮,壓迫之下百姓的慘叫聲不絕於耳,本就四海為家的戲班子更是無枝可依。

戲班子在一片亂世之中無處可逃,它在此時此刻依舊履行著它的職責,依舊有上百個戲子在一片刀光血影中一字一句地演出自己的劇目。

名伶並不是不想逃,只不過先前逃出去的十七個人全都死在了外面,與其逃出去送死,倒不如在這一方小天地中做自己會做的事情。這是戲子們的絕望之舉,逃無可逃、避無可避,對他們來說,送死、等死無差別。

不只是困於孤城的戲子們,就算是當時立於平坦郊外的人,依舊不見一絲對清廷的顧念。

清末山東日照,德國強佔膠州灣。當時德方派出一百二十名士兵,乘小船向山東日照海岸進發。在他們靠近海岸的時候,發現一群中國人站在岸邊,德士兵緊張得緊握槍桿。

傳教士告訴那些中國人,如果他們願意下水把德國人背到岸上,就能夠獲得金錢。隨即就真的有人捲起褲管將人高馬大的德國士兵背進中國的土地。當晚,德國軍隊就輕易地佔領了日照。

這些在我們看來很荒唐,甚至算是叛國的行為在當時顯得那麼隨意。也正是在那樣的大環境下,百姓衣不蔽體,生活難以為繼,才會在金錢的誘惑下去幫助洋人進入自己的領土。

他們沒有選擇大喊敵軍來襲,也沒有選擇拒絕,是他們沒有愛國之心嗎?不過是清末政府疏於治理的結果。

國家政權的優劣通常直接體現於社會基層

生在和平年間,我們往往難以想像戰爭是什麼樣子的。"唱戲不言殺、當官似青蛙、敵人扛回家、皇宮窮如渣"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就像野史故事,但它卻真真存在於百年前。

李商隱有首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描寫了金陵歌女在亡國之際在對岸婉轉吟唱。李商隱真的是在諷刺歌女嗎,並非如此。

歌女不過是服務業的一員,她們是否歌唱取決於客人的意思,在當時李商隱的眼中,毫無愛國之情的是那些點曲的客人老闆們。歌女們或許困於樓中難以知道外面的消息,但那些走南闖北的老闆們真的不知道嗎?

不過是不在意罷了。就像湖北沙市官員們不在意甲午戰爭,日照海岸的中國人們不在意德軍前來的目的,他們不在意原本就不堪的國家會變得怎樣。

清末政府的荒唐腐敗是人人都知道的,百姓們苦難四起但沒人在意,這也就怪不得他們沒有回身呼喊的勇氣,因為他們知道呼喊過來的不過是被哄的團團轉的皇帝跟萬事不知的太后。

帝師翁同龢不敢同皇帝說真話,就可見當時宦官對皇宮的把控。他們像一隻無形的手,牽扯著皇帝、太后的一舉一動,他們所聽見的,都是宦官們願意讓他們聽見的。以當時皇權的流失來說,政府上下亂成一團糟也就不稀奇了。

官員們以剝削民脂民膏為樂,每日數著賬簿上的數字,國家打仗跟他們毫無關係。既然身為官員都沒有為國抗爭的自覺,又憑什麼要求一個窮苦的老百姓有呢?

一個國家政府表現得好不好,是可以從社會基層反射出來的。百姓們安居樂業、夜不閉戶,那自然是管理者的功勞;若大家紛紛自掃門前雪,毫無國家大義可言,那麼這樣的政權想必也是氣數將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宮欽 的精彩文章:

為收復克里米亞,普京展開與歐美的博弈,此舉是英明還是失誤?
清緬戰爭:持續7年,極盛的緬甸碰上極盛的清朝,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