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01:導語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的人開始不斷地提醒我們要低調:

和別人說話時,你自己有的別人沒有的少炫耀;

發朋友圈的時候,多吐槽生活不易,少體現人間歡喜;

買了奢侈品包包記得告訴別人是A貨、購置昂貴的手錶就說59塊還包郵。

可以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交往準則是:

生活中只有1%的朋友真心希望你過得好;但即便這1%,也不希望你過得比他好

當然,還有一些真心的朋友會勸誡我們「人生有荒年」、「不畏平凡不怨天」的新款雞湯語錄。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勸誡我們——千萬別得意忘形

然而,得意忘形和失意忘形,到底哪個能夠更可怕呢?

02:失意忘形更可怕

曾經看到一段話:

失意忘形有時候比得意忘形還可怕!什麼叫失意忘形?有人遇到挫折或被打擊了以後就消極,失去目標和信心,其實是內心過於敏感,當你的內心過於敏感的時候,容易情緒化,會把挫折不斷放大,不僅會一事無成,生活中的幸福感也會變少。

對此,深以為然。

表弟在20出頭剛過法定年齡的時候,就與弟妹結了婚。

婚後一年,弟妹又為他添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一家三口生活其樂融融。

然而,寶寶3歲左右,與父母同住多年的弟妹因長時間的代溝積怨,再加之一些生活習慣問題,毅然與表弟離了婚,孩子也拋給了表弟。

經受不住離婚打擊的表弟,自此一蹶不振。白天工作、生活魂不守舍,下班沉迷於網路遊戲。

老人吵、孩子鬧,我和我父母整天去家裡勸慰和開導,但都不見效。

表弟從小被灌輸「結婚生子即人生完整且圓滿」的價值觀,離婚的打擊如同讓他從人生的幸福巔峰,跌落至了陰暗谷底,很難接受現實。

之後那幾年,他一直處於自暴自棄的狀態,家中不論誰家聚會他都能避則避,一直相當自卑。

近兩年每次見了他,覺得他整個人都消極了不少。

言談間,都能顯露出一種扭曲的心理狀態,話里話外都在抱怨社會的不公、工作的不順、同事間的不和,以及與父母間的不睦。

我眼見這個昔日里伴隨我一起成長的陽光大男孩兒,變成了眼前這個鬱鬱寡歡、自甘墮落的抑鬱青年,真怕他越來越極端。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戒驕戒躁、行事低調。

父母和老師們也常常會告誡我們,遇事別太得意忘形。

殊不知,失意忘形帶來的則是對人生的質疑,讓人對生命、對生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而隨波逐流,這一點無異於自我毀滅

很多人都因為自己的一次失利,從此變得一蹶不振,甚至開始仇視自己身邊比自己幸福的人。

那些說閑話的,那些總是愛挑別人毛病的,那些眼裡全是別人缺點的,其實都有這個心理。

人生中,身份不菲時的順風起飛,如同放風箏,周邊人拉拉手中的線,還可以把他拉回來;但失意時,落魄平凡、處於低谷後,想要再絕地反擊卻難上加難。

03:失意下,自省、內觀要適度

《孟子·離婁上》中有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意思是說: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該好好反省,從自己身上找出原因。

近幾年的雞湯文里,也都在宣揚一種自省和內觀,但凡事過猶不及。

自省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改變當下的局面而非自我否定

大多數過度自省的人,常見的一個誤區是,意識到自己某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時,就會為自己打上一個無能的標籤,然後在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道路上掙扎不已,和自己擰巴。

「我能力低!」

「我能力太差了!」

「我無藥可救了!」

自此,在破罐破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心理學家海德,在60年前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歸因理論:

即人出於對環境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環境的需要,對發生在周圍環境中的一系列行為,有意或無意間做出的解釋。

過度反省的人,往往在歸因的時候不從實際情況出發,不以事實為依據,而僅僅以自己腦中的臆想為準,把所有的原因都歸結到自己的身上。

這種選擇性地忽略現實的行為,同時把鍋都背在自己身上的舉動,往往會演變成一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攻擊

美國編劇安娜·阿卡娜,就曾在網路上公開表示,自己曾有一段過度反省的階段。

那時候,她甚至對一句話的標點符號都要反覆琢磨和揣測。

朋友發來的簡訊是以句號結尾,她便開始猜測對方,是不是生氣了?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句話說錯了,或者說得不得體。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阿卡娜這樣的毛病。

自我反思,會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總結出自己的不足,能夠釐清頭緒不再迷茫;但反思一旦過了那個度,就會在自我否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甚至,在和他人的人際交往中陷入討好型人格的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所以,在深刻的反思、自省與過分敏感、瞎想之間,有一個合適的度。

有度、懂節制,才能達到一種最合適的極致。

04:「得意忘形」的正確解讀

通常來講,「得意忘形」往往是一個貶意詞,指人在志得意滿之時,陷入了一種過度興奮的狀態,而呈現的失態表現。

但是,在道家文化下,對於這個詞的正確解讀是「忘形」而「得意」,也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

人在清修之時往往可以放下對自身形態、體形的關注而專註於「意」,所謂「得意」在道家看是一種得道的境界。

放到俗世講,我更傾向於把「形」看做於一種人設。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下,似乎每個人都活成了一種人設:

跑完步要在KEEP上發個圖;聽完網課要在朋友圈裡打個卡,我們似乎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而是架在了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設中。

但當我們可以忘記「形」,也就是忘記我們自己的人設,輕鬆愉悅地做自己,那麼自然活得安逸且舒適,自然也能很輕易間觸摸到幸福的紋理。

在這樣的狀態下,人完全忘記了各種關係的羈絆、脫離了對世間萬物的束縛,絲毫沒有偽裝與做作,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以最純粹的方式呈現出來,得到一種全身心的放鬆狀態,舒展且康健。

反之,則會壓抑我們生而為人的天性,自己擰巴。

閨蜜去年相親,遇到一個性格極好的男孩子;但是閨蜜從小受到的教育熏陶是不能太主動,要矜持。

所以,對方在微信上與她聊天她不回,對方約她吃飯她不去,總是活在了「我是淑女」的人設里,看似高不可攀。

後來,那男孩兒以為閨蜜自恃學歷高、家世好,以為閨蜜看不上他,結果追求了3周多便放棄了。

事後,閨蜜後悔不已,跑來和我哭訴,我一邊勸她一邊也替她可惜。好好的姻緣就這樣白白錯過,無非都是被「人設」二字坑了。

可見,甩掉「人設」等同於「忘形」,拋開束縛著我們的外殼;而「表達真我」則等同於「得意」,即從天性出發、讓人性使然,時刻跟隨自己的心,活出最本質的樣子。

所以,生活中適度地「得意忘形」,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

孔夫子告訴我們: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我們也常聽到一句俗話:

勝不驕,敗不餒

一個人最難得的修養,便是無論怎麼春風得意,都能與人為善、與物為春;而不論自己多麼失意不順,也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末小北 的精彩文章:

婆媳關係關鍵看老公,如果他能做到這2點,家庭自然會幸福
愛撒嬌的女人,不一定有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