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撬開3萬億糧食金融大市場,民農雲倉用高科技為供應鏈「搭橋」

撬開3萬億糧食金融大市場,民農雲倉用高科技為供應鏈「搭橋」

文丨AI財經社 鄭亞紅

編丨孫明

民以食為天,但糧食產業卻一直在資金流方面並不暢通。

過去因為技術不成熟和資產管理上的困難,金融機構支持糧食供應鏈融資規模一直都比較小。但實際上,從金融的角度去看,糧食產業在中國是一個萬億元級別的大市場,銀行也一直希望能夠進入這個廣闊的市場。

2019年,民生電商推出了專註糧食行業的智能金融監管與資產數字化服務平台——民農雲倉,應用物聯網與區塊鏈技術,實現糧食行業的智能金融監管與資產數字化,在糧食供應鏈和銀行資金之間構建起一座橋。上線一年多以後,民農雲倉前前後後已經拿到了銀行30億元的授信額度。近日,農業巨頭新希望又與民農雲倉簽下合作協議,銀行資金端和資產端都邁向了落地,民生電商CEO蘆勝紅則告訴AI財經社,這只是一個開始。

新科技落地產業,糧食資產的流轉樣本

接近2020年年底,民農雲倉與農業巨頭新希望達成了一項合作協議,後者將把圍繞超過百萬噸規模的玉米供應鏈交給前者來打通。民農雲倉將為新希望打造樣板倉庫,以視頻和AI結合的技術對現場貨物進行遠程實時的管理,並基於區塊鏈技術傳遞相關數據。

對於新希望而言,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倉庫智能化改造的背後,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在原本的供應鏈體系下,不論是新希望這樣的龍頭企業,還是中上游的糧戶、中小企業想要以貨物做抵押和融資時,常常會遭遇銀行不願意受理的尷尬。而那幾十上百噸的糧食就白白堆在倉庫中,無法及時成為快速周轉、擴大生產的優質資產。

這背後的原因有幾個,首先,作為一種動產,糧食經常會產生一物多賣、一物多押的問題,造成權屬爭議;其次,由於信息不對稱,銀行對貨物信息獲取不及時、不真實,倉庫管理也難以到位;三是可能出現賬實不符,多方偷盜貨物、篡改數據;四是風險事件發生後,貨物處置不暢,容易形成壞賬。

更重要的是,傳統的供應鏈過度依賴人工管理。「人是很容易搞定的,過往供應鏈金融行業的每一次爆雷,幾乎都和負責資產管控的人員被攻克相關。」一位民農雲倉的員工對AI財經社表示。在這些現實的原因下,糧食作為一大筆實體資產,在融資環節卻往往會碰一鼻子灰。

「我們期待能以最少人的介入實現供應鏈金融,那麼只有一個方向,藉助科技。」蘆勝紅說。他表示,搭建起來的樣板倉庫可以讓資金主體和供應鏈管理部門實時了解到全國各地倉庫的情況,包括收儲進度、實時進倉、未來出倉數據等。

「以前的科技成本太貴,或者說有些人工環節科技還沒有能力取代」。蘆勝紅稱,農業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很薄,比如一噸玉米才值2000多元,如果技術成本投入太大,基本就不具備可複製性了。

民生電商從4年前就開始探索供應鏈金融業務,「在這個過程中間,我們幾次推翻了自己設立的模式,要麼是仍然沿襲以往銀行的老路,依舊是靠人;要麼是提出的理念技術實現成本太貴,不具備商業可行性」。

技術的進步極大地降低了科技投入的成本。比如,過去很多人嘗試用大量的感測器,而感測器就意味著成本的大幅增加。比如過去看庫的庫門用的是電子鎖,只要有通道的地方就會布電子鎖,而每個電子鎖都會對應一條線路來傳輸數據。而在2014年時,一條專線的價格就是20萬元。

11月,民農雲倉底層所採用的區塊鏈系統「識物鏈」通過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

「目前,區塊鏈、物聯網以及結合AI的視頻、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解決了賬本篡改、一物多押、信息不匹配、倉庫管理執行不到位等問題。」蘆勝紅表示,「新技術的發展為金融機構在糧食供應鏈融資領域大展拳腳提供了客觀保障。」

3萬億金融缺口,供應鏈數字化釋放社會效益

2019年初至今,國內玉米價格迎來了一輪堪稱瘋狂的上漲,從每噸不足2000元一路攀至每噸2500元上下。資產價格的上漲,對供應鏈體系里的企業帶來了更大的資金壓力,盤活資產、擴充資金渠道成為共需。行業迫切需要打開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僵局。

顯然,民農雲倉的模式呼應了這一市場的變化。民農雲倉鎖定的服務對象是玉米供應鏈前端的中小貿易商、加工商等企業。上線一年多,在資金端,民農雲倉已經對接民生銀行、九江銀行、中關村銀行等機構,為玉米行業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獲得授信近30億元。

「這只是糧食行業供應鏈金融需求中非常小的一部分,這個市場太大,需要更多機構參與來滿足」。蘆勝紅認為,三農是國家經濟的基石,產業鏈有迫切的金融需求,解決糧食資產的數字化流通,民農雲倉可以釋放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此前,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三農領域金融缺口約為3萬億元。玉米行業,2018年,我國玉米產量約2.6億噸,僅加工環節的產值就達2400億元。這些數據表明,三農產業的供應鏈蘊含著萬億元級別的龐大金融市場。

更有數據表明,在「三農」領域,平均每增加3萬元的資金流入,即可解決1個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這也意味著,供應鏈金融的改變與前端生產農戶的利益密切相關。

蘆勝紅告訴AI財經社,在商業價值之外,民農雲倉還能將服務覆蓋到以往沒有受到關注的社會角落。他舉例稱,比如農戶一般會在玉米豐收後送到儲糧倉庫中來獲取收益,但有時會有些意外情況發生,比如國有糧庫暫時不收糧食、不開倉,或者有些糧商沒有獲得銀行體系的認可,一旦資金出了問題,那麼農戶的糧食只能放在家裡,根本沒人來收購。儘管市場上可能會有些錢在收購,但由於這些錢並不是金融體系的資金,農戶很容易受到傷害。

「這條路打通之後,可能會讓整個社會生產各方都獲益,順暢地實現資金轉換,使更多資金流進糧食產業,服務更多的人。」蘆勝紅認為,技術的進步可以將過去在傳統技術體系不能覆蓋到的業務納入起來。

2020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很多產業、企業帶來了衝擊,但同時,這也加速了很多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糧食產業關係國計民生,其數字化程度,也勢必影響糧食產業、企業的競爭力,以及未來抵禦類似風險的能力。

「現在,民農雲倉在糧食供應鏈和銀行資金之間構建了一座『科技之橋』」,蘆勝紅期待,在實體供應鏈和金融機構之間,能有更多這樣的「橋」,「尤其是隨著5G的應用普及,必將帶來物聯網技術、硬體的極大提升,以及區塊鏈技術本身的迭代更新,民農雲倉所代表的供應鏈金融科技模式,勢必釋放更大的效應」。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酒鬼酒預計第三季度凈利預增289%,股價今年已漲超177%
報告:iPhone12與12Pro首周銷量至多900萬部,不及11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