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僧人都會武功嗎?

僧人都會武功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寺院里簡直高手如雲,且不說方丈和大弟子們,就連藏經閣的掃地僧,打理菜園子的園頭,都是不出手則已,出手就威震武林。影視劇中的武林絕學,論起源頭似乎也與佛門關係密切,「易筋經」「如來神掌」「六脈神劍」等等最初都由僧人掌握。但是,出家人慈悲為懷,輕易不出手,更增添了一份深藏不露的神秘感,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寺院里卧虎藏龍,師父們個個都身懷絕技,可飛檐走壁。

佛教中最有絕世武功范兒的,大概可追溯到傳說中高僧的「神通」,指因禪定力而得到超越一般人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武林高手們的輕功,大概可算是「神足通」最多見的應用。輕功水上飄,可能有向達摩祖師「一葦渡江」致敬的意思。在武俠作品裡,禪心與武功,一直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圖片來源:《新少林寺》劇照)

據傳,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到少林寺後曾在洞內面壁禪修九年,他每日面壁,盤腿而坐,心平如鏡,入定從禪。由於年深日久,身影投於洞內石上,竟留下了一個面壁姿態的影象,衣褶皺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中國佛教此前並沒有禪修之法,旁人問他,他應之為「坐禪」。當時僧人則稱為「壁觀」,稱達摩為「壁觀婆羅門」。中國禪宗由達摩祖師初傳,最終一花開五葉,在中國廣為傳布。

古時上乘禪法講求止觀雙運,多以靜坐禪修為主,但長時靜坐不動會導致氣血瘀滯,於身體和修行不利。據說,達摩祖師因此傳授了一套舒展筋骨的方法,叫做「達摩易筋經」,這或可看作是僧人習武的濫觴。

古語云:「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一切法中,以調伏我們的自心為最重要。佛教講求息妄修心,明心見性,佛弟子通過調身、調息、調心達到妄念全無,心地清凈的境界。心住一處不動,一心專註,掃除雜念,攝心入靜,有益身心。

如《達磨大師破相論》中說:「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世間習武之人往往逞勇鬥狠,出家人習武引入禪宗的制心調息之法,達到內心沉穩不妄動,去除心性中的浮躁,自然能耳聰目明,比起一味好勇鬥狠者似乎高了一層境界,更易獲得武學上的成就,這大概就是為何武俠作品裡高僧往往位列武林高手的原因吧。

但出家人真的都身懷武林絕學嗎?事實上,除了少數寺院有僧人習武之外,其他大多數僧人是不會武功的。寺院主要為僧人修習佛道、弘傳佛法的所在,佛教以慈悲智慧為本,僧人更是戒殺好生。影視作品中常見僧人手持錫杖,也並不是用來打架的,乃用錫鐵等製成,有慈悲戒殺之意。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僧人日常的主要還是誦經念佛、打坐參禪等修行功課,若是在寺院遇到師父,可千萬不要再隨意請求師父指點幾招啦!

更多鏈接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出品

文字|菜菜子

圖片|弘媒中心??網路圖片

編輯|菜菜子

南普陀寺微信矩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如果學佛是為修來世,那今生修行有什麼用
雪隱尋蹤|如何在寺院詩意地蹲茅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