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壞人的心理永遠比好人的心理更強大,原因很簡單

壞人的心理永遠比好人的心理更強大,原因很簡單

兒時的莫言生活在一個十分貧窮的家庭當中,經常難以果腹。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才能夠吃一頓飽飯。

出生於我國山東高密,在八年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家莫言,曾經在一次訪談當中談到過這樣一件事情。

冬至那天,家裡好不容易湊了點食材,家長們決定吃餃子,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決定飽餐一頓,家人的心情也都很好。然而,就當一家人整整齊齊坐在一起,準備飽餐一頓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一個年紀看上去很大的行乞的老人來了,他示意莫言的家人施捨一些飯菜給他。

心善的一家人認為,大家都是窮苦百姓,並且誰都會有落難的時候,所以就決定幫助老乞丐。

莫言回憶道,當時母親讓他去廚房將之前捨不得吃的地瓜來端出來給老乞丐。不過出人意料的是,老乞丐在看到莫言手中的地瓜干時,竟然破口大罵,他認為莫言一家人在吃餃子,卻只讓自己吃地瓜,他們一家「簡直不是人」

一家人又驚又惱,一時間竟不知道應該怎麼去應對。

從小就對人性十分感興趣的莫言在當時留心觀察了老乞丐的言行,他驚訝地發現,老頭在說這些話時居然顯得義憤填膺,絲毫沒有任何愧疚。

所以陷入沉思的莫言一邊回味著之前老頭的表現,一邊將家中還沒吃完的幾個餃子拿給了老乞丐,並且喃喃自語。

諾貝爾文學家莫言的這番演講提醒我們,世界上還存在許多人,他們的言行會經常涉及到所謂的「道德綁架」:於心理學解釋而言,這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道德上的扭曲。

真正的壞人是不會認為自己壞的。

大多數心中存有善念的人,在一不小心犯了錯誤或是傷害到其他人之後,往往會陷入一種比較自責、無助的情緒,這是一種比較正常的反應。

但是那些真正的壞人卻不然,他們往往會存在各自具體的動機。

有的人其內心善念仍存,在一些情況下,有可能會良心發現,做出一些改變;還有一些人,已經在一開始就決定去做一個真正的壞人,他非但不會自我反省,反而會在做了壞事之後為自己編造理由和借口。

當他損害了身邊某個人的利益,此時便絕對不會去反省自己的行為,而是會告訴自己:沒關係,即使我不去損害,也遲早會有人去損害,結果都是一樣的。

這種想法是基於一種個體的心理保護機制的,其實是很多人在面對錯誤時的一種正常反應。

還有一種人,這些人始終就接受一種錯誤的價值觀教育,所以自己認為的「正確」,其實是「錯誤」的。莫言提到的行乞的老頭便是這種典型。

比如說納粹德國的前任領袖阿道夫·希特勒,他絕對是一個壞人。那麼之前提到的兩種類型放在他身上,似乎哪一種都不是特別的符合。

他就是那種始終就堅信錯誤價值觀的人,在犯錯之後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任何問題。

古今中外,無論是知識也好、宗教也好、還是信仰也好,大多數文明都會尊崇善與惡的對立,一般都是叫人學好、令人向善的。

所以在很多人之中就會存在相對立的善惡觀,這一觀念是因人而異的。

有的人便根據這種基礎,提出很多關於善惡觀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善/好?什麼是惡/壞?

這一問題更是見仁見智的,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的人認為,只有願意與他人分享、絕對不自私的那些人,才可以算得上是好人;還有一些人認為不至於這樣嚴格,一個人只要大多數時候是行為正當的,哪怕有些時候會考慮自己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所以關於這一問題,其實並沒有固定的回答。至於什麼是所謂「善惡」,則是要根據不同個體處境、不同相處模式來決定的。

俗話有言,「老實人逼急了也會殺人」便是如此,一個人無論平日里與人交往多麼和諧,一旦涉及其底線,其也會變得十分反常。

當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善或惡,更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華為明年將只生產5000萬部手機?任正非:外人永遠不能打敗我們
為什麼多年的婚姻會走到盡頭?夫妻間最傷人的不是拳頭,而是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