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晉南北朝,一個史學重大發展的時代,可謂百家爭鳴

兩晉南北朝,一個史學重大發展的時代,可謂百家爭鳴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8,《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31(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兩晉南北朝是史學有重大發展的時代。這主要表現在:

(1)史學從過去經學的附庸,發展為一個獨立部門。西晉荀勗把圖書分為四個部類,甲:六藝、小學;乙:諸子、兵書、術數;丙:史書,雜事;丁:詩賦、圖贊、汲冢書。東晉李充作《晉元帝書目》,把乙、丙兩部對調,大體上確定了後世經、史、子、集四部順序。到《隋書·經籍志》就真正奠定了四分法。

(2)史著急劇增多。據《隋書· 經籍志》,史籍數量多達874部,16000多卷,約佔當時圖書種類卷帙的1/5和1/4。私家修史發達。《隋書· 經籍志》說:「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如記述東漢的史書有:吳謝承《後漢書》;西晉薛瑩《後漢記》、華嶠《漢後書》、司馬彪《續漢書》;東晉謝沈《後漢書》、袁宏《後漢記》、袁山松《後漢書》; 南朝劉義慶《後漢書》等。劉宋時范曄的《後漢書》正是在以上眾多的著述基礎上產生的。范曄以後,還有梁蕭子顯的《後漢書》、 王韶的《後漢林》。三國、晉、南北朝的歷史也是如此。

(3)史學領域擴大,種類、體裁多樣化。有通史、斷代史,有編年體、紀傳體。除「正史」外,還有講典章制度的"職官篇」、 "儀注篇」、"刑法篇";講少數民族史的所謂「霸史」,講輿地之學的「地理書」,講姓氏之學的"氏姓之書」。有專門的傳記史學「雜傳」,有打破紀傳體束縛的「雜史」,有地方性的史書,有譜牒之學,有佛教和道教的史書,等等。可見史學領域已打破了紀傳體「正史」的框框,出現了許多新體制、新部門的著作。出現史學繁榮局面主要是由於社會動亂,官府控制史學的局面被打破了。史書除了官修的以外,又有不少私修,互相競爭,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地方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紙的普遍應用,也為史書的湧現提供了條件。

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史學著作是《後漢書》和《三國志》,這是著名的前「四史」中的後兩部(前兩部為《史記》、《漢書》)。

《後漢書》共120卷。其中「本紀" 10卷,"列傳" 80卷,南朝劉宋范曄撰。范曄本要繼續編寫十志,但未完成。梁劉昭為了彌補范書無志的缺憾,把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志部分抽出,加以註解,分為30卷以補范書。

范曄(398-446),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浙川南)人。出身世族地主家庭。少好學,博涉經史,善為文章。祖父范寧,東晉豫章太守,父范泰,劉宋侍中。范曄在劉宋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專掌禁旅,參與機要。後有人告發他與孔熙先等密謀迎彭城王劉義康為帝,入獄被處死刑,時年48歲。

范曄約在元嘉九年(432)被貶為宣城太守時開始修史。他的主要藍本是東漢官修的《東觀漢記》,也參考了其他各家,"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他對自己的書自視甚高,特別是「論贊」和「序」,認為「皆有精意深旨……至於《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

《後漢書》有些傳刻劃人物很成功。如臧洪意氣慷慨,激動人心;大官僚胡廣貪位懼禍。文字簡潔,敘事明白,無愧於「四史」之一。

范曄還獨創了一些新的類傳,如「黨錮"、「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等。通過這些類型的人物,宣揚儒家的封建綱常倫理。

范曄版《後漢書》問世後,眾家所修後漢史書逐漸失傳,這也證明他的這部史書確是修得成功的。

《三國志》,陳壽撰,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始於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終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共65卷。《魏志》30卷,《蜀志》15卷,《吳志》20卷。

陳壽(233-297),蜀漢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字承祚,經學大師譙周的學生,為人好學、質直,有良史之才。任蜀歷任衛將軍,東觀秘書郎。入晉以後,受中書令張華推薦,除佐著作郎。官至御史治書。太康元年(280)開始編寫,完稿後,頗為人們讚賞。著作除《三國志》外,還有《諸葛亮集》、《益都耆舊傳》、《古國志》等。

《三國志》成書以前,魏、吳二國都曾修史,陳壽此書主要根據是王沈《魏書》、韋昭《吳書》、魚豢《魏略》等書。惟蜀國無史,必須由陳壽直接採集資料來寫。

陳壽是蜀人,在蜀未亡時即注意蜀事,他所採集的雖然不及魏、吳官史那樣豐富,但終於完成蜀書。

《三國志》取材精審,文筆簡要。它把三國分為三書編寫,在斷代史中也別具一格。由於陳壽的史學、文學都很好,所以後人把這部史書也列為「四史」之一。

《三國志》的缺點是內容過於簡略,僅有紀、傳,沒有表、志。在陳壽死後130多年,南朝劉宋裴松之(372-451)為它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著達210種。注文超過陳壽原書數倍,這些書後來大部佚失,賴有裴注,才得流傳能見到概略。

裴松之注書,兼容並包,廣集諸說,求同存異,自己不加評判。這種注法,開創了注史的新例。裴注完成後,宋文帝讚美說:「此為不朽矣。」

此外,有關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修撰的也不少。如《晉書》,多至20餘家,可惜唐初重修《晉書》後,這些書大多湮沒無聞。

另外,留存至今的有梁沈約撰的《宋書》,共100卷,記述南朝宋的歷史。其八志,不限於宋一代,而是上繼《漢書》、《後漢書》志, 彌補了陳壽《三國志》以來史書的缺略。

梁蕭子顯《南齊書》,59卷,記述南朝齊的歷史。

《魏書》130卷,北齊魏收撰,敘述北魏的歷史。

這三部史書都在二十四史中。

這時還有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即西晉咸寧五年(279),有人盜挖魏襄王的冢墓,得竹簡古書數十車,共10多萬字。比較重要的有《竹書記年》,是戰國時魏國的編年史;《瑣語》中的《穆天子傳》,記周穆王遊行四海見西王母的故事。這對研究我國先秦的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這一時期史學有很大發展,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宇文泰一手打造的府兵制與關隴集團,到底有多牛
除了陶淵明和木蘭詩,兩晉南北朝的文學還有啥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