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借古喻今!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借古喻今!孫中山國家資本主義設計師,民生主義究竟作何解釋?

大家更多的知道孫中山是一名醫者,同時也是一個革命者,但是談及孫中山對於祖國建設的各種鋪排和理論,可能有一些人知之甚少,甚至充滿很多誤解。這種誤解也是來自於一個十分蔑視的外號,把孫中山稱為孫大炮。

其實這一外號更多的是孫中山對於國家的各種發展和治理未能夠成為現實,甚至希望通過外資而在短期內達到國內發展建設目的的一種誤解。其實共和國時代在孫中山以後就已經在中國建立。辛亥革命以後,在國家範圍內建立統一政權發展國家經濟,其實我們回過頭來看,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逃脫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本質。

只不過對於理念的概括,由於主體不同換一種方式去論述,以保證自己的獨創性和合理性,合法性而已,但是其基本內核無一不繼承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我們不去對孫中山的革命史進行一次簡短的介紹,孫中山為建設國家發展國家而提起的一系列理論,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在孫中山看來,為了預防當時的中國像歐美國家那樣的社會危機和社會革命,孫中山在最初就主張資本主義尚未發達之時,就採取一種獨特的方法加以解決,這種方法是將種族,政治,革命三大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通過國家強有力的手段將三大革命進行到底,當然歷史證明這是有一個弊端的,但是這個弊端在孫中山看來是可以通過社會調節解決的。在當時,孫中山認為我們可以沿著歐美開闢的資本主義方向發展,但只將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作為自己的主要參考,不走歐美式的資本主義老路,要另闢蹊徑,符合中國之工業和中國之發展近況。

所思所想所做未必與西方完全相同,主張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這是孫中山探索發展中國資本主義的新路,也是日各黨和領導人發展國家經濟的根本選擇。在孫中山時期,他提出了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作為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其核心就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平均地權是尊重私有,尊重土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對於土地的溢價由國家收取,而土地的基本價格則由各地保留,節制資本就是要在國家的控制之下對內和對外的資本都進行嚴格管制,以保證資本不會出現規模的利益集團,進而要挾國家政策。

可以說孫中山的出發點和理論是先進的,即便現在也依然在使用。不論是對資本還是對於地權,孫中山提出的種種理論和解決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自然有歷史方面的因素也有孫中山的個人認知問題,但相比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歷史,長達2000年的國家而言,在當時已屬先進。

不論是平均地權還是節制資本,孫中山都明確提出了防止資本家壟斷的想法和具體做法,他認為要想發展實業就必須積極動用國家力量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孫中山曾指出,中國不能與外國相比,單純的節制資本是不足的,因為外國國富而中國國貧外國,外國生產力過剩,而中國生產力不足,因此單是節制私人資本還是不可避免要走向西方的老路。

為此,節制私人資本的根本目的應該是防止資本家專權,很多核心的部門應該靠國家的力量去經營,以防止落入私人和外國商人之手。當然,孫中山也並不是籠統地反對資本主義,他歡迎私人資本到中國投資,並提出了利用外國資本來發展中國實業的主張。這些強調國內和國外資本共同作用於中國,但又不失其操縱,維護中國經濟命脈的理論依然被我們所繼承。

有人認為,當時的西方國家都是列強引入外國資本,實際上依然是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此等想法和理論的人,不論是他的眼界還是心胸,都十分狹隘。美國歷史上曾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運動,在這三次基礎建設運動當中,歐洲資本都想要分一杯羹,而美國在當時還並不發達的情況之下,開出十分優惠的條件將計就計。

最終是共贏的西方的資本集團,資本家贏得了在美國建設的經營收益,而美國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服務管理也好,都節省了20年甚至30年的發展時間,為什麼?難道是因為歐洲的資本家對於當時剛發展起來的美國不忍心下手嗎?並不是,而是無論建立起來的什麼東西,是基礎設施也好,還是一種服務體系也好,最終都會留在美國。

後發的國家自然在社會發展上要去繳納一些學費,但是所學到的各種體系和邏輯可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在美國的最初建設歷史上,國外資本曾經佔據了國內發展的60%的體重。而最終這些資本或者撤出或者美國本土化,成為美國牽制各國的有力武器,無疑,孫中山看到了這一點,他希望中國能夠像美國一樣。

初期引進外國資本,但又不捨棄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在隨後的發展中與他們之間的經濟利益相互結合融合,最終是他們本土化。建立自己的貿易體系,貿易級別和金融資產。這就是孫中山一直要強調的民生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因為從頭到尾孫中山的認知都是在國家資本主義的前提之下,保證對國計民生重要部門的掌控,所以這些外國資本只要不掌握國家部門,國計民生的根本行業領域,所謂的不平等條約和吃虧都是人們的一種保守概念,而並不會成為現實。

孫中山也談及到了多數人富裕的民生主義的目標。其實對於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有很多人表示質疑,他到底是一個資本主義道路的,還是一個社會主義道路的,而我認為兼而有之,孫中山無疑是支持資本主義模式發展經濟發展國家的。但是孫中山又不全然信仰資本主義,因為他也看到了西方國家使用資本主義這一發展模式以後,造成了各種社會問題,而這些社會問題,馬克思則明確指出過。

所以在這一點上,孫中山是認可社會主義的,所以才會出現國共合作的歷史可能。但同時,孫中山的回答是明確的,民生主義並不是社會主義,他的目標是使多數人富裕,國家富強。民生幸福,但是與社會主義的邏輯有根本不同。孫中山認為,一個國家的根本發展是要實現多數人的富裕,而不是少數人的壟斷和少數人的富裕。

此外,孫中山也指出,多數人的富裕並不是所有人的富裕。人與人不同,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有所不同,不可能使每一個人都平均化的富裕或者貧窮,那樣違背社會經濟的基本發展規律。孫中山認為也應該實行美國的那一套基本理論,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國家平台,讓有能力的人富起來。

大多數人富起來,然後通過國家的財富再分配,保證沒有能力的那些國民依然能夠在社會上平等生存發展,而對於最初社會主義者所堅持的平均富裕和共同富裕,孫中山是不認可的。孫中山的理由很明確,俄國在這一方面走到了世界各國的前面,但是最終兩年多以後,依然要實行新經濟政策,為什麼?就是因為這一道路走不通,既然俄國人已經給出了實踐的答案,那麼我們又何必再走一次此等彎路?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是根據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基礎的,不論是俄國還是當時的中國,都沒有此等財力和社會基礎,所以馬克思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給我們的經濟發展和國家發展做出指導,但是完全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不成熟的。這一點曾經被很多人批判,但是當改革開放以後,大家又奉之為圭臬。提出了各種中國化的理論,實際上都是嫁接自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理論而已。

此外國家資本主義理論雖然可以走一條中間路線,但是它也很容易演變成為官僚資本。雖然在新中上的理論當中,國家資本的所有者是國民,是有產者,但是能夠直接調用資源的還是直接掌控者,官僚。所以孫中山的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路徑,造福全國國民的初衷,最終導致了官僚資本主義壟斷經濟的後果,所以產生了四大家族。

但是從現在來看,四大家族雖然掌握當時的國家命脈,但是當時的國家經歷戰爭的洗禮,本就一窮二白,資本的運用根本有力無心,這也是為什麼最終造成惡性通脹的原因。而當下,官僚資本真正繼承了前人的衣缽。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的思想,它的優勢得以發揮,它的漏洞也從未得到彌補。只不過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使得現在的官僚們很幸運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史圖鑑 的精彩文章:

美國窮人多流浪漢更多?這種比較有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