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外國媒體和機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與活力

外國媒體和機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與活力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在取得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基礎上,率先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恢復經濟正增長。外貿回暖、投資增速、新動能逆勢增長……中國經濟正穩步前行。多家外國媒體和機構對此予以積極評價,認為中國經濟加快復甦展現了其巨大韌性和蓬勃活力,也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和發展注入了重要動能。

「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強大有效」

「中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全球首席財務官委員會日前公布的第四季度調查報告顯示,大型跨國企業首席財務官普遍上調中國經濟展望,認為中國逐步擺脫疫情影響,實現經濟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復甦,消費者信心穩步回升。」路透社在報道中提到,旺盛的電子商務交易活動,釋放出強勁的國內消費需求,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報道說,中國經濟實現復甦,將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此外,中國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等目標,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

英國《金融時報》關注到中國汽車銷售市場的逆勢上揚。「受疫情影響,全球汽車行業受到嚴重衝擊,而中國汽車市場是其中少有的亮點。」文章引用戴姆勒集團首席執行官康林松的話說,今年第三季度,該集團旗下梅賽德斯—賓士品牌在華銷量同比大幅增長,在此後的幾個月,公司銷售也實現兩位數增長。中國經濟復甦顯著,外國企業持續看好中國市場。

「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強大有效。」南非《商報》刊文說,中國通過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控制住疫情,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更加穩健靈活的貨幣政策來推動經濟復甦,為非洲國家在後疫情時代恢復經濟樹立了典範。

「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強勁力量」

埃及《金字塔報》網站以疫情防控期間海南官員通過網路直播幫農民推銷農產品、四川昭覺縣超過1.8萬人搬入新家為例,稱讚「近年來中國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村貧困人口逐年遞減,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社會發展明顯加速」。報道還特別提到,「中國政府有序推進脫貧攻堅相關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帶來的影響。」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在日前發布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復甦前景穩定,「很多經濟指標已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埃菲社援引分析師安德魯·芬內爾的觀點說:「中國將更加重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加拿大雜誌《麥吉爾國際評論》刊文說:「新發展格局為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增長機會,並推動中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更加強勁的國內生產和更加堅實的消費基礎,將使中國成為亞太地區經濟的領跑者。」

「消費復甦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電商市場的繁榮也進一步帶動零售業增長、增強消費者信心。」巴西《經濟價值報》報道關注中國的消費動能,認為中國經濟復甦有助於吸引更多外國投資。

南非獨立傳媒網站關注中國新產業、新業態的向好發展。文章說,今年以來,以互聯網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迅速成長,在助力中國疫情防控、保障居民生活、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5G建設、軌道交通等新基建項目也在不斷激發中國的經濟活力。中國經濟良性發展,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強勁力量。」

「為各地區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

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今年前11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數據顯示,在全球貿易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中國外貿進出口呈現逆勢增長的態勢。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 中國對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3。該組織認為,「中國將是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健康的中國經濟對世界有利。」哥倫比亞《旁觀者報》發表文章說,中國有效控制疫情,推動生產生活秩序加速恢復。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復甦走在世界前列。從進出口數據和經濟增長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為各地區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

埃及《今日消息報》網站報道,中國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並推出了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報道提到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在今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外國大中小企業積極參展,體現了他們對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興趣與信心」。

南非獨立傳媒網站的文章說,中國外貿外資逆勢增長,尤其是今年第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總值、出口總值、進口總值這三項關鍵指標均創下了季度歷史新高,「這充分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性與活力」。「中國經濟復甦為其他國家帶來鼓舞,還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機會」。

(記者俞懿春、李瀅嫣、李曉驍、方瑩馨、周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全球汽車技術路線圖在中國爭勝負
治理「二選一」在線平台壟斷隱憂 保障商戶和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