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好茶以芽頭為貴嗎?盤點2020茶圈的七大謠言,別再傻傻相信了

好茶以芽頭為貴嗎?盤點2020茶圈的七大謠言,別再傻傻相信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在唐朝曾有「滌煩子」、「忘憂君」等別稱。

喝一杯茶,除了茶香茶味的品嘗外。

更多的內涵,得從品茶本身延伸出去。

從喝茶的過程,蔓延出一種修身養性,氣定神閑的氣氛。

從飲茶的體會,慢慢感受好茶留在唇齒與喉間的韻致。

往廣了說,所謂的茶韻茶境,看似雖捉摸不定,捕捉不著。

但它們卻實打實的,從實際喝茶體驗中來。

剛開始喝茶不久的新人,不會分辨茶葉好壞,不懂得如何將茶泡得更好喝。

於是,當一個人在還沒喝懂茶時,會覺得茶味都一個樣,滋味有點苦。

但等過一段時間後,逐漸有了區分的能力。

能夠從茶味里,感受出苦澀甘潤,清甜鮮爽,回甘生津等諸多不同體驗。

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但在學茶的過程,最怕是受了誤導,信了謠傳。

以至喝茶入門途中充滿坎坷,走了不少冤枉路。

現下已到了十二月,已近年關,新的一年即將開啟。

回顧2020年,曾有過不少茶界謠言此起彼伏,誤人子弟。

下面就來詳細做一篇盤點,大家千萬別信了謠言,中了招!

《2》

謠言1.春季多雨,春茶含水量高?

真相,兩者八竿子打不著。

春雨貴如油,細細密密,洋洋洒洒。

從驚蟄春分,到清明穀雨,春天正是多雨水的季節。

四周圍的空氣里,瀰漫著溫潤的感覺,雨絲綿柔,淅淅瀝瀝。

草木們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後,等到萬物復甦的春季,離不開恰到好處的春雨滋潤,才能生長得更欣欣向榮。

春季多雨,這點不假。

但茶樹的生長喜陰喜濕,春日生長季時,充沛的雨水滋潤,對茶青鮮葉品質的提升有關鍵作用。

一來,茶樹芽葉細胞內補充了更多的水分,出落得更水靈;

二來,春日濕潤,多霧的高山氣候,更適合茶樹的光合作用。

不過在多雨的春天,只會讓茶青鮮葉細胞內補足水分,不會對成品茶的品質造成影響。

更不會出現所謂的「春茶含水量高」、「後期儲存容易返潮」等諸多問題。

畢竟在經歷系統的制茶工藝,最終茶葉成品在烘乾達標的基礎上,根本不會出現干度不合格的問題!

謠言2.自古好茶都是以芽頭為貴,越嫩越好?

真相,這一直以來都是誤區。

品質一流的好茶,不單單以芽頭為貴。

更主要的是看茶青原料產地,加工工藝,儲存情況。

此外,還有包含樹種的適制情況,採摘的標準程度等。

以福鼎白茶里的白毫銀針為例,它的名貴之處就遠不止是芽頭這麼簡單。

首先,離不開「原產地,原材料,原地加工」。

用當地的高山白茶原料,原地加工,及時薄攤薄晾,日光萎凋,細緻烘乾,方能成就佳品。

其次,按國標的規定,適制白毫銀針的茶樹品種有限,以大白茶、大毫茶為主。

換成雲南大葉種茶,梅占,鐵觀音茶樹等,根本不適合加工成白毫銀針。

最後,白毫銀針有「十不採」的嚴格要求,雨天不採,細瘦芽不採……

標準的福鼎銀針,長相可不止芽頭那麼簡單,還要符合「一旗一槍」,白毫濃密的特徵,芽頭旁緊貼著小葉殼。

采太嫩,采太早,採下「早產兒」般的芽頭,內質不足,品質壓根不會高。

何況,六大茶類里,好茶並非是以嫩為貴。

不然這讓太平猴魁,大紅袍,牛欄坑肉桂,老班章古樹茶等。

這些外觀並不細嫩,但實屬頂尖茶品,情何以堪?

謠言3.越早上市的新茶,等級越高?

真相,非也。

每年等待好茶上市的心情,都很焦灼。

但咱們要明確一點,好茶不怕晚。

每逢過早上市,提早上市,搶先上市的新茶,它們往往容易藏著貓膩。

常言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茶樹的生長發育,遵守著既定的季節規律。

時候未到,根本采不了適合的茶青鮮葉。

一般按常理講,緯度越靠近赤道的產茶區,平均氣溫高,茶樹生長快,採茶時間相對會早一點。

而平地產區的茶,也會比高山高海拔的茶區,採茶更早。

但緯度低,海拔低,日照時間長,光照清冽,缺少足夠雲霧滋潤等,會讓茶樹內部的咖啡鹼,茶多酚等苦澀物質含量更高。

換言之,可以早採茶,早加工,早上市的茶葉,未必是好茶。

另外,在茶葉的加工製作過程中,講究慢工出細活,心急綉不了牡丹花。

一味的迎合市場,趕早上市的新茶,本身很容易出現粗製濫造,干度不達標,內質受損等諸多問題。

要是買到了早上市,含水量沒烘乾的新茶。

那麼相當於買一斤,虧一斤。

因為茶葉內部含有超乎正常值的水分,會影響到好茶的風味品質,不宜儲存。

將這樣的茶買到手,實在太糟心了。

謠言4.綠茶黃茶等新茶上市,越早嘗鮮越好?

真相,不是。

一味求早,不是好事。

關鍵是看,茶葉的「適飲期」有沒有到。

對綠茶黃茶等經過殺青,風味以清新鮮香風味為主的茶葉而言,它們並不適合存成老茶。

而是要趁著風味正好的時期,及早飲用,及時飲用。

不然等放到了隔年,茶葉的顏色轉暗,香氣變弱,風味的鮮爽度大打折扣。

個中的精華美妙風采,過期不候。

但綠茶黃茶要趁鮮喝≠越早嘗鮮越好。

因為經過殺青,經過鍋炒,經過烘青的綠茶黃茶等,新茶在剛剛加工完畢不久時,容易帶有不少火氣。

剛加工完成的綠茶新茶,它的滋味嘗起來不僅不夠清鮮,反而容易讓人感到有幾分燥意。

這時建議是將新茶放一放再去喝,滋味體驗更好。

放上一禮拜或大半月左右,按個人的喝茶適應程度,再泡一杯新茶嘗鮮。

彼時,附著上新茶上的火氣消散。

而屬於茶葉的清新鮮香本味,更好的綻放。

此時再去喝茶,更能嘗鮮!

謠言5.泡茶時出現的茶沫越多,代表茶葉品質越好?

真相,茶沫從不是所謂的好茶精華。

茶葉在沖泡時,湯麵泛起一層厚厚的茶沫。

各種原因,說來話長。

除了因為茶皂素外,灰塵雜質,大量茶毫,出湯方式,茶湯激蕩等,同樣會形成茶沫。

比如在傾倒茶湯時,茶湯表面激蕩,容易泛出不少泡沫。

又比如,茶皂素含量高的粗老茶葉,在注水沖泡後,同樣會泛出茶沫。

遇到一杯茶沫多的茶,它的可能原因有很多。

但不論怎麼看,茶沫多都並非是茶葉品質好的信號。

以茶皂素的含水量高低來看,原料越粗老,茶皂素含量越高。

與此同時,茶皂素滋味辛辣刺激,滋味體驗不佳。

是以,茶沫多的茶,品質不一定好!

謠言6.家庭存茶,出太陽時最好曬一曬茶?

真相,千萬不要。

茶葉儲存的基本原則要求,離不開避光、乾燥、密封、陰涼、清潔等。

日常在茶葉存放的過程中,若是沒有「避光」保存。將茶葉放在透明的玻璃罐,或是直接敞放。

那麼茶葉內部包含葉綠素在內的多種物質,容易遇光氧化,色澤變暗,品質下降。

何況,隔行如隔山。

當茶友們在家中自行存茶時,盲目曬茶。

容易因拿不準「尺度」,直接將好茶晒傷曬損。

茶葉內部的多種有效成分和有益物質,本身是非常嬌弱的存在。

一旦將茶葉攤在烈日下暴晒,不出半天,色香味就會徹底大變。

外觀,香氣,滋味等,一應受損。

對此,列位看官們可以聯繫到梅乾菜的模樣,便可窺見一斑。

若想安心將白茶、黑茶、普洱等久存不變質,選對干度達標,品質合格的好茶後。

平時只需照著基礎存茶的要求,便能讓好茶久存不易變質。

越存風味越甘醇,別有魅力!

謠言7.茶葉泡五沖、六衝足矣,泡到後面會出現有害物質?

真相,太扯了。

內質豐沛,養分充足的好茶,耐泡表現佳。

像慧苑老叢水仙,桐木正山小種,太姥山高山白毫銀針等。

用蓋碗沖泡時,輕輕鬆鬆就能泡到七八沖,上十沖。

如果一款茶,只夠泡五、六回,甚至才兩三泡就徹底變味,那說明它的內質積累太寡淡。

而一款優質耐泡的好茶,只泡五沖,就強行喊停,不再繼續沖泡,那未免太浪費。

說真的,要是一款茶的品質不堪,內部藏著有害物質。

那麼在最先泡茶時,也早該浸出,釋放了。

這怎麼會,等泡到最後時,才會出場呢?

結合茶味的浸出規律看,這明擺著就是不現實!

《3》

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以訛傳訛。

茶圈裡的謠傳,真真假假,真假參半,層出不窮。

每一年,每一季,總會冒出新的說法。

喝茶,學茶,懂茶。

要先學會明辨是與非,真與假。

萬丈高樓平地起。

學會分辨真理與謠傳,告別錯的,與正確的茶知識相逢。

那麼,對茶友的學茶成長,更有裨益。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是真是假,一試便知。

親自試驗,慢慢感受,便能知真或假!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細數白茶的5大誤區,有人因此損失數萬元,總踩坑的茶友,來看看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喝岩茶前,需要進行提前透氣或醒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