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光砸缸很機智,他長大後的事老師卻不願講,看了氣不打一處來

司馬光砸缸很機智,他長大後的事老師卻不願講,看了氣不打一處來

國人知曉司馬光,大概都是從他砸缸救人的故事開始的。或者,他所編纂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也讓他成為宋代文學史上不可不說的一位。但其實,司馬光最值得被言說的部分應該是他的仕途生涯——首先他是一個政治家,其次才與文學相關。

畢竟《資治通鑒》的由來就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這是司馬光政途受阻被迫離開朝廷十五年,在這閑暇期間寫成的,假如他的仕途一片坦蕩,這本巨著恐怕也不會面世。司馬光的政治成就十分矚目,歷任四朝元老,獲贈太師、溫國公稱號,謚號文正,從祀於孔廟,從祀於歷代帝王廟,可謂風光無兩。只是,按照上帝視角來看,司馬光的「成就」對於大宋王朝而言,或許是巨大的災難。

前段時間熱播的歷史劇《清平樂》里,司馬光就有很「亮眼」的表現。從這部劇中,我們大致可以領略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其實皇帝並非我們想像得那般自由,也要受制於臣子的監督。以徽柔公主舉例,她與駙馬李瑋在一起根本就不幸福,所以請求仁宗調解離婚,可司馬光卻稱這有悖於祖宗之法,堅決反對,甚至還威脅仁宗,說如果離婚他就在宮殿上撞柱子自殺。

由此可見,司馬光是一個執著、死板、守舊的人。能夠印證他這些特點的另一件事,是他對王安石變法的百般反對。總體來說,王安石變法利大於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以加強統治。雖然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和痛處,但改革哪有一帆風順的?

誠如歷史給予司馬光的中肯評價,他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他始終守著「祖宗之法不可更變」的金科玉律,不顧一切地反對王安石變法。在宣仁太后掌權之後,司馬光成為守舊派中反對變法的中流砥柱,他全盤否定新法,並將責任全部推給王安石,攻擊他「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

在廢除新法的同時,司馬光又將舊法一一恢復,使本來通過變法緩了一口氣的大宋王朝步履更加艱難,對社會的危害較變法之前更加嚴重,國庫幾乎耗費殆盡。與此同時,他還不遺餘力地打擊變法派,貶的貶、死的死,搞得人人自危。比如,蔡確只因為寫了首《車蓋亭詩》,就被司馬光揪住小辮子,說他涉嫌諷刺朝廷,因此被貶死新州。

反對變法是司馬光的第一罪狀,他的第二大罪狀是對西夏、遼國的委曲求全。王安石執政時,加強軍事訓練,扭轉了在西北邊防上長期以來的被動局面,打贏了多場勝仗,將領土往外拓展兩千餘里,史稱「熙河開邊」,這在兩宋史上都是值得被書寫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是,司馬光掌權後,他為了一時偷安,竟主動將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地歸還給西夏,並表示那本就是「夏國舊日之境」,還給人家是應該的。他這樣做,無非是害怕西夏起兵攻打,因此提前給人家跪下了。本著守祖宗之法的原則,司馬光繼承了熙寧變法前的妥協政策,在對外態度上軟弱無能,當時社會上就引起了廣泛不滿,甭說如今看歷史的我們了。

司馬光的第三大罪狀是欺君罔上。起初,年幼的哲宗還支持變法,而司馬光則提出了「以母改子」的策略,讓宣仁太后垂簾聽政,把持小哲宗的動向。而且,司馬光一派無視幼帝,不守君臣之義,引起哲宗的極大反感。果然,宣仁太后一死,他們就受到了沉痛的打擊。

而且,在執政後期,司馬光的目的不再是強國富民,而是執著於權位之爭,縱使國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他不僅提不出有效的方針政策,還一味地守舊守舊,足見其政治才能之匱乏,封建思想之落後。

司馬光擁有「砸缸救人」和《資治通鑒》兩項名垂千古的成就,卻做出這些讓人氣不打一處來的事情,簡直是毀三觀。通過他,我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才學與能力並不互等,即便你能寫出輝煌著作,可你不一定就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45歲三毛與77歲王洛賓的忘年之戀,相處3周被逼走,4個月後自縊
奇怪的汪國真現象:對他印象非常深,但就是想不出來他有什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