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印學者: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不把印度當對手傷害自尊

印學者: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不把印度當對手傷害自尊

中文名為「高興」的印學者:中國看不起印度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中國印度既是近鄰又是對門,理應和平相處。在12月的鳳凰衛視的電視節目中,中印學者談到了雙邊歷史關係問題。印度學者指出中國給印度的傷害超過英國殖民150年總和,中國不把印度當做對手是不把印度當回事,這傷害了印度的自尊心。印度學者認為,1962年的戰爭讓中國認為印度不是個合格的對手,而自尊心強的印度感覺被輕視於是屢屢試圖證明自己的強大。

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尼赫魯多次稱讚英國殖民者

與中國人不同,印度人十分感激英國殖民者,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尼赫魯曾說「英國的統治讓印度擁有了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東西,即一個在南亞次大陸上握有絕對權力的政府」。歷史上,在英國人殖民印度之前,印度這片土地上分布著數百個部落,鬆散的部落群體並沒有形成統一性的國家認識,英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鴉片和礦產貿易將鬆散的印度強行揉到了一起,經過長時間的經營,一個具備近現代國家雛形的印度出現了。尼赫魯的觀點得到了尼克松的肯定,尼克松曾表示:「在英國統一這塊地方之前,印度根本不是一個國家」。所以,實現了印度獨立的印度精英們認為自己是大英帝國在南亞次大陸「事業」的「繼承者」——包括英帝國對我國邊境的非法侵犯也被納入到「繼承範圍」之內。

印度仍然對1962年的失敗耿耿於懷

印度學者在節目中表示,印度在1962年是被打的一方,應該被同情。但從歷史角度,奉行「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理念的尼赫魯,錯誤的將英帝國的非法利益視作自己的合法利益,是導致1962年印度慘敗結局的關鍵因素。成為英國小迷弟的印度,在外交政策的策略和方法上也固執的模仿英國,剛剛獨立不久,印度就通過武力震懾、政治高壓和經濟控制完成了對尼泊爾、錫金和不丹的「佔領」。印度學者認為,印度的對外擴張從未失敗,而在中國方向上遭受的恥辱性失敗是個例,這唯一的失敗令印度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恥辱。

中國從始至終認為戰爭的最終目的是恢復和平

印度對1962年的失敗耿耿於懷,陷入了對抗思維陷阱。在戰爭開始前,中國領導人就指出,此戰應為我國打出五十年和平。中國從未將印度這個對門鄰居當成戰略威脅,被迫發動自衛作戰的目的是恢復邊境和平而不是侵佔印度領土。戰爭的正義性從來不是看誰損失更慘重,而是誰站在道義一邊。戰爭雖然勝利,但中國依舊不把印度視為主要戰略對手,因為印度沒有對中國形成重大戰略威脅。

海軍專家王雲飛在節目中多次解答印度學者的疑惑

中印兩國的國家命運軌跡並不衝突,雙方擁有合作的基礎。軍事專家王雲飛在節目中解答印度專家疑惑時表示,中國不把印度當成主要戰略對手並不是認為印度不禁打,邊境問題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它不會讓兩國不能共存共處。王雲飛強調,在軟體業和生物製藥業,中國非常敬佩印度人民展現出的智慧和勞動。中印兩國不該背道而馳,即使由於一時的邊境問題關係緊張,雙方依然有廣泛的合作基礎。

印度學者應該轉變觀念,不把印度當對手並非貶低,而是重視。中國一向重視同鄰居的關係,中印關係的長期緊張既不利於中國外部環境的穩定,也不利於印度國家利益,中印關係不能長期僵化。中國沒有將印度視為主要戰略對手,而是將印度視為重要合作夥伴——今年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給足了印度面子,宣布為印度隨時回到RCEP大開方便之門。在國際社會中如此尊重印度意願的合作協議是前所未有的,希望印度早日走出對抗思維陷阱,重回多邊合作的正軌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發資訊 的精彩文章:

澳大利亞報復中國做兩手準備:五眼聯盟抱團反擊+鐵礦石徵稅漲價
又想甩鍋給中國?印度外長突然猛批解放軍邊境部署,華春瑩發出強硬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