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你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你還在強迫孩子「分享」嗎?3個方法,讓寶貝真正樂於分享,愛上交際

文|福林媽咪

都說育兒是個大學問,父母的每一步做法其實是在為孩子的未來書寫劇本,可是很多時候因為工作忙碌而導致的焦慮,我們做家長的總是想當然地以自己的規範去要求孩子,只求孩子能懂事聽話,從中獲得一切盡在掌握的安心感覺。

學會分享是每個孩子從小的必修課,愛分享的孩子在群體中更受歡迎,能更快地交到朋友,並在此過程中通過和同齡人的交往,促進孩子心智發展,鍛煉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困難的能力。而且樂於分享也是禮貌和修養的體現,反映著教養家庭的處世風格,因此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這方面的表現。

在兒童遊樂場,我經常看到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寶寶乖,把玩具給朋友玩一下嘛,要樂於分享,不要那麼小氣哦!」

還有的媽媽為了面子,還會強行奪下孩子手裡的玩具給別人玩,面對家長的哄騙和強迫,孩子或是一臉不情願地照做,或是好像遭受了很大委屈,只能用哭鬧來表達反抗。

每當這時,父母常常會大惑不解,怪孩子不懂事,因為對很多家長來說,所謂分享,就是把好玩的玩具給同伴玩,把好吃的食物給同伴吃,不是很簡單嗎,為什麼對於孩子就那麼難呢?

其實這些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認識,從心理學角度看,分享的實質是心甘情願,是快樂,它的前提條件是主動和平等,而不是被動和強迫,上面的例子中,「分享」是在媽媽的要求下被動作出的,既沒有平等,孩子從中也感受不到絲毫快樂。媽媽的行為顯然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這種做法以前還十分普遍,在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中,父母是權威,因此很少反思自己引導方式上的問題。

然而常常被我們忽視的事實是,孩子的認知發展和心理成熟度相對於成人還有很遠的差距,而學會分享是孩子社會化的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如果一味強行要求孩子立馬錶現得完美,不僅難以達成目的,還會造成雙方不必要的情緒反應,家長同時也失去了一次給與孩子正確引導,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機會。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分享,並在和同伴的交互中,收穫快樂和友誼?我總結了3個方法:

首先,引導孩子明確界限,尊重孩子的決定。

前面說過,分享的前提是主動和平等,因此只有讓孩子明確物品的界限,知道哪些是自己的東西,哪些是別人的,對屬於自己的物品擁有決定權,這樣孩子感受到了自主和平等,分享的願望才會被激發出來,孩子也才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

比如我的兩個孩子,我會與他們事先約定好屬於各自的玩具,鼓勵他們互相交換和分享,但是如果孩子不想分享,我就會說「好吧,這是你的玩具,你有權決定」,絕不會以此責怪孩子,因為明確了界限,他們相處一直很融洽,很少發生矛盾。

其次,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剋制衝動用語言解決。

雖然明確界限可以減少孩子間的矛盾,但是生活中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孩子人生中最先遇到的衝突,往往和分享有關,比如在遊樂場看到鞦韆,孩子很想玩,可是此時鞦韆卻被其他小朋友佔據著,有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處理這樣的難題,出於本能想上前爭奪。

家長不妨抓住這個機會引導,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正在玩鞦韆,別的小朋友來搶奪,不讓你玩,你會是什麼感受呢?」如果孩子說「我會很生氣」,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提出方案,比如教孩子拿玩具車去交換,或者用語言提出和同伴輪流玩的請求,或者先干別的,過一會兒再玩。

總之家長要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遇到困難用理智分析,尋找用語言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憑本能和衝動行事,另外家長也要懂得適當放手,不要處處為孩子做決定,給他們充分的空間獨立思考。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家長要以身作則,生活是最好的課堂。

我們知道,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首先要具備這樣的品質,所以想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應該在生活中做好榜樣。

比如遇到了好玩的事,說出來和全家人共同歡笑;

買到了好吃的東西,和全家人一起品嘗;

周末帶全家出遊,一同享受美好的時光。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會更加喜愛交際,樂於分享。另外當接受孩子分享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以兒戲視之,而是應該認真對待,真誠地表達出快樂和喜悅,這樣孩子會感受到被尊重,也更能獲得與他人分享的真實體驗。

孩子的教育其實是愛的藝術,不僅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付出愛心,更需要源源不斷的耐心。只有把孩子看做一個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個體,充分接納孩子的各種不符合父母期望的表現,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才能讓孩子成長的道路變得更為平坦,我們的家長也當得更為輕鬆,希望上面的3個方法能幫到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又一女孩與家人爭吵後跳樓,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並非他們太脆弱
孩子「不該錯」的總錯,是太馬虎嗎?別急著扣帽子,也許是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