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

心理學: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

你是否曾經有過,在某天清晨醒來的時候,清晰地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心跳聲,以及周圍世界人來人往的聲音,但就是覺得這一切毫無意義,一種巨大的虛無感由心底蔓延至每一個細胞。

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我碌碌無為的活著,兜兜轉轉得過,不經意間進入一個深淵並且清楚地看到,除了死亡,我前面什麼也沒有。可悲的是我不能停下腳步,不能回頭,更加無法閉上雙眼不看前面的深淵和萬劫不復。」

每個人匆匆忙忙追逐的幸福人生,就像追逐一場巨大的騙局。

我們所以為的那些幸福本質上都是內心給予自己的幻覺,所以才會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說法,其實不過是人類的自欺欺人罷了。

就像托爾斯泰所說,我們無法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只能被裹挾著往前走,但所有的一切最後的結果卻都是死亡。

從分子原子理論出發,我們會發現,大至宇宙,小至組成物質的最小單位,都始終沿著大致相同的軌道運行,從開始到死亡,循環往複,沒有盡頭。而每一個自以為獨特存在的生物都逃不過死亡的結局。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有的物種一生只有兩件事:繁殖,死亡。比如鮭魚,鮭魚產卵的時候要游回自己的出生地,產卵後便安詳地等待死亡。

當看到《動物世界》里那些鮭魚為了游回產卵地,拚命擺動自己的身軀時,我感受到了視死如歸的悲壯,也有點明白了,或許死亡真的是生物的歸宿,那一刻或許才是靈魂得到平靜的時刻。

蚍蜉的生命周期更是短暫,成年蚍蜉浮出水面以後,生命只有短短的24小時,在這短短的24小時里,它們不休息不進食,只做一件事情——尋找配偶交配產卵。

雄蚍蜉交配,生命隨即凋謝,雌蚍蜉則尋找合適的水源產卵,產卵後一樣死亡。不禁讓人心生感慨,庸庸碌碌究竟為何。

造物主在設定人類時很有意思,故意不讓人類看清生命虛無的真相,塞給人類各種各樣的慾望、情感,讓其通過追逐實體存在,將生命消耗殆盡,等到人類要徹底的衰亡時,才在不知不覺中讓其悟得虛空的真相。

也有漏網之魚,像叔本華、尼采這些哲人,在造物主拋給他們真相前,已經悟得了真理,早已明白死亡才是真相。

死亡歷來是宗教、哲學、科學熱衷於探究的話題,其中,道家關於生死哲學的理論,頗值得細細品味。

道家基於「氣化」理論,將生和死同質化,他們認為「氣」是生命從無形到有形的基本成分,生死同質,皆繫於「氣」。

生死實際上是「氣」的變化,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死。所以人的生命從生到死只是一種形式的變化,既然如此也就沒有什麼好恐懼或覺得神秘的了。

道家理論有一種勸人看開生死的豪邁,當然,任何理論都是基於特定時代、社會環境產生的,道家的逍遙離不開封建王朝的特殊社會環境。

隨著人們對生命、死亡的探索,這種理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夠全面。

死亡是生命的真相,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期待這個真相,依舊害怕恐懼死亡,依舊貪戀虛無的人間。

這又是為什麼呢?私以為在我們沒有真正開悟以前,世俗的快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具美好的,而死亡會將這些美好剝奪。

當我們死了,就得不到這些世俗的快樂,無法體驗和感受那些能帶來虛幻快樂的事情,所以人類恐懼死亡。

那麼,作為一個俗人在開悟之前,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我的答案是:什麼都不用做,好好生活就行。因為如果你提前開悟,承載你生命的肉體還沒有進入衰落的階段,整個人的內在和外部運行就會極度衝突。

衝突就會痛苦,痛苦就會導致人本能想要逃避,但逃避生命的唯一方式就是結束生命。本質上和渾渾噩噩生活並沒有區別,何必多此一舉呢?

畢竟,不是人人都是哲學家,看清生命真相,以後的你未必依舊能熱愛生命。

從心理學上講,所謂的幸福,本質上不過是一場自我欺騙,若自我欺騙能夠讓你獲得俗世的快樂,忘卻真相的煩惱,也不失為一種策略。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Sarner, M. (2018, December 12). Still Have Your Childhood Teddy? The Psychological Power of The Toys We Keep. The Guard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壞人的心理永遠比好人的心理更強大,原因很簡單
如果你心儀的男性,吃飯有這些習慣,很可能人品不好,千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