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寶耙落地留仙井一一筢頭庄異說及韭菜的傳說

寶耙落地留仙井一一筢頭庄異說及韭菜的傳說

蘇北沭陽茆圩鄉喬新村的筢頭庄,也叫「耙頭庄」(今興北組)。上世紀80年代以前,耙頭庄的房屋走向像「丁」字型,即東西走向是9戶村民,南北走向是18戶村民;如果從高空腑瞰,村莊確像一把耘地的鐵耙。就因此才叫耙頭庄的嗎?不是的,請聽我慢慢講。

老年人說,在民國、清代、明代……這裡的房屋走向有時呈「二」字形,有時呈「一」字形,有時只剩幾戶人家,但這兒從來都叫「耙頭庄」。還有老年人說,耙頭庄另有一個地名叫「九井庄」,九井莊上的韭菜叫九井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說起來與那個惹人氣、惹人笑的倒頭豬八戒有關呢。

當年,豬八戒去花果山求孫悟空回來救師傅時,是空著手去的,為什麼空手?吳承恩在書中沒有說清楚。那麼八戒的武器弄哪去了呢?

原來,當白骨精知道豬八戒去找孫悟空時,就派得力助手黃毛怪前往追趕,叫他在何處追到就在何處打死。黃毛怪一口氣追到花果山西北邊的海州地界上空時,看到八戒肩扛閃冒金光的九齒耙子、踏著濃雲正在低頭趕路。黃毛怪駕雲悄無聲息地落在八戒上方,舉起大鐵鎚狠狠地砸了下去,天地間只聽「噹啷」一聲巨響,豬八戒肩上的寶耙被打落凡間。八戒掉頭一望,發現是白骨精手下嘍啰,本想撿起武器與其決戰,但他轉念一想:「如果戀戰,勢必延誤大師兄救師傅」。於是他一翻身躲進濃雲,急速前往花果山。

再說黃毛怪錘砸八戒寶耙後,由於道行淺,周身被震生疼,自己險些跌下雲頭;待他站穩腳跟朝下一看,只見釘耙不見八戒,疑為八戒被他一錘打得煙銷灰滅了呢,只好收錘復命而去。

長話短說,當孫悟空攜八戒順來路西行時,悟空突然問:「師弟武器呢?」八戒眨眨眼:「剛才進山前,俺老豬怕扛著武器傷了你山上的小猴子,就臨時放在下界海州郡內一塊荒地上。」悟空嗔責道:「神界的東西怎能隨便放在凡間?!快去取來。」八戒一落雲頭來到海州上空,口念仙訣後一抄手,只聽「撲哧」一聲,寶耙就到了八戒手中。當寶耙頭上的九根齒離地之時,地面上的九個齒洞頓時現出九口井,井水直噴地面,淹了周圍的莊稼,八戒低頭吹了一口氣,冒出的水又迴流到九齒井裡。八戒剛想伸耙培井,心焦的孫悟空拉了他一把:「快走!去遲了,師傅就沒命了」……

豬八戒走後,這兒就留下了九口仙井,仙井不時溢出泉水滋潤著周圍的土地。可到了唐末五代十國時,這兒的人們因連年戰爭,糧食不夠吃,有位叫作胡嶠的仙翁路過此地上空,一望這裡還有九口仙井,為了讓生靈「瓜菜代」充糧活命,就從西方回紇的鄂爾渾河岸抓來一把圓瓜種和扁菜種撒到九眼井附近。從此後這兒就有了圓瓜和扁葉菜。

由於甜圓瓜的瓜種是仙翁從西方弄來的,人們就叫它「西瓜」;扁葉菜呢?因為它割後又長,長後還可再割,一直割不完,類似神菜。可神菜也要起個名字吧?因它最先是圍著九口仙井生長的,故人們就叫它「九井菜」。後來,搬來這地方居住的人口增多了,形成村莊,庄名自然被叫「九井庄」,又因九井庄的地形確像釘耙頭,所以九井庄也叫「耙頭庄」。一年,十年,百年,千年……九井菜和西瓜逐步傳遍全天下了。

到了元末明初時,一位闖過關東下過江南的商人回來說,九井菜這菜全國都有,不過這菜寫到紙上是「韮」字,識字人說是草的一種。耙頭莊上一位老人朝商人翻翻眼:「瞎說!是草?為什麼連驢都不吃?它分明是胡仙翁專門送給人吃的神菜!」那位商人笑道:「我看還是要和識字的人保持一致好,把這種菜改叫『九井韮』吧?可以簡稱『韮菜』。」老人說「隨你便,但你說的那個字,彎彎曲曲,筆畫太多,不如寫成『九菜』好」(直到現在海沭一帶農村人圖省事,多數人喜歡寫「九菜」)……

?三

說說講講,到了大清康熙年間,國家為了進一步統一漢字的字形和讀音,天朝編纂大字典。當編輯們編到「韮菜」一詞時,加的注釋和解釋太多太多。皇帝玄燁審讀到此,感到頭疼,一來氣傳來字典領頭人張玉書,批評他列舉古代人對韮菜的名稱太多,例如齊國叫愛韮、秦國叫鳥韮、越國叫羊韮、魏孝文帝時又叫孝文韮等等,而且讀音又不一至,一個朝代一個讀音,一個地方一個讀音。張玉書說,我們列舉的並不多呀,還有民間的許多叫法,我都沒讓給上,例如江南省海州府沭陽那地方的農人叫「九井韮」,我就沒有讓記上。」玄燁驚問:「民間的叫法為什麼沒讓列舉上?」張玉書無意間反問皇上:「民間黎民百姓的話能上書嗎?」康熙大帝龍案一拍:「黎民百姓就不是人?!」張玉書立馬閉嘴低下了頭……

停了一會,玄燁態度和緩地說:「朕看這個字首先要固定讀音」。張玉書抬頭道:「好,固定讀音就讀『久』,因為戰國前期的列子就念『久』」……

玄燁不愧是清聖祖,平時說話或下旨,時時彰顯出他那玄妙而又光華四燁的思想火花。當他聽說列子時代讀「久」時,眼睛一眨:「不,尊重民間意見,讀"九』,這個字是數字中最大的數。第二,彎彎曲曲的篆書『韮』字,應當重造!」張玉書問怎麼重造時,玄燁笑道:「笨嘛!你不能用九根韮菜葉放在地上擺嗎?擺成九筆,自然成字,但要體現這種菜長在土地上八處冒頭,永遠割不完的特徵。」

皇上的話剛一落音,張玉書茅塞頓開,手拍腦門:「謝皇上,臣知道了。」說完取筆寫了一個大大的「韭」字,邊寫邊說:「這最下邊的一橫,代表土地,上邊的"非』字,表示這種菜正如皇上說的八處冒頭。」玄燁哈哈大笑:「正是這個字」……從此,韮菜的「韭」字就上了《康熙字典》。

可是,到了民國,不知哪位麻木狗文人,偏要在韭字頭上加上草字頭,上了民國《中華字海》。但海州沭地人寫到這個字時,一般不加草字頭。說「韭」字既是八處冒頭,也是十處冒頭,八處冒頭寓意發財,十處冒頭符合「十大喜」心理,若加草字頭,就會在理論上定它為草了,從而降低其神菜的「級別」。

本故事到此就該結束,可有人偏要問耙頭庄現在還有沒有九口仙井?一兩千年下來了,九口井怎能都有呢?有老年人說,清末民國初時有八個汪塘一口井,後來汪塘都被填平了,只落下一口井,興北組(耙頭庄)的人喜歡用這口井裡的仙水澆韭菜,不需上肥和用農藥;這種韭菜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老,沒有「老韭菜」之說,一年四季鮮而嫩,經常吃它,不但可以溫腎陽、強腰膝,而且還能益壽呢。(口述人:孫奎根,林士倫等)

搜集整理撰稿:臧繼驊,沭陽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編審:劉剛,中國民協人文關懷專委會秘書長,中國人文經濟網總編輯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經濟觀察 的精彩文章: